高成瑨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对21世纪以来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厘清研究脉络,探索历年研究热点与趋势,以期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指导。
为保证研究样本的权威性、代表性及较高的质量,本文选取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发表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方向的文献作为计量分析的样本。在中国知网高级搜索界面设置开始时间为2001年,截止时间为2020年,以“高职院校”+“双创”或“创新创业”或“众创空间”或“创客空间”为关键词检索,人工剔除书评、题录索引、广告、会议摘要以及关联性较弱的文献后,得到符合要求的样本文献共1 145篇。
本文使用定量分析与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1 145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的特征指标,结合CiteSpace(5.7.R5)软件绘制主题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区图等可视化知识图谱,并进行关键词突发检测分析研究演进规律;综合运用图像识别、数据检测技术,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逐步探索研究热点与趋势。
纵观20年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趋势(图1),大致呈现缓慢到急速增长,再到平稳发展,最后进入缓慢下降的趋势。2005年之前发文数量为个位数,2010年发文达到了顶峰的116篇,2011年到2018年发文数量均在90篇上下浮动,比较平稳。此后两年,数量下降较快,2020年仅有59篇。究其原因,学术研究讨论的热烈与否和国家政策变化高度相关,政策对学术的引导直观体现为相关领域的发文数量。2010年至2018年期间正是国家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文的时间,八年期间国务院、教育部共颁发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法规8项,有力地促进了社会、高校对创新创业的研究。2019年后,国家没有颁布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法规,发文数量下降明显。
图1 创新创业教育期刊载文趋势(2001—2020年)
分析刊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向的期刊,可发现关注该领域刊物的发文偏好,便于文献信息集中收集,同时也给读者提供清晰明确的刊物指向。发文量排名前五(表1)的样本期刊共发文797篇,在总样本文献中占比69.61%,该方向文献收录相对集中。其中《教育与职业》20年间共刊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类论文261篇,年均发文13.05篇;《职教论坛》发文跨度12年,共178篇,年均14.83篇,为五种期刊中年均发文量最高的刊物。年均发文量最少的期刊为《中国成人教育》,虽然刊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类论文早至2002年,跨度也历经14年之久,但年均发文只有5.6篇,且从2016年之后没有再次刊登相关论文,说明该期刊发文偏好有所改变,其他四种期刊依旧延续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类论文选题。
表1 期刊发文数量与起止时间表
引文分析法是一种以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为依托的逻辑方法。文献被引频次的多少,能够反映文献被其他学者或研究机构认可的效度和广度[1]。对1 145篇样本文献进行被引频次排序统计,被引频次70次以上的共有10篇(表2)。其中被引频次前三的发表年份分别为2015年、2016年,被引频次均在100以上。按照时间线分析,2015年国家提出“双创”战略,这三篇文章结合国家政策从专业教育、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后续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被广泛引用。纵观这10篇被引频次较高的样本文章,只有3篇发表在2015年之前,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政策引导学术研究的现象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政策时效性。
关键词词频是分析某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指运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1 145篇样本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19个聚类,涉及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各个方面。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基本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实施路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故可根据聚类内容细分为5个研究热点(表4)。
表2 被引频次前10篇文献
成样本文献关键词标。运行CiteSpace软件(时间切片1年)生成样本文献关键词图谱,可以得到2001—2020年国内研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词频率(排名前十见表3)。词频较好地体现了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但高频词的中介中心性都为0,说明高频词在研究中没有起到中介桥接的作用,在整个网络中重要性一般。
表3 图谱研究关键词共现词频
1) 热点1:主体对象。从已有样本文献聚类关键词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成为研究重点。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本科院校而言起步较晚,但却发展迅速,尤其是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体系多角度、深层次、多途径的研究,为后续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二是对高职学生这一创业主体的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虽然理论知识相对欠缺,但是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强[2],能熟练运用专业技术使用相关工具。研究者尝试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所以在聚类中高职生、高职学生轮廓值与Silhouette(S)较大,聚类2#轮廓值为47,S值为0.937,聚类11#轮廓值为24,S值为0.993,接近1,非常显著。
表4 图谱研究热点聚类模块分类
2) 热点2:课程体系。一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从知识图谱可知,创业类课程建设的主题关键词主要有“课程体系”“专业建设”“专业学科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专项课程”“创业实践体系”等。学者在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以这些关键词为主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内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延伸。二是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整合。其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内容整合,还有校园文化氛围等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隐性元素与显性元素等,以及设计创新创业的课程过程中,更为关注课程内容整合性与完整性。图谱关键词“教学改革”“专业分类”“内容分层”“4+1模块化”“三元融合”“交叉课程”等集中体现了学者对课程内容整合的关注。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打破学科壁垒,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工匠精神”“红色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相融相通,打造课程思政,丰富研究的内涵与深度;与专业教育融合,学习专业岗位创新,开启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3) 热点3:人才培养。一是学校缺乏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这是学界普遍认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具有资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创业导师储备不足,直接影响了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二是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性、创业型人才。聚类图谱显示,学界希望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创型、企业型人才。三是扩宽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如开展中外合作、创学结合、产学研创等;同时构建适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评价指标的内涵性、实效性。
4) 热点4: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保障机制建设,需要国家、省市、院校等各级层面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并加以引导,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逐步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机构,统筹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推进各项改革方案实施,合理优化顶层设计并提高资源配置效果,组建创业学院,建设创业园、科技园、创业街等各类创业孵化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在教师层面需要有积极的配套政策、管理办法与奖励机制的引导,鼓励教师转化课题研究,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活动、参与实践,进行业务培训;鼓励教师在创业活动中吸纳学生,完善团队结构,不断在实践中健全“创业实习导师制度”。
5) 热点5:创业理念。研究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路径是变革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尤其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抛弃原有的“精英式”创业教育模式,转变为终身化、全民化等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聚类显示,学者提倡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价值引领”,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注重“三全育人”,合理运用“先进典型”,培育“创客文化”,有效利用“课程思政”,鼓励高职学生成为创业型公民,尤其是树立学生岗位创业新发展理念,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创新、提升效益,转变传统创业培养理念,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
运行CiteSpace软件按照时间段对主题词进行划分并生成(Timezone)时区图,根据图谱可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划分为探索发展、全面推进、落实政策三个研究阶段。
1) 2001—2009年为积极探索阶段。从文献数量看,2001至2009年期间,中国知网共收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类核心文献156篇,年均发文量17.33篇,占总样本量的13.6%,文献数量不多。该时期学术界主要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经验在高职院校进行积极的探索,主要涉及创业教育的开展主体、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目标等。
2) 2010—2014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体系、服务体系,如何有效融合双创教育并促进协同创新发展,成为该时期学界的研究重点。同时,由于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大学生创业得到一定的关注和研究,聚类主题词“创业带动就业”明确折射该倾向。从文献增长数量看,2010—2014年期间中国知网共收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类核心文献492篇文献,占总样本量的43%,年均98.4篇,文献增幅较大,内容比较丰富,呈现“政策引导学术研究”的现象。
3) 2015—2020年为落实政策阶段。2015年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部门陆续出台创新创业具体指导意见,推进双创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抓住历史机遇,全盘布局。该阶段共有该领域文献497篇,年均82.83篇,保持较高的产出量。从图谱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创客教育”“产教融合”“三大平台”“三维评价”等成为学界关注重点,研究更全面、更深入。
关键词突发检测(Bursts Terms)能够显示某个变量值在短期的突然变化,表示在该领域某个关键点在特定时间段的研究非常活跃[3]。运行CiteSpace软件进行突发检测生成图谱,共有20个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样本文献强度较大突现词(图2),可发现20年来该领域研究主题与重点的变迁及强度大小。在时间脉络上,突现词有效衔接各个时间段,构成较为清晰的研究演进路径。
图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样本文献突现词
1) 2001—2010年期间突现词集中在创业教育、创业、高等职业院校等方面,延续时间最长的突现词“创业成功”为11年,“途径”最短,为2年。突现词强度最大的“创业教育”,强度为8.65,强度最小的是“途径”,为3.09。从突现词看,“创新”“创业”都是独立存在,关注创业与创业教育开展的“对策”“途径”,研究的持续时间较长。此外突现词“就业”持续了五年,说明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是创业教育研究的出发点。
2) 2011—2014年期间突现词持续时间最长的只有5年,最短3年。“创业素质”突现强度最大,为4.8,最小的是“高职大学生”,强度为3.31。通过突现词可以明显看出该时期与前一阶段研究关注点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要的素质、影响创业的因素说明学术界关注到个体与创业的内在因素,这对前期研究形成了有益的补充,且更为深入与细化。
3) 2015—2020年间出现的突现词强度很大,其中“创新创业教育”强度为27.74,“创新创业”为19.9,时间持续至今,分别达到了5年、4年,未来还会继续延续。这与我国2015年将创新创业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有关系,创新创业词语联合表述被赋予新的内涵。高职院校紧跟步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助推创新创业成为新的研究趋势,提升了强度。此外,“互联网+”“创客教育”“专业教育”也分别延续了2~3年,在强度上稍逊,研究广度得到拓展。
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突现词延续历程梳理之后,“政策引导研究”的趋势较为明显。2010年之前指导文件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概念尚不统一,教育实施途径、推行模式处于摸索阶段,但创业教育功能已得到学界的认可。随着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创新创业教育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理论研究及实践较为丰富。这些也侧面说明国家政策与学术研究的相互影响。
基于对2001—2020年间1 145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样本文献分析的结果,发现现有研究尚存在部分可推进之处,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制于师资、平台及理念滞后等原因,仍然存在“精英化”“不均衡”等缺陷;在评价指标上,重创业人员数量、创业大赛获奖级别,存在对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够精确、教育普及面狭窄等情况。高职院校需要统筹规划革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调整培养重心、扩大教育群体,根据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植入生涯教育、就业观教育、创业观教育,将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技能等方面贯穿高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创业型公民。大部分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够立足于岗位发挥创新精神、革新能力,促进岗位工作优化,提升工作效率,实现人生价值;此外在教育教学中敏锐识别、积极挖掘创业型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其天赋和潜质,将其锻炼、培养成为成功的企业创办者。要建立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良性的生态体系内得到有序发展。
为适应分层化教学改革要求,高职院校仍需进一步探索全领域、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一是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劳动精神培养。创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植入红色精神、工匠精神等,并与劳动教育内容融合,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创业品质。二是激发、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利用校内创业街、创业苗圃、众创空间的功能,有效挖掘潜力学生的创业项目。三是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开设集中培养的班级形式,如创新班、实践创业班等,并通过螺旋式、递进式创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做中练、学中思,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知识储备,磨炼创业能力。四是提升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将有孵化潜质、前景较高的学生创业项目纳入孵化园、创业园、产业园等园区,利用地方政策,提升学生创业成功率。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构成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是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二是由学工处、创业中心、团委、招就处与辅导员等构成,后者是主力军,但师资队伍存在创业能力不强、科研能力薄弱、帮助学生提升创业能力缺乏针对性等短板[4]。师资队伍质量的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缺乏专业强、业务精、经验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加快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开拓思路,有效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聘请社会、企业创业导师,充实学校兼职创业教师队伍。其次营造终身学习氛围,鼓励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参加各类创业导师轮训、专题培训、企业培训、学历进修等提升自身水平。再次需完善激励机制,除物质、荣誉、自我实现外,对教师在创业活动、创业实践、创业竞赛、创业学术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成果,可在年终绩效考核及职称评定中酌情量化认定。最后要努力为创新创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学术交流平台,根据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制订符合个人发展要求与组织要求的针对性提升帮扶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可构建以校、院(系)、创新班为层次的三级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顶层设计,设立清晰的培养目标,构建合适的制度保障;此外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融入创业通识、实践和专业技能知识,探索试点创业认知、训练、练习三段递进式创业实践体系,探索专业、创业、文化等三种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次,高职院校可遴选一批交叉性较强的专业,以创业为导向进行改革,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形成可与创新创业课程相融合的模块组合,实现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还可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创新创业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最后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目前学界研究大多关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重要程度,但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理论模型、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关键步骤上研究不足[5]。为了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多样化、多维度、基于专业能力方向的科学评估,进一步优化“双创”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提升其创业能力,并以塑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抓手,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