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论巫溪五句子歌的情感表现与情境创设

2022-03-17 10:37:47傅国群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巫溪宗白华现实

傅国群

虚实相生:论巫溪五句子歌的情感表现与情境创设

傅国群1,2

(1.东南大学,南京 211189;2.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020)

虚实相生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对民间歌谣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巫溪五句子歌的创作恰当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以虚中带实的手法传达出了五句子歌的情感世界,以实中带虚的手段缔造了五句子歌的歌唱情境,以虚实互补缔造了五句子歌的情景交融。五句子歌的情感表现和情境构造呈现出巫溪社会生活的情感逻辑和生活场景,在社会教化、娱乐身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五句子歌艺术真实与艺术手段的完美结合。

虚实相生;五句子歌;情感表现;情境构造

宗白华认为:“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1]意境的创造在作品中体现为“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来源于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观,“有与无”“虚与实”之间的转化让万物运行并发挥作用[2]。荀子认为“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宗白华认为这里的“全”指艺术应该完整地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粹”指艺术作品要表现艺术之美,应该萃取生活精华。“全”表现为艺术真实,“粹”是艺术表现中的“虚”,集中起来就是“虚实结合”。“虚与实在可感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恰当的结合,不仅能反映世界的生机,还能创造世界之美。”[3]因此,“虚与实”在艺术界的运用体现出人们对艺术形式的深切思考,具有超越形式、无限表达的趋向。

一、文献回顾

(一)“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虚实相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在传统绘画、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都有涉及。研究绘画作品,学界认为作者一般通过空间、材料、媒介的比例处理构造“虚实相生”的场景,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绘画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实”赋予“虚”艺术主体,“虚”赋予“实”灵动气息,呈现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绘画神韵[4]。在研究文学作品创作中,学者认为“虚实相生”的技巧主要有“以实传虚”“避虚取实”“化景物为情思”“烘云托月”“不写之写”[5]79,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表达可以使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一气呵成,能够打破时空界限,呈现出想象与现实交错、交融的场面和意境[6]97,一目了然地洞察文学作品创作的意义和情感。在研究当代艺术创作中,学者认为虚实相生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通过各种技法、色彩、语言的相互表达,既能凸显出艺术作品产生不同听觉、视觉效果,也能激发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作品情感的层次变化[7]。

(二)“虚实相生”的艺术意蕴

“虚实相生”在艺术领域的表达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命题。学者认为“虚实观”产生可以追溯到老庄道家的崇无论[8]88,“有无”关系的讨论促进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进入一种超越有限进入无限的境界[9],体现出的是一种主客交融、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虚”“实”辩证统一,相互互补,共同缔造了艺术创作的精神世界,促进了人们对客观存在和主观虚无的现实思考,以期进入一个万物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精神空间。因此,“虚实相生”本质上体现出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物”的关系,通过以景为“实”,以情为“虚”;或以“实”为实象,“虚”为虚象;又或以主题为“实”,衬托为“虚”,共同缔造出“无声”“无形”“无穷”的艺术境界[9]8。即当人物、景物、情感、社会心理等复杂意象难以表达之时就是“虚”“实”相生表现之时[6]92,通过“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就能给主客体进行自由交换、进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10]143,使人从看到的、听到的部分很自然地领会没有看到和听到而存在于人们意象中的那一部分[11]58。

(三)“虚实相生”与艺术审美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就中国艺术而言,美感力量的根本,在于意境之美的表现[12]16。宗白华认为意境的生成是以具体的宇宙人生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1]59。在意境的建构中,“全”“粹”统一,“虚”“实”包容,才真正构成艺术的审美真实[13]。也就是说艺术意境创造的审美本质在“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1]70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虚实相生”的美学法则具体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所产生的“不尽之意”构成了它的全部审美特征,一方面虚实相生传达了主体不尽之意,一方面虚实相生能够使主客体进行自由交换,为主客交流提供心理空间[10]143。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前人对“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艺术意蕴、艺术审美的分析大抵从中国传统高雅艺术出发进行探讨,其中对于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的探讨最为普遍,在探讨过程中学者多从哲学层面出发探讨“虚实相生”的表现方式、表现意蕴和艺术精神,这对充分把握和认识中国传统艺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前人在研究中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参与,如民间歌谣。因此,本文以民间歌谣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五句子歌“虚实相生”的特征及其文化意蕴,进一步阐释“虚实相生”在五句子歌中的创作与运用,分析民间歌谣是如何利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实现多维的艺术价值。

二、“虚实相生”的理论内涵

“虚”与“实”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14],其发端来源于老子对“有”“无”观的思考,其外延是对“道”的终极讨论。那何以谓之“道”呢?老子最早以“气”论为基础、“道”论为中心进行了探讨。老子认为“道”体为“夷”“希”“微”,即“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之物,称之为“恍惚”[15]390。也就是老子承认了作为宇宙总原则的“道”是与“气”分不开的,而“气”又是无形的,但是无形又不是纯粹的“无”,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气”还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形状”是无形的。因此,“气”从表象来看是“虚”的,却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道”是“实”的。在这里,老子通过对“道”与“气”的讨论,扩充了“道”和“气”的意义,提出了“道生一”和“道一同”两种“气”“道”关系,“道生一”强调“道”在“气”先,即“气”生万物之前有一个“道”作为宇宙最高准则,而“道一同”则将“道”等同于“气”,这两个哲学命题经宋明理学的发展又分别形成了“理一元论”和“气一元论”两种“气”“道”观念。其“气一元论”主张“气”是宇宙本源,“道一同”则认为“道”在“气”中,“理”也在“气”中,“气”的生生不息便是“道”与“理”的呈现方式[15]391。可以看出,关于“道”“气”观的讨论拓展了“虚”与“实”的内涵,也为思考“虚”“实”二元观念提供了新的阐释方式,对“虚实”观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刻。在“虚实”观的表现中,“虚”赋予了宇宙万物的生命与“活力”,“实”体现出了世界万物的客观存在,“虚实”结合则创造出一个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道”的世界。《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形而上之“道”是无形、无象“虚”的存在,形而下之“有形”“有质”实的意义,在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器”的运行中凸显出万物运行,这种运行将“虚实”的本体问题延展到事物“有限”与“无限”的空间,产生了新的意义,开辟了中国人文新境界,进一步拓宽了艺术发展的空间与内涵。

宗白华认为:“任何艺术都是人类实现自己审美理想的有意识的创造,它包容了宇宙与人生,也联系了宇宙与人生;它是镜子,映射着宇宙与人生的真相,也是桥梁,沟通了人生境与宇宙境。”[16]43在这里,宗先生对艺术、人生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刻的探讨,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个人之内心与世间万物之间的本质关系,因此,“灿烂的‘艺’赋予‘道’以想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16]370。在这样的艺术境界中,艺术的境界往往在虚虚实实中呈现,给人无限的沉思与启迪,特别是在艺术情感表现和情境创设方面,虚实相生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贯穿于艺术创作之中。

三、“虚实相生”在五句子歌情感与情境中的运用

(一)虚中有实:巫溪五句子歌的情感表现

音乐情感的表达被认为是演唱者或者演奏者对音乐情感的表达[17]64。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相对于其他歌曲而言,五句子歌的表演往往是即兴而歌,随性而作,其创作情境、创作内涵和创作环境往往是情感触发的条件下发生的,触发的情感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蓝本,经过五句子歌特有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从而实现从生活真实向艺术升华的转变。五句子歌一般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成一段,一段为一章,其中前面四句逐步引入,第五句为点睛之笔,为艺术凸显之笔,完成了整个歌曲的艺术升华,实现了五句子歌情感的转换。这个过程中,五句子歌以现实切入,其情感层层引入,虚幻与现实之间,不断切换,将创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巫溪五句子歌之偷情歌曲中有很多边界的情感体现,如道德评判、利弊权衡等情感凸显。偷情歌曲中一方面严格批判偷情的社会乱象,一方面又大肆歌唱追求真爱,将偷情与幸福的家庭生活进行对比,认为“情妹是来尝鲜的,家中还有美貌妻”。创作者将感情引入虚拟环境,在这种边界情感之上游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难以分辨。如《再找一个强十分》歌曲中唱道:“心肝情哥奴的郎,哪有好汉怕婆娘,一日给他三遍打,三日给他九遍捶,就是烈马打下威。心肝情妹我的妻,各人妻子打不得,各人妻子檐上瓦,别人妻子瓦上霜,露水夫妻不久长。”该歌曲通过情妹与情郎对唱的方式将这种边界感情体现出来,一唱一和中,情郎对妻子和情妹的态度跃然纸上,在虚虚实实的情感表达之中,既是若隐若现的情感徘徊,又是对真切世界的现实回应。

“言而不明”是五句子恋爱歌曲的典型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爱慕与追求总显得含蓄而又热烈,追求者对自己爱慕的对象从试探心意到表明心意总是回环婉转,言外意弦外音才是歌曲最终表达的目的,因此在五句子恋爱歌曲中总是通过借物达意、托物言志的方式将这种情感体现出来。如《挨姐坐来对姐说》:“挨姐坐来对姐说,没得鞋穿打赤脚,晚上无鞋尚尤可,坡上无鞋刺锥脚,长天百日实难过。”该歌曲从表面来看展现了单身男性没有鞋穿日子难过的生活景象,但细细品味却发现是要借助“没鞋穿”的表象进入需要找一个相伴一生的人的深层情境,这种情感总是朦朦胧胧,既能让人感受到,又让人感觉虚幻无影,难以追寻。《白纸扇儿二面黄》中更是将这种情感体现了出来:“白纸扇儿二面黄,一面姐来一面郎,郎在这边望得到姐,姐在这边望得到郎,姻缘只隔纸一张。”这首歌曲中,郎情妾意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种情感到关键时刻却没有言明,若有若无的爱情以一纸之隔戛然而止。

巫溪五句子歌的“虚实”情感表现并非只体现在情歌歌曲之中,在人物类歌曲和生活歌曲中也有体现。人物类歌曲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再塑造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其表现主要是对历史人物英雄事迹进行强调、挪用,清晰呈现历史人物的过往。这类歌曲不是对特定历史人物的具体描述,而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评价,体现出多维感情的聚合,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的多维认知。如“吃了烟来把灰扬,马上跑枪杨六郎,养的儿子杨宗保,娶的媳妇穆桂英,哪吒闹海是能人”,该首歌曲的点睛之笔是借“哪吒闹海是能人”,表达杨六郎、杨宗保、穆桂英等人是能人,这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但是到底如何能干、有多能干并没有做具体的描述,需要听歌的人自己根据前四句的写实去想象,也就是这一句让整首歌曲充满了无尽的遐想,有了无穷的意味。同样的手法也运用到生活类歌曲之中。如“吃了烟来把灰空,人要行善莫行凶,霸王自刎乌江死,韩信死在吕后宫,人争寒帮一场空”,该首歌曲前四句是对客观历史的描述,后面一句是通过历史实践总结出来的人生哲理,而关于这个人生哲理具体的领悟还需要自己进行理解,这种境生外象、虚中藏实的手法暗示出更广阔的空间。又如“五句歌来五句多,我的歌儿用船拖;大船拖它一百四,小船拖它九百九,捡个坝脚(剩下的)歌儿吓哪个”,整首歌曲表达出巫溪五句子歌非常多,但是有多少,却没有人说得清楚,只能自己领会的意思。

(二)实中有虚:巫溪五句子歌的情境无限创设

情境是本身未动的普遍的世界情况与本身包含着动作和反应动作的具体动作这两端的中间阶段[18],涉及时间、地点、人物等多维内容与元素,具有“真实性、假定性、程式性、典型性和创新性”[19]32等诸多特点,反映了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矛盾冲突、情感联想的动态环境,被认为是一种“先于”,是“认识或者解释某种事物之前即已经对该事物结构预先有了一种理解和设计规定了所解释的东西”[20],是表演者对艺术作品的非文本表达,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默会认知,是主题中情感与内容的相互交融。巫溪五句子歌唱词内容丰富,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即兴演唱的过程中构造了一个无限深远的情境。

以实带虚的情境设置是五句子歌惯用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在爱情类歌曲中,歌唱者把爱情难以描述的情感用歌曲表达出来,将热恋中的人从现实环境带入更高层次的情感之中,凸显爱情的热烈与美妙。如《太阳大来晒郎腰》:“太阳大来晒郎腰,姐在房中把香烧;一不烧香求儿女,二不烧香求金银;求多乌云遮郎身。”前面两句中“太阳大”“姐烧香”都是现实表述,而在最后“乌云遮郎身”则是“姐”虚拟的想法,这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整首歌曲没有一字表现出对“郎”爱的深切,却字字是对“郎”的爱惜,最终进入一个满眼是爱的情境之中。在“一盘棋子三十多,将钱买来送情哥;要学棋子常来走,莫学棋盘路又多,丢了这个想那个”中,歌曲将棋路与爱情之路联系起来,以现实存在的棋盘之路引入一个虚拟的情爱之路,比喻爱情要专一,不能朝三暮四。

五句子歌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拟物再现,还是对歌唱主体和歌唱客体的全面超越,从而通过“我物”实现“它意”的过程。如“情妹门口一树槐,槐树脚下望郎来;乖乖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稀呼(差一点)说出望郎来”歌曲中,歌唱者通过槐树等客观事物建构现实场景,以思念情感对整首歌曲进行架构,将人们的思绪步步引入,最终进入“望郎归”的虚幻境界之中,既能让人感受到情妹浓烈的相思之情,又能让人体会到爱情的含蓄妙不可言。又如在“宝山神医叫巫咸,架起炉子炼仙丹,制盐采药医百病,一碗神水保平安,宝山灵气是灵山”中,歌唱者通过宝山、采盐、仙丹等客观事物将人们引入巫溪独特的民俗生活场景,既能让人感受到五句子歌情境的广阔与悠远,又能将历史生活场景呈现在民众眼前,呈现出无限多维的历史与现实空间的结合。

五句子歌还通过以虚带实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凸显出深层次的社会功能,充分体现出民间歌谣的教化、规范、维系、调节和娱乐功能。如“一分一分钱成万,一粒一粒粮成山,节约犹如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穿衣吃饭量家底”;“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寒天不冻勤织女,荒年不饿苦耕人,人生诀窍在于勤”等歌曲教导人们应该遵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勤俭节约,不断奋进,这样才能不虚度光阴,过上美好生活。又如“人不求人一般大,水不流动一般平,人求人来小许多,水向东流低几分,哪有万事不求人”这首歌曲中,民众日常生活的处世哲学跃然纸上,很自然地将人生遭遇与现实生活呈现出来,让人能够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做到乡村邻里相互帮助。总之,巫溪民众“农末相半,不尚粉饰,不喜虚华,质直好义”,民众独特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评判标准与生活相伴而生,五句子歌以情以境相互构筑,形成多维的情境空间,在这些情境空间中,各类情感认知相互衬托,促成了巫溪民众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相统一,推动了巫溪社会的整体发展。

(三)虚实相生:五句子歌的情景交融

相对于其他艺术而言,五句子歌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性,作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所歌所唱均是民众日常生活事件,这既是立于巫溪物理空间之中对巫溪民众精神空间的无限表达,又是对巫溪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的集体呈现。在情感类歌曲中,有恋春歌曲、偷情歌曲、恋爱歌曲、恩爱歌曲,这些歌曲将巫溪社会的婚恋观体现出来,既有对恋爱的忠贞,又有对爱情的自律,还有对情感的评判,歌曲中多样的爱情生活是巫溪民众情感生活的写照。在整个情爱歌曲中,五句子歌采用借喻、隐喻、转喻、排比、对偶、回环等多种手法,以物寓情、以情喻物、情景交融,将虚虚实实的现实生活与虚虚实实的情感联结。从中我们可以窥探传统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规则,又可看出“规规矩矩”的爱情伦理,还可以感受可听可见的爱情场景。无论这些感受是从现实到联想,还是从联想到现实,都真真切切地将巫溪民众的婚恋爱情清晰地呈现在大众视野范围之中,成为可感、可触、可见的情感与现实。

在生活类歌曲中,五句子歌凸显出了巫溪民众的日常生活之状,传递了巫溪民众的人生哲理、民俗认知和价值判断,凸显了巫溪民众的日常生活空间,这个空间中有人们的物质生活、商业往来、人际交往、生产生活、民间信仰等内容,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精神世界的表达。由于五句子歌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因此五句子歌更多地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歌曲《辈子莫想找婆娘》《好日子过在前头了》《拜上主家早收工》《养儿莫学吹鼓手》《龟儿子享福吃血汗》《长工生活好可怜》等歌曲就将人们的苦难生活真实地呈现出来,传达出传统社会中巫溪民众生活的艰辛和疾苦,透过这些疾苦,我们可以看到巫溪民众的生活逻辑和社会风貌。

人物类歌曲主要是通过历史事迹歌唱历史人物,如薛仁贵、穆桂英、包青天、岳飞、诸葛亮、张飞、关羽等,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身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故事背景。五句子歌日常歌唱从现实生活切入,一方面将人们拉回历史语境,一方面在客观事物中倾注浓烈的情感,以引起人们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呈现人物的历史场景和日常歌唱的现实场景相互交错,形成了无限想象的超层次空间。尽管歌曲中对人物的刻画、事件的描述和真实历史事件有所出入,但这丝毫不影响整首歌曲意蕴的表达,在虚虚实实的历史与现实之间,其含义不需多言。

除此之外,现存五句子歌还有部分新作的歌曲,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美好生活,其中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丰衣足食、美好生活、机械现代化、粮食丰收、科技扶贫、计划生育、义务教育、爱国爱党等主题。这些主题歌曲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歌唱党的好政策,畅想未来美好新生活,是一种社会变革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叙事”,但是这种叙事以一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尽情地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展示出来,既是对现实的书写,也是对未来的希冀。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巫溪五句子歌歌唱内容是巫溪民众生活的现实缩影,歌唱情感是巫溪民众内心世界的情感与认知,歌唱者通过对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反复吟唱,让我们感受到了巫溪民众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正是这种虚虚实实的表达方式让我们在不同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之中感受巫溪社会生活。因此,巫溪五句子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艺术叙事,其虚实手法正是这种叙事的表现方式,在这个框架下,各种社会现实与生活联想相互映衬,让艺术虚构与真实紧密嵌合在巫溪民众生活之中。五句子歌的创作既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体现了歌曲创作中情—景—物的共生,实现了艺术真实、历史真实的完美结合,实现了艺术表达的多维价值。

四、结语

巫溪五句子歌作为一种民间歌曲,其创作凸显出现实特性和艺术特性,现实性则是对巫溪社会生活的描绘,艺术性则游离于现实之外又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补充,是对各类情感的表达和升华。这些感情的表达与社会环境相辅相成,形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情感与情境建构,最终实现了五句子歌的艺术真实与艺术手段的整合,凸显出五句子歌的社会价值。

[1]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美学散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赵雪.宗白华艺术理路的缘起与创新[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21.

[3]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46.

[4]张怡静.论数字化生成艺术中的虚实相生意境美表达[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8.

[5]方志红.论古代叙事理论对当代叙事文学研究的借鉴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4):78-82.

[6]赵竹.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相生”[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6(1):92-95.

[7]宫晓璐.“虚实相生”在纤维艺术情感表达中的探索与研究[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20.

[8]邓筑虹.浅析中国传统艺术的虚实相生及其文化意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3):88-89.

[9]张沭宁.虚实相生与意境的形成[J].淮阳师专学报,1997(3):8-11.

[10]邓溪燕.艺术意境创造过程中虚实相生律的运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2-144.

[11]彭强民.中国艺术中的“虚实相生”论[J].柳州师专学报,2000(2):56-59.

[12]王德胜.意境:虚实相生的审美创造——宗白华艺术意境观略论[J].文艺争鸣,2011(9):15-19.

[13]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M]//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5.

[1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55.

[15]夏艳.从宗白华虚实观管窥其艺术文化理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389-393.

[16]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7]康健,王海龙,苏贵斌,等.音乐情感识别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1(11):64-72.

[18]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55.

[19]高光启.戏剧情境论[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4:200.

[20]李俊.戏剧情境下歌曲音乐文本的认知与表达[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0(8):31-36.

Fictitious and Realistic Comparison: On the Emotional Performance and Situational Construction of “Five-sentence” Ballad in Wuxi

FU Guoqun1.2

The method of fictitious and realistic comparis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tistic creation and in ballad composing. It is well performed in the emotional creation of “Five-sentence” ballads in Wuxi County, which realizes the emotion world in the ballads by fictitious with realistic while bring out the situation by realistic with fictitious. This complementarity helps the integrate of emotion and situation in the ballads. The ballads present the livelihood and emotion logic of social life in Wuxi County. It is a perfect creation that integrates artistic reality and artistic method, and has great impact on social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fictitious and realistic comparison; five-sentence poem; emotional performance; situational construction

傅国群(1986—),女,重庆巫溪人,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艺术人类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广填四川移民家族的社会融入与变迁研究”(19CMZ040)。

J607

A

1009-8135(2022)04-0015-09

(责任编辑:滕新才)

猜你喜欢
巫溪宗白华现实
下一站,巫溪
城市地理(2023年9期)2023-12-02 05:55:30
在十八梯遇见巫溪
今日重庆(2021年11期)2021-12-21 21:33:15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巫溪洋芋”拿到出口欧盟“通行证”
重庆与世界(2020年9期)2020-10-20 06:27:03
我们
诗潮(2017年6期)2017-11-25 08:44:49
现代美学艺术学所照临之莎翁——宗白华论莎士比亚戏剧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
宗白华美学思想渊源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