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扬州的民间信仰

2022-03-17 10:20张光华
关键词:扬州

张光华

(盐城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51)

民间信仰是在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并且得以延续的、有关神鬼、祖先、圣贤或自然现象等方面的信仰和崇拜。民间信仰有着鲜明的功利色彩。在国家层面上,统治者希望借助神鬼力量维持政权的稳定,或借助名宦、乡贤的榜样作用,以维护道德规范和正常统治秩序,因此大多王朝对民间信仰都采取支持的态度。明初规定:凡前朝祀典中所列的山川神祇、圣贤、忠臣、义士等,或沿袭前代敕封护持的,本朝均纳入祀典,由官员以时致祭。[1]627在社会层面上,百姓希望鬼神能给自己带来某些现实的好处,如赐予好运、平安,或免除灾祸等等,或者是借以表达对清官廉吏的感恩和尊崇。扬州府尤其如此。《文献通考》云,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万历《扬州府志》记载,“俗尚鬼好巫覡,庙祠祈祷偶应,即远近男女崇奉烧香祭赛无虚日,甚至树旗杆求福,多至千数”。[2]616国家的鼓励与扶持,加上固有的文化传统,扬州府形成了极为浓郁的民间信仰氛围。

这些信仰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设立坛、祠、庙等专门场所,在特定时日,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扬州地方文献往往不吝笔墨,以大量篇幅记载这一方面的内容。信仰的对象大体包括三类:一是神鬼,二是先圣、先师、先贤、名宦、乡贤,三是孝妇、贞女、烈女。目前而言,学界尚无讨论这一问题的专文。本文拟以地方文献为基础,对明代扬州府民间信仰略加梳理探讨。

一、神鬼

土神与谷神:明洪武年间,扬州府及所属各州县陆续建立社稷坛,以祭祀土神与谷神。扬州府社稷坛由知府周原福初建于洪武三年(1370),位于府城西门外濠西,宪宗成化十年(1474),知府周源重建。每年春秋仲月(两季的第二个月,即二月和八月)上戊日(二八两月上旬戊日),均举行祭祀活动。此前两日,相关部门官员先行斋戒,至期,再以牛羊帛等致祭。

风云雷电山川之神:扬州府各州县均有“风云雷电山川坛”,对此类神祇举行祭祀活动。各坛多在洪武年间建成,但仪真县可上溯至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扬州府风云雷电山川坛由知府周原福初建于洪武三年(1370),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知府杨成重修。其祭祀时间在每年春秋仲月上旬,祭期前两日斋戒,至期,再以牛羊祝帛等献祭。

江海潮神:代宗景泰十六年(1465),知府王恕在江都县瓜洲镇建江海潮神庙,大学士高谷撰文记录此事。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知府杨成修葺。每年八月十八日,扬州府官员致祭。此外,高邮信仰清水潭龙神,建有龙神祠;通州狼山则建有江海神祠,每年七月十九日由州官主持祭祀。

城隍:城隍是各地城池的守卫之神。明初,朱元璋即对城隍表现出特别的尊崇。他把城隍分为京师、府、州、县四级,每级均有不同的爵位和相应的服饰。朱元璋曾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3]47地方官员到任时,必须先于城隍庙食宿一段时间,以向城隍神明誓并接受城隍监督。扬州府所辖州县城隍庙或建成于宋元,明代官员修治,或于明初建立。

旗纛之神:古代于军队出征、班师、凯旋等军事活动中多祭旗纛之神,以期能佑军事活动顺利。《明史》卷五十载:“洪武元年,礼官奏:军行旗纛所当祭者。”随之扬州、高邮、通州三卫以及兴化、泰州、通州守御千户所,均相继建立旗纛庙。每年霜降日,由游击在演武厅主持祭祀仪式。

真武大帝:宣宗宣德年间,知府陈真建真武庙,祀真武大帝。传说真武大帝乃净乐国王的善信皇后梦吞日光所生,长大后辞别父母,于武当山中修道。功成后奉上天命令,在甲子、庚申年的三月七日下至人间,降妖除魔,救护众生。靖难军至南京时,空中现“真武”二字旗帜,协助朱棣攻取南京。因此朱棣取得帝位后极为重视,遂派人于武当山立碑并建真武庙。此后,真武庙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

梓潼帝君:传说是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扬州府在府城南门外临河文峰塔湾建成文昌阁,作为祭祀梓潼帝君的场所。为应试士子饯行或行科举宾兴礼,均于此处设宴或举行仪式。梓潼帝君,名张亚子,在晋为官,后战死,人们立庙祭祀。元仁宗时,封其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遂以文昌帝君称之。

天妃:传说天妃为福建莆田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生而不言,人称“林默”,死后为神,赐号“天妃”。据说她“生有灵异,幼通司秘法,预知休咎。比笄不字,能乘席渡海,御云以游岛屿”。又传明朝中叶,有商人于海上遇飓风,饥渴难耐。忽见天空有神女,知为天妃。遂跟随前行,至一荒岛,岛上遍布五色鸟蛋,众人食之得免于死。又于岛上寻得石像一尊,仪容与天妃同,遂携以登舟。至广陵,舟忽沉重不前。乃请人卜,曰:“神或乐此乎”?于是“醵金造宫于邗水之上”,[4]402即为江都县天妃宫。

金龙四大王:相传神名谢绪,钱塘安溪人,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投苕水死,葬于金龙山,元末乡人梦其为神。据说朱元璋攻取临安时,见金甲神人于空中横槊助战,此后漕船经过亦多有灵异现象出现。熹宗天启四年(1624),苏茂相督漕运,河水干涸无法行舟。神乃从天而降说:如能给我向朝廷请封,我将以大水作为回报。苏刚起草完奏疏,大水即至,船遂得渡。朝廷降旨封为“护国济运金龙四大王”。因为谢绪在家排行第四,故有“四大王”之称。

碧霞元君:一说其为东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石守道女,十四岁入泰山修道成仙。一说为黄帝所遣玉女,云冠羽衣,前往泰山迎接昆西真人。以前称“泰山玉女”,至明始称为“碧霞元君”。泰山为东岳,东方主生,故该神主生育。道教称其能照察人间善恶,庇佑众生,在中国北方民间信仰广泛。嘉靖初,在府城东关外运河东岸建碧霞行宫以祀之。

蒋忠烈王:即汉秣陵尉蒋子文,因击贼战死而成神。广陵为其故里,故于府城南门外广陵驿南立庙祭祀。据说其于明初有默祐疆场之功,被封为“忠烈武顺昭灵景祐王”。又传,嘉靖间海防副使刘景韶梦骑白马于途,一伟岸男子持丈八蛇矛相赠。刘即于马上挥动长矛,万众皆退。随之,所乘白马嘶鸣腾空而起,刘乃惊醒。后倭寇来犯,刘景韶率军讨平,追忆前梦,乃知有神相助。又偶过蒋王祠,见其中塑像乃是梦境所见伟岸男子,白马也屹然立于门外。刘景韶遂拜于座下,并将各建筑加以修葺,立碑以记其事。

医神华佗:华佗为三国曹魏人,因医术精湛而声名远播。据说华佗曾为广陵太守陈登治病,并收广陵人吴普为弟子。华佗死后,吴普为其立庙祭祀。成化间,士人马岱欲赴省试,不幸染疾,梦见神仙为之疗治,病遂愈。后来马岱飞黄腾达,遂请于家祠,奉敕建医神庙,当地俗呼为华大王庙。

都天司疫之神:主管民间瘟疫疾病。据明人李文《都天庙记》记载,元至大年间,仪真暴发瘟疫。当时有孚惠先生,得其师真牧公之学,自浔阳游仪真,怜悯百姓苦难,遂以神符救治,举城皆不药而愈。百姓感其恩德,遂于新城南建道宫奉祀,后其徒雷希复增建为“通真万寿观”。此后雷希复到扬州,观遂毁弃。洪武初,雷希复弟子再于新城之北创建都天庙,祭祀司疫之神。据说极为灵验,有祷必应。[4]418

高邮康泽侯:姓耿名裕德,宋代东平人。相传其死后栖于高邮湖之中,屡显灵异。邵南《重修康泽侯庙记》言:高邮湖波涛汹涌,时有覆舟决堤之患,“神上下于虚波水空之间,灯帜炳扬,随患随救,若有形见”,[4]424在宋代被封为康泽侯。宣德年间,平江伯陈瑄奏闻朝廷,每年春秋仲月,州守率僚属以牛羊致祭。往来船舶亦祷之以求平安,据言非常灵验。

无祀鬼神:即俗称之孤魂野鬼。据说人死后灵魂必有所归宿,否则就可能变成厉鬼,为害人间。洪武年间定制,都城设泰厉坛,王国设国厉坛,府设郡厉坛,州县设邑厉坛,以祭祀之。按此规定,扬州府及所属州县均有厉坛之设,于每年的春三月清明、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致祭。洪武时国家还颁布统一的《祭厉文》,在祭厉坛时宣读。

此外,各州县还供奉八蜡神、火星、瓜洲龙神、马神房星、神农、关公、刘猛将军等神衹。民间还有被短时信奉的“邪神”,如兴化县丁溪场、草堰场间有坟,称“张王墓”,传为张士诚之父。沿海百姓争相于正月十五前到此祈祷,并相聚殴斗,据传取胜者一年好运,即有死伤亦不许上诉官府。有司将首倡者绳之以法,其风渐息。

二、先圣、先师、名宦与乡贤

明朝规定,全国各地均建儒学先师庙,祭祀儒学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以彰尊崇圣贤之意。入祀人物有至圣先师孔子,复圣严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四配),另有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孔子最有成就的十位弟子,称十哲)。此外还包括不同朝代的先贤(明道修德者)、先儒(传经授业者)等等。依《大明会典·仪注》之规定,行释奠之礼,形式极为复杂。

《国语》云:“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以捍大患则祀之”。[5]乾隆《通州志》云:“莅斯土者,代有遗爱,生斯地者,不乏明贤,皆得立祠以崇奉之。盖尊尊亲亲,祀典攸隆也。”[6]据此,凡是为国为民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均设有祠庙进行祭祀活动,以表彰其功业,并树为官僚、百姓榜样。明代扬州府各州县均建有名宦祠、乡贤祠,对此类人物合并祭祀。

名宦是指曾为官于扬州且政绩卓著的官员。如扬州府名宦祠在嘉靖时期祭董仲舒、张纲、姚崇、李珏、崔从、王禹偁、杜衍、韩琦、欧阳修、包拯、唐玠、王琪、刘敞、冯京、鲜于侁、吕公著、薛奎、王素、韩世忠、岳飞、赵葵、李庭之、罗适、范仲淹、赵抃、尤袤、李齐、王彬、曹弘、王竤、耿九畴、陈选、雷应龙、王恕、刘兰等三十余人,不同时期有调整增减。扬州府所辖各州县均以同样原则选取官员入祀。

籍贯地在扬州,并有功烈于民,或在学术、个人品德等方面出类拔萃者,为乡贤。扬州府乡贤祠在嘉靖时期所祀人物有:汉代应矅、徐璆,晋代盛彥,唐代徐锴,宋代吕溱、吴及、张方平、胡瑗、王觌、孙觉、朱寿昌、吴志兴、张汝明、孙鼛、王昴、王居正、李易、李衡、张次山、牛大年、丁天锡,元代李茂,明代王鼎、孙质、茅大方等二十五人。其他州县各从本地选取知名人士入祀,可参阅《嘉靖惟扬志》卷十一《礼乐志》,此不具述。

名宦祠、乡贤祠之外,各州县还为部分名宦、乡贤设专祠祭祀。多数情况下一祠祀一人,亦有一祠合祀数人者,如通州四贤祠祀范仲淹、胡瑗、岳飞、文天祥,泰兴县忠义祠祀千户王良父子、镇抚赵世勋、韩应等,高邮七贤祠祀李之藻、何庆元、徐待聘、彭期生、徐标、叶应震、黄曰谨等七人;三烈女祠祀宋赵淮妾及明时烈女殷氏、周氏等三人,等等。因入祀人数众多,这里仅选取部分影响较大人物,略述如下:

董仲舒:汉武帝时上“天人三策”,促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儒学发展史上享有极高地位。明人乔宇称,“圣人之道,自战国以来不明于天下久矣,董子独能抱遣经于坑焚之后,潜心正学,所以秦汉诸儒鲜有能及者。观其论道之大原与义利王霸、天人三策之对,皆有合孔门大旨”。[7]董仲舒曾任江都王相,扬州为其宦履之地。因此明代曾在新城运司治堂后建董子祠,正德间移建至北柳巷。每年春秋季节,由运司官主持祭祀,各州县官员及儒学师生亦到场参加,仪式隆重。

魏俊、王方:南宋初分任左军统制、后军统制。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步骑二十七万余人逼扬州,诸将弃城逃遁。“两将非不知主客之兵难以相当,顾目击大帅輭懦,措置失宜……势且日蹙,宁奋一占,以拙速胜持久之兵,斯亦前事之所有。志未遂,并丧”。[4]416采石大捷后,以功加封,并于其乡立庙祭祀。明太祖曾梦见二人奋力援助明军作战,遂下诏立旌忠庙,令有司每年三月三日致祭。

文天祥:南宋末年,文天祥“冒山海之艰,招疲散之卒,仗义勤王,捐生灭家,卒之国亡身系,拘囚三年,竟从容南向以死,中原志士至今悲伤不休”,[4]404其行迹历来为仁人志士效法的榜样。扬州府原于城西三义庙附祭文天祥,正德年间,巡盐御史刘澄甫鉴于其气节彪炳千秋,遂倡立专祠,每年于三月上巳日和腊月九日祭祀。世宗嘉靖九年(1530)、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巡盐御史戴金、杨光训相继修缮。

李遂:嘉靖时任督淮扬军务督御史。嘉靖间,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朝廷自家起用李遂提督淮扬军务兼巡抚凤阳等处。次年,倭寇纠集数万人入寇。李遂率诸将登坛誓师,愿以死以报国恩。战斗开始后,李遂身先士卒,跃马在前,将士极受鼓舞。先后于丁堰、庙湾、七星港、仲庄、刘家庄、白驹场等地连败倭寇,斩敌首四千余级,烧死溺死无算。淮扬百姓感其恩德,遂为建祠以祀,“俎豆之言言翼翼,相望四千里间不绝”。[4]406

刘景韶:嘉靖年间著名御倭将领。到任后实施惠政,“蠲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征,与民休息,阜财兴利之政次第举行,惟贪暴干度者罚无赦。一时流移渐息,民获稍苏”,百姓“依依然如爱戴父母”。同时整顿兵防,严肃军纪,做好御倭准备,并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的对倭战争中大获全胜。泰州士民感激涕零,都称呼说:“往者倭奴猖獗,虔刘我人民,荡焚我资产,仓皇迁移,肝脑涂地。今行旅安于途,商贾安于市,士民安于居,公之赐也。”[4]435于是共谋建祠以祀之,是为报德祠。

李春芳:兴化县人,嘉靖进士,累官至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隆庆间任内阁首辅。李春芳心怀故里,深得乡人敬重。致仕前夕,乡人请于县令曰:“公位极人臣,犹不遗故里,闻其灾歉则捐俸赈之,悯之偏累则白之当路,多方蠲恤,是其德可崇也。礼乐三千,天下诵之,一言一动,为律为度,是其道可宗也。”[4]430于是建崇德祠,以表达百姓对他的敬重。

王艮:泰州人,师从王阳明问学,开创泰州学派,其“百姓日用即道”、“安身立本”、“良知论”等学说影响深远。作为有明一代大儒,王艮在乡里拥有极高的声望。万历年间,泰州建崇儒祠祀之。李春芳撰《崇儒祠记》并系之以诗:“孔孟正学,曰致良知。阐自东越,淮南绍之。匪曰口耳,躬行不怠。凡我后生,恭承勿坏”,[4]436对王艮生平、师承、学术思想等有简要而准确的介绍。

钱嶫:通州人,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马政为通州弊政,虽经本地乡民多次呈请,始终不得废除,给百姓带来极大困扰,“民坐是困耗流离,日不堪命”。钱嶫为通州人,在京为台谏之官,了解通州弊政后,慨然有革除弊政之志,“辄条陈一疏,据始末,折利害,事核辞切”,得到朝廷允准,一百六十余年马政终于废除。通州百姓为表感激,建钱公祠,刻石记其事,并系之辞曰:“江水汤汤,狼剑之麓。孰为厉阶,俾之牧駧。百六十年,圯我室族……有美一人,奋然抗牍。天子曰俞,赐我民福。如沉斯济,如乾斯霂。于万斯年,伊谁之谷”。[8]

三、孝妇、烈女、义女

周孝妇:崇祯年间仪真周祥妻张氏,以刲肝救婆母而受旌表。时人姚思孝记其事说:张氏婆母年老多病,张氏因此忧心忡忡。一日有道人告曰,食人肝可立愈。张氏“乃置利刃六寸余,急未得间,乃遣(周)祥往耕,遂自刲其左腹,探出其肝,得数寸割之,作羹以荐姑”。其婆母病愈,但张氏自己也“血漂流溅席上”。为防其事迹堙没无闻,姚思孝乃与三塔寺僧圆明商议,欲建祠于寺中。圆明慷慨应允:“我佛供养百亿如来,不如供养一父母。谁谓出世不以忠孝为本?愿祠孝妇,以教天下为妇者。”[4]422祠遂建成。

高邮贞女:其真实姓名已不可考,俗呼为露筋娘娘。据说该女与其嫂夜经某处,天阴潮湿,蚊虫极多。旁有农夫小屋一座,其嫂避居其中,贞女则曰:“吾宁处死,不可失节。”遂为蚊虫所噬,筋骨外露。这一传说在扬州历史悠久且流传极广,被奉为贞女典型。自宋至明,文人墨客诗文不绝。明人王翊诗曰:“野岸分流截海垠,按歌谁复赛波神。孤舟夜向祠前泊,商女挑灯说露筋。”陆弼诗曰:“古庙无名氏,萧条湖水滨。露筋空往事,雪涕自行人。山雾罗巾薄,庭花玉貌新。南宫词不愧,独与表贞珉。”此外王彝、徐阶、朱曰藩、李含乙等均有相应诗篇。其中王彝诗长达一千余字,将其过程描绘成一个极为凄美的故事。

浣纱义女:冯氏,名字不详。据说当年伍子胥逃楚经过仪真,见一女于河边浣纱。遂告之曰:后有追兵,不要说及我的去向。冯氏乃投水而死,以防追兵逼问泄密。人们感其义薄云天,为之立庙祭祀。伍子胥感激异常,遂留鸡以祭该女亡灵,传说仪真鸡留山即为伍子胥祭浣纱女处。

英烈夫人:即高邮名妓毛惜惜。宋理宗时高邮荣全牛叛乱,地方官员令毛惜惜劝酒助兴,毛惜惜掷杯于地,骂曰:“死狗奴官,官军入城,汝辈虀粉矣。”贼怒,杀于筵前。[9]后被封为英烈夫人,并为立庙祭祀。宋潘紫严有诗颂曰:“淮海滟姬毛惜惜,蛾眉有此万人英。恨无匕首学秦女,曩使裹头真杲卿。玉骨花颜尘下土,冰魂雪魄史中名。古今无限腰金者,罗绮丛中过一生。”赞扬毛惜惜勇敢坚毅,讽刺势豪显贵醉生梦死,昧于大义,尚不如社会最下层一女子。

四、结语

民间信仰深植于民间,是各个阶层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保守性、适应性和再生性”,“即使发生重大的社会变革,乃至文化的断裂”,民间信仰依然可以再生并延续下来。除极少数民间信仰被利用发动叛乱,大多数民间信仰不仅不与社会冲突,反而具有维护道德观念、促进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10]就扬州府民间信仰来说,崇祀先圣、先贤,表达的是尊师重教的观念;祭奠先祖,隐含的是孝悌观念;尊崇名宦、乡贤,表达的是对一心为民、献身国家等品质的推重;崇拜自然神灵,部分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些信仰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对于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与道德规范,以及促进基层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扬州
问君何时到扬州
扬州茶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水城扬州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寄扬州韩绰判官
扬州的秋日
“扬州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