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鸿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到文化意识方面,其目标是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对于文化知识的内容,《课程标准》按照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提高类)三类课程分别提出要求,其中必修部分的要求包括了解英美等国家的主要传统节日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比较中外传统节日的异同,探讨中外传统节日对文化认同、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了解英美等国家的主要习俗,对比中国的主要习俗,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学习并初步运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2020)。
对于如何围绕文化知识开展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中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语言练习和运用的各种活动中学习和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通过感知、比较、分析和鉴赏,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意识(教育部2020)。
关于文化意识,鲁子问、陈晓云(2019)指出发展学生理解与传播中外文化能力的基本方法。他们认为高中英语课程要促进中外文化理解与传播能力发展,首先是学习理解准备阶段,即引导学生形成认知与传播中外文化的动机;其次是学习理解阶段,即帮助学生基于语言学习认知、分析、理解、比较中外文化,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文化知识教学的基本过程;最后是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阶段,即指导学生运用英语传播中外优秀文化。下面,依据《课程标准》和《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中关于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评价。
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对比中西方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等的差异,使学生广泛认识世界不同国家的节日文化,加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认同,促进其从生活方式理解文化,把握人类文化的诸多共性,寻找人类共同的核心理念(鲁子问、陈晓云2019)。课堂教学案例出自鲁子问和陈晓云所著的《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一书,该教案展示的是第二课时阅读课文的教学主要过程,围绕单元任务展开,以下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
首先是导入环节。进行“头脑风暴”,请学生思考并列出我国的一些节日,同时说一说这些节日的具体日期和庆祝方式。
其次是整体感知。学生大致浏览文章,了解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不同国家的节日和庆祝方式。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画出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节日的起源,第二部分是节日的种类,第三部分是人们庆祝节日的目的。
再者根据文章结构分部阅读。先是首尾段阅读。学生阅读第一段,并分别找出在古代和现代不同国家的人们庆祝节日的相同起源;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找出人们庆祝节日的目的,并思考一些其他目的。接着是主体阅读。学生阅读文章的主体部分,找出各个节日的信息并填写表格,表格中涉及四类信息,分别是节日的类型、节日的名字、庆祝节日的国家及庆祝节日的方式。教师通过提出问题:“Is there anything common about how people celebrate the festivals?”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不同国家庆祝节日方式的共同点,并讨论:“What do you think about Mexican practice of making cakes in the shape of skulls and with‘bones’?”
最后是读后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圣诞节宣传图片、反对过西方节日的图片等,引导学生思考:目前很多青少年庆祝西方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却“冷落”我国传统节日。为了突出我国传统节日,有些高校禁止学生过西方节日,此举是否有助于保护我国传统节日?青少年该不该过西方节日?如何提高我国传统节日的吸引力?
从整体上看,该教学设计基本遵循了鲁子问、陈晓云(2019)所提出的促进中外文化理解与传播能力发展的过程。导入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我国的节日,接着整体感知文章所提到的中外节日,引起他们对中外节日的注意,形成认知与传播中外文化的动机,即学习理解准备阶段。在分部阅读中,利用表格对中外节日的相同起源和庆祝目的进行理解和归纳,同时将不同的中外节日按照庆祝目的进行分析、对比,由此帮助学生基于语言学习认知、分析、理解、比较中外文化,使其进入学习理解阶段。最后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对重视西方节日、“冷落”我国传统节日的现象进行思考,使其能够理性对待中西方节日,运用英语传播中外优秀文化,进入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阶段。
根据鲁子问、陈晓云(2019)对发展中外文化理解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总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单元主题融合法、增加法、厘清讨论法、文化体验法、亲身实践法和学科融合法。
在本教学案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较中外文化,教案设计者主要采用的是厘清讨论法。在学生对文本材料已经熟悉的基础上,提出人们庆祝中西方节日时有冲突的现象,采用讨论的方式厘清对待中西方节日的态度问题。鲁子问、陈晓云(2019)认为厘清互动讨论特别适合跨文化教育态度目标的教学,通过开放式、平等性、交流式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跨文化态度。
因此,该案例通过厘清讨论法,帮助学生形成对待中外节日的正确态度,从而使其能够运用英语传播中外优秀文化。
1.在导入环节,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列出我国节日的信息。这一活动让学生对我国节日文化进行思考总结,激活他们关于我国节日的已有知识,引起其对节日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帕特里克和莫兰(Patrick&Moran 2013)认为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通过语言和文化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拜拉姆(Byram 1997)指出在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吸引学习者积极参与,因而要求活动设计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相适应、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最大限度发掘和提供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机会,激活其跨文化体验。根据帕特里克和拜拉姆的观点,该教案导入部分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的母语文化,即我国节日文化出发,联系平时庆祝这些节日的经历和体验进行思考和总结,能够引起其对节日文化的注意,为之后理解中外节日文化作铺垫。
2.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这一活动帮助学生从语篇出发,在梳理文章结构的同时发现庆祝节日的目的,属于初步感知中外文化知识阶段,为之后的分析与比较中外文化、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等阶段作好准备。《课程标准》指出将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需要经历感知中外文化知识、认同优秀文化、加深文化理解和形成文明素养这样一个过程(教育部2020)。因此,这一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文章中找出文化信息,初步感知中外文化知识。
3.分部精读文章,发现不同国家节日的起源,探讨庆祝节日的目的,同时分析不同中外节日在庆祝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在庆祝方式上的不同之处。一方面,从文化知识内容上看,这一教学活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文化知识内容包括了解英美等国家的主要传统节日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比较中外传统节日的异同;发现并理解语篇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元素,理解其中的寓意。其中对庆祝方式的分析,涉及《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化知识的物质方面。物质方面主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以及相关的发明与创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归纳出饮食和建筑领域的文化知识,属于文化知识的物质层面。另一方面,从中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上看,这一教学活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基于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挖掘其意义与内涵,通过感知、比较、分析和鉴赏,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教育部2020)。这一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中外节日的对比。中外文化比较能帮助学生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加深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中外文化比较是中外文化取舍的前提(鲁子问、陈晓云2019)。
4.读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上一些人重视西方节日、“冷落”我国传统节日的现象,讨论我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选择问题,思考我国传统节日的吸引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并提升他们传播我国传统节日的意识。这一活动发展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取舍能力。对于文化差异应采取的态度,孙有中(2016)认为在面对不同、新奇甚至不可思议的外国文化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尊重、宽容甚至欣赏文化差异,避免急于进行价值判断,应乐于换位感受和思考,对自身的偏见和思维定式保持敏感,把文化差异视为丰富自我、开阔视野和创造新文化的宝贵资源。除此之外,鲁子问、陈晓云(2019)在书中指出,中外文化取舍指在认知其他民族文化后,选择学习或者舍弃其他民族文化或其中的某些成分,中外文化的摄取与舍弃都是中外文化的必然形态。基于前面的阅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外节日进行了准确的理解和比较。学生在这一环节通过讨论形成了正确的选择态度,提高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对是否应该庆祝西方节日进行了合理的判断。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该教学案例有以下优点:
1.文化知识方面,涵盖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该教学案例既涉及饮食、建筑等物质方面的文化知识,又涉及历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知识,符合《课程标准》对文化知识的要求。同时,鲁子问、陈晓云(2019)指出英语课程所规定的文化知识内容是英语课程文化意识教育的基础。中学英语学科文化意识的逻辑起点是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多元性文化知识是英语学科文化意识的构成(方涵、张建琼2021)。杨盈、庄恩平(2007)认为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应当强调交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因此,在文化知识教学方面,该案例设计得完整,能够为提高文化意识打好基础。
2.文化意识方面,教学层层递进,涵盖了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自信和文化表达四个方面。根据《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的规定,学生在体验过这堂课的教学活动后,在文化认知上,能够在明确的情境中找出中外节日的文化信息;在文化理解上,有兴趣和意愿了解并比较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中外节日,领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文化自信上,通过中外节日对比,加深对我国节日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表达上,能够运用所学英语介绍、比较中外节日现象,有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教育部2020)。因此,该教学案例从四个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该教学案例的缺点是缺少行为层面的体验。《课程标准》提出文化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不仅要分析与比较、赏析与汲取中外文化知识,还要形成正确的行为表征(教育部 2020)。而该教学案例的输出部分为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阶段,其偏向思想层面,只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的选择等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缺少设置情境让其亲身体验文化,没有具体的操练行为。拜拉姆和摩根(Byram & Morgan 1994)也曾指出学习文化的三个层次为知识、同理心和行为。行为不仅包括由文化引导的礼貌和礼仪行为,还包括对文化的隐含意义作出的合理反应。行为层面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能够对外国文化的社会交往准则进行描述和分析;另一部分是在遵守这些准则的前提下,能够准确地进行言语和非言语上的社会交际。因此,该教案最后可以增加一项让学生体验操作的活动环节,达到实践层面的文化教育。
根据拜拉姆(2014)强调的教材中的跨文化话题和观点都应在相应的文化情境中讨论,以便更好地协助学习者解读作者意图,对其进行跨文化意识和态度的引导。因此,该教案可以在讨论环节后增加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如设置组织中外节日交流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体验相关的庆祝节日的方式和习俗。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将文化和语言教学相结合。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他们学习多样文化、理解不同文化、把握文化差异,提高他们的文化理解与传播能力,从而提升其文化意识。通过分析与评价一个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发现其在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层面的优点,同时指出其在行为层面的不足,以期能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