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秋衡,冯路玉
(1.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贵阳 550025; 2.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厦门 361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描述中明确指出,“展望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度跃升”,届时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由此可见,教育在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处于优先地位。教育体系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国家为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而提出的教育要求,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需要,体现了重大的战略价值。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超前于产业和科技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体现在提供以人民为中心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方面;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开放的教育体系,应有高水准国际视野的发展目标,应提升国家的竞争力。“高质量是教育内在要求,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是社会对接要求。”[2]从产业、科技和教育三方面的关系来探讨高质量教育体系设计的逻辑指向符合国家顶层设计的要求。从三者关系出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设计使教育最终回归人的本质,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指向国际影响力,进而完成教育强国建设。
在教育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不同的行动,但从产教和科教的关系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与之有直接关系。“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对接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年青一代通往工作的‘双车道’。”[3]因此,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为探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切入点。纵观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局部提升、质量全面提高再到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几个阶段。教育质量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与我国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体制的变化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1985年,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使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变革并稳步发展。此后,高等教育质量获得提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质的突破;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发展,加快了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发展,党中央要求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2000年前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对本科教学进行了周期性质量评估,并通过提升教学质量来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提出要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2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强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前者也鼓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未来5~10年左右,职业教育将“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数量扩大到质量的局部提升再到全面提升的过程,职业教育也在走向高质量发展,当前教育方面的目标是完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教育战略体现出不同阶段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一致。在经济起步和随后的高速发展时期,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推动着教育的进步。这个阶段,国家扩大教育规模,加大教育投入,以经济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应该超前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现状,在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发挥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中的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受到重视。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有很大提升并正在不断变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经济和科技两方面的快速提升和发展。然而,教育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方面所发挥的推进作用有限,被产业和科技推着往前走。
为了改变教育所处的现状和地位,实现教育的引领作用,国家提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的核心精神是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就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报告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共中央已将终身学习作为教育体系重构和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点和切入点。教育体系的重构就是教育治理现代化,其目的是要让全民能够方便地、高质量地接受终身学习,拥有终身成长的机会。因此,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抓手,高质量教育体系能够为全民终身学习成长服务。
总体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过程,教育质量的变化经历了从局部提升到全面提高的过程。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使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更加迫切。因此,应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来进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设计,通过分析产教关系和科教关系的发展和变迁来深入理解并探寻其中的逻辑。
教育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在我国的现代教育发展历程中,产业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有关教育质量发展方面的讨论应该先从产教关系入手,探索教育改革与产业改革之间的关联性。
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开始恢复,由于此时的产业大部分属于低端产业,行业、企业等对所需劳动力的要求不高,所以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大,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国家为了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长期以来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方面。随着经济领域的迅速发展,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产业层次相应提高,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显现。各级各类教育开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要求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国扩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加大教育投入的行动得益于社会经济和产业的良好发展状况。
此后,教育与经济、产业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愈发显著。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支撑,而教育正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教育与经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产教融合”模式应运而生。产教融合促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格局,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认为产教融合能够促进教育和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5]。产教融合提出的目的是促进产业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以促进教育和生产力协同发展。自1999年《高等教育法》实施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开始发挥综合作用,与产业发展融合度越来越高。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时期,需重新审视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教育的发展不断深化,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应该超前于当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推动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起到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人才培养的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必须受到重视。进入“十四五”时期,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水平已经达到小康,追求高质量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优先达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迫在眉睫。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平行关系将转变为“以教促产”,教育推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将大幅提升,通过高质量教育输送更多优秀的高质量人才和高质量的研发成果,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实现教育与产业配置的优化。近年来,高校分类设置体系与分类审核评估方案实施,高校的办学定位与战略规划不断强化产业和企业的关键性作用。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为特定产业培养人才,以教育结构的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相互协同、共同进步。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不仅让人学会生存的技能,更应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全民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全民在各自岗位上保持着学习的心态有利于产业的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不能忽视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第一步就是完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产教关系的变化代表着在不同时期国家顶层设计对二者的优先性的选择,但并不意味着哪一个更为重要或者选择一个为重点而放弃另一个。教育发展带动产业层次提升,而非依附产业。
除了产教关系,我国一直重视科教关系。在国务院发布的文件中,科教经常并提,如“科教兴国”战略。因此,探索科教关系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起步晚,自身经验有限,教育政策曾长期借鉴苏联模式,采用苏联科学研究和教学分离的体制,并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高校的职能只有教学,科研活动主要在科研机构里开展,由一些独立的科学研究院进行。高校的职能仅限于教学带来了局限性,中科院建立了兼具教学和科研职能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克服以往‘将教学置于高校、将科研置于科研院所’的分离模式的弊端”[6]。自此高校逐渐重视科研职能,但科教仍处于分离状态,学校长期将人才培养等同于教学职能。改革开放后,高校的“双中心”地位确立,高校既是教学场所又是科研场所,高校担负着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直到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我国把科技创新和教育教学摆在首要地位。“211工程”和“985工程”相继启动,一大批优质高校跻身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学校科研经费比重也得到了迅速提高。1999年施行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7]。这一确定性话语表达了科学研究和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二者在人才培养作用上开始融合。“科教融合符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一体化的本质规律,是世界科教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8]科教分离到科教融合的变化过程正是我国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过程。
我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职能受到重视的过程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提升过程。经济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高质量人才。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时期,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未来动力,应主动担当科学技术创新中人才培养的责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成就不可或缺,科教融合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石,大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肩负着使科教关系升华的重大使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需要融洽的科教关系的推动,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驱动下,科教关系相互促进已成常态,实现了科教并驾而行。
产教和科教关系各自的发展历程论述于此,但二者之间逻辑还需在宏观视角下进行深层分析论述。教育、产业和科技的先后发展从来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国家作出的最为合适的、具有一定逻辑脉络的选择。
产业、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标志着今天、明天与后天的实力,都与国力、社会进步紧密相关,产教关系和科教关系之间的变化总体上具有阶段性和交替性的特点。新时期国家战略目标之一是教育强国,以教育、科技和产业推进逻辑来实现三者的递进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具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不可逆性。国家大力发展产业,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国内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分别辅以科技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生产力得到跨越式提高,搞活、搞好了经济,也为科技、教育先后腾飞奠定了基础。“科教兴国”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使科学技术和教育成为重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科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才有资金进行科技创新,科技的进步又能反过来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教育的重要性凸显,教育现代化实践深入推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至关重要的一步,其目的是最终实现以教促产、科教并行。教育发挥引领和全局性作用,带动经济和科技发展并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正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产教关系和科教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了产科教逻辑关系的集成。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发展中起到战略性主导作用,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实现教育强国战略指日可待。所谓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就是教育对国力提升具有推动力。在我国发展的第一层面,即现实层面,从产教分离到教育适应产业再到产教融合和以教促产,体现了国家的实力。随着科教关系的变化,在我国发展的第二层面,即创新层面,从科教分离到科教融合再到科教并行,体现了国家创新的能力。在这种依次递进的过程中,产业发展先启动,科技随后,接着教育成为重点并助推前两者的发展。现在科技领跑产业和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未来教育领跑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识贯穿国家顶层设计。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应该从人民的需求出发,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已经开始作为新时代的一个特定的教育符号,这个教育符号涉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不同体系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9]高质量的目的是让人民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能够在国家发展中获得优质教育,实现教育推动国家全方位发展。为了满足不同人的学习需求、完成人的优良发展、实现教育的根本性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与成长的教育体系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之间的衔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10]。
中国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之路和国民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高质量教育体系设计的逻辑指向将直接推动产教关系、科教关系的融合。我们既要重视教育在国家全局发展中的优先地位与关键作用,更应与世界先进水平进行对标。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之间联系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共识。产业、科技和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与教育理念。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建设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要坚持走以教育强国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牢记大学的五大重要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11]。高水准国际视野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教育力量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追求,也是教育的本质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教育不能局限在国内,而应该拓展交流合作的广度,开展高水准的国际对标。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与国际先进力量同步发展,培养出新时代具有朝气和活力的优秀人才、能与世界对话的高质量人才。这种高质量人才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中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从而找出冲破局限或困境的应对方法。
教育要面向未来,人的发展也要面向未来,强调二者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教育体系面向未来的本质,指向人的成长与发展。终身学习是人的成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体系重构的过程,也是教育体系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在世界潮流中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教育强国的世界认同,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