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中融入民族文化的路径分析

2022-03-17 10:20
关键词:少数民族思政民族

陈 茜

(吉首大学 张家界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优秀民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遍布于华南、西南各省的民族文化不仅为当地提供了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而且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由此可见,拓展高校思政课中民族文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加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分析民族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渗透方法,既是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一重要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一、思政课渗透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2]尊崇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滋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与价值导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固本培元工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宣传推广当地旅游文化资源、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本土资源。

1.优秀民族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培育道德情感的重要资源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累,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例来说,湘西地区常用的苗语是以吉首市为中心、以花垣和凤凰县为典型、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主要范围的常用语言,苗语在发展中引用的现代化日常用语逐渐增加,但这些变化并不影响苗族人民将朴实做人、踏实做事的道理通过简洁直观的民谚传承下来,苗族人民勤劳正直的品格也在苗语的运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以此为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认知、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塑造优秀的人格品质、增强民族向心力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2.优秀民族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3]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构建文化育人特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要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为目标,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主要目的,培养大学生理解“天下为公”的传统理念,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奉献生命的民族英雄的坚定意志与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明清少数民族爱国将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操守;少数民族党员、战士忠诚爱党、视死如归、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不惜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西北少数民族护林员“舍小家为大家”,一生献给基层护林环保事业的高尚境界;边境检察官、少数民族戍边战士“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爱国热情等等,大学生在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实现优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转化,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构建,为坚定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的快速提升奠定优秀人力资源基础,让民族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种下中华民族的根、民族文化的根。

3.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民俗传统节日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全民族性,不同少数民族特色景区举办的集体性活动,不同民族风格的服饰、工艺品,极具民族特色的美食等各个方面,都是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生活态度的直观体现,是少数民族同胞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的直观体现,是民族文化教育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给予人们旅游价值、文化体验、视觉盛宴和审美享受的同时,也应引起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认识层面上的了解和学习。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民族文化,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与改革创新具有积极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思政课渗透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则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4]将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1.内容丰富性原则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历史传统的民族,高校思政课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汉族文化,也应该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不仅包括本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也应该包括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不仅包括本省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也应该包括本省周边的湖北、重庆、贵州、四川、广西、江西等其他各省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高校思政课渗透民族文化应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接纳各地、各族文化。例如,以湘西土家族和苗族的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结合湘西自治州土家族和苗族的民族特色,充分编选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容,并借鉴周边地区如张家界市桑植县的白族发展史、怀化市芷江县的侗族发展史、永州市江华县的瑶族发展史等内容,汲取源远流长的优秀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和教育智慧,培育具有民族情怀和正确民族观的新时代大学生。

2.编排序列性原则

从小学的启蒙教育到中学的素质教育,再到大学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学生成长过程始终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高校在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根据民族文化教育的自身特点,又要顾及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水平,力求“探寻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5]形成一个由浅入深、每个阶段之间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遵循编排序列性原则,以大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大一学生刚参加完高考,对高考考点印象较深,可从历史和政治的某些知识点导入,浅谈少数民族发展史,如从改土归流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贵州各民族的发展历程及贵州省多民族融合的发展现状,从而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及相关历史背景的掌握,由浅入深,积少成多。

3.衔接灵活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渗透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可根据本科四年内的五门思政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具体安排民族文化融入各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所占比重。举例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进入大学的第一门思政必修课,教材最后一章的部分知识点与高中政治的考点关联密切,如我国的国体、国家的基本制度、我国的制度优势、我国的民俗政策及其历史发展等,针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即可结合民族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与高中历史联系紧密的一门课,在讲解近代中国历经的多次战争中,可将少数民族爱国将领以身殉国的宝贵精神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做到适度融入、逐步推进,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

三、思政课渗透民族文化的基本途径

关于在高校思政课中推进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已有研究在提出相关困境时,进一步指出其中的问题,比如“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淡化与断层”,“师资缺乏、课程单一”,“资金匮乏、政府支援滞后”等,[6]因此,基于新时代开放竞争的时代气息,新时代大学生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独立意识,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等有关认识,围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为民族文化的有力渗透提出行之有效的推进途径。

1.民族文化进校园,加强民族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民族文化,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思想价值的发掘,可从重视民族传统节日开始。学校可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引入校园生活中,在学校积极开展“重温民族传统节日气氛”等民族文化教育普及的校园活动,突出民族传统节日主题。还可借助学生的所学专业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民族文化进行信息化的整合、开发与宣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更好地传播和传承各个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举例来说,音乐学专业可将苗族、土家族山歌作为拓展曲目或选修课科目,舞蹈学专业可以将土家摆手舞、茅古斯等艺术成果作为教学参考,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将苗族和白族的传统服饰美添加到自己的设计元素中,土木工程专业可将土家族建筑群作为专业实习基地,真切感悟山区少数民族改造艰苦生活环境的精神品质和依山靠山的建筑风格。如果这些实践活动年复一年地进行下去,这种校园记忆和文化记忆将会固化在学生的校园生活甚至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文化传承在形式上得以实现,在大胆创新的基础上,增强民族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认同感,重视民族文化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传统节日的民族文化内涵,创新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校园文化活动,让优秀民族文化成为学生最贴近生活的教材,在活动中加深师生情感的培养,加强民族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民族文化进教材,丰富民族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

2014年4月,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7]高校思政课渗透民族文化可以此为参考,充分结合本地区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色,灵活构建民族文化育人特色的课程体系,增加校本课程教材中优秀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的优秀民族文化教育。举例来说,张家界是全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分布着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市区周边的少数民族乡村也有着本民族的特色,校本课程教材中即可添加土家族、白族、苗族的建筑风格、服饰风格、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比较,或将张家界市桑植县的白族与云南省大理市的白族做对比,进一步了解二者的民族文化。又如,同样是瑶族,怀化市瑶族的建筑风格与永州市江华县瑶族的建筑风格有何异同,怀化市的侗族与广西的侗族又有何异同。诸如此类的民族文化的比较,均可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巩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自信心。

3.民族文化进课堂,推动民族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思政课要渗透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进课堂,可从教育客体着手。教师要联系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分年级分学期开设民族文化选修课,如民俗常识课、经典阅读课、民歌欣赏课、民族艺术作品赏析课、苗语课、土家民歌课、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鉴赏课等。组织民族文化主题班会、传统民俗专题讲座、民族文化专题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聘请湘西的民间艺人、土家族或苗族或白族技艺大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课堂教学,在校本课程中增加民族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引入QQ、微信、微博、网站论坛、视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力图把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作为切入口,将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贴近实际生活,不断增强民族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结 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既是为人熟知的旅游资源,更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高校要从细微之处渗透民族文化,着手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实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育人工程,形成民族文化传承的合力,推动民族文化历史价值的现实转化和精神价值的实践转化,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归属感产生积极影响,更好地彰显优秀民族文化历久弥新的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思政民族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