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头”词义历时演变比较研究

2022-03-17 08:42贾燕子崔姗姗
关键词:引申为量词范畴

贾燕子,崔姗姗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按照Heine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等级理论,语义演变总是按照“人>物>过程>空间>时间>性质”的方向发生。由此可知,人体是人类认知的起点,表示人体的词语是语义扩展的重要源头。头部处于人体最显著的位置,故汉语表达头部概念的“头”类词受到学界的关注,已有研究主要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共时层面,赵学德、廉博实、赵果利用理想化认知模型、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框架语义学等理论,从跨语言角度对比汉语与其他语言中“头”类词词义演变的差异,总结“头”类词语义引申的特点[1-3]。历时层面,学者们或是就“首”“头”的某种用法如作方位词、后缀、量词等,描述其历时演变的脉络,如陈瑶分析了汉语方言里“头”的方位词用法,指出“头”的方位义形成于南北朝至宋代[4]。侯德云、祝昊冉考察了后缀“头”的语法化过程,认为“头”的虚化与隐喻和语义泛化有关[5-6]。叶桂郴、王彤伟等追溯了量词“头”“首”的产生时代,并结合文献考察其历史演变过程[7-9]。或是关注“首”与“头”“元”“脑”等用法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历时替换。如赵倩从认知的角度剖析了“首”和“头”的语义取象与引申义之间的复杂关系[10]。吴宝安对“头”“首”历时替换的过程及原因做了深入分析[11]。李佐丰认为“首”“元”“头”虽然在上古汉语中是同义词,但其本义的内涵与引申的意象存在差异[12]。汪维辉则从汉语核心词的历史及现状的高度上对“头—首”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做出阐释[13]。

现有研究或聚焦于“首”与其他“头”类词的历时替换,或重点分析“首”“头”在某种或某几种用法上的差异,而对于“首”“头”的词义演变路径及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则未能进行细致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通过历史文献的考察我们发现,“首”“头”的词义演变可以映射到人体构件、非人实体、等级、情感、方位、空间、时间、计量单位等九个范畴。本文拟从历时角度出发,对“首”“头”的词义演变路径进行分析,并比较两者在同一范畴中用法的异同。

一、人体构件范畴

“首”早在甲骨文已出现,先秦典籍中用例极多。如《今文尚书》中共21见,多以“稽首”的形式出现,如例1。“头”最早见于《左传》,仅1例,见例2。

例1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今文尚书·舜典》)

例2荀偃瘅疽,生疡于头。(《左传·襄公十九年》)

头发属于头部的一部分,“首”“头”从“人的头”引申为“人的头发”,属于用整体代指部分的转喻。如例4中“首”与“发”同义对举。

例3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沭?谁适为容! (《诗·卫风·伯兮》)

例4公衣黼黻之衣,素锈之裳,一衣而五彩具焉;带球玉而冠且,被发乱首,南面而立,傲然。(《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西汉时期,“头毛”“头发”表示“人的头发”,如例5。南北朝时期,受到转喻的影响,“头”由“人的头发”引申出“头发的样式”,如例6中的“平头”。这是“头”语义演变过程中异于“首”的地方。

例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瞠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史记·项羽本纪》)

例6所以何公在马家快得寻写马朗、马罕,敬事经宝,有过君父,恒使有心奴子二人,一名白首,一名平头。(梁·陶弘景《真诰》)

东汉时期,“首”由指“人的头”引申为指“人的面部”,如:

例7如以首为最尊,〔尊〕则浴亦治面,面亦首也。(东汉·王充《论衡·讥日》)在人体构件范畴中,转喻机制起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整体-部分”关系上。“头”从“人的头”到“人的头发”,再到“头发的样式”,“首”由“人的头”代指“人的面部”,这都是以整体代指部分的转喻在起作用。

二、非人实体范畴

“首”“头”都可以泛指“动物的头”“器物的头”,而且“头”还可以指“抽象物体或事物的源头”。

表“动物的头”时,与“首”搭配的动物既可以是与人类生活相关的“牛”“马”“鸟”“鼠”,如例8;也可以是大型猛兽,如例9;“首”表示“头”义还可被颜色、数字修饰,如例10。

例8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例9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缟长肘,名曰强良。(《山海经·海经》)

例10鲏,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山海经·海经》)

上古时期与“头”搭配的动物仅见“虎”“鼋”,如例11。东汉时期,又出现了鸡头、马头、羊头、鱼头等用例,且“头”能跟颜色词搭配,如例12、例13。

例11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庄子·盗跖》)

例12〔丹雄鸡〕头,主杀鬼。(《神农本草经·虫兽部上品》)

例13白马黑头者,不可食之。(《金匮要略方论·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战国时期,“首”就可以与“刀”“剑”等物搭配表示“器物的头”,例如:

例14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汝缕,人无不立死者。(《战国策·燕策三》)

直到两汉,“头”才出现“物体或器物的头”的用法,如“〔钺〕头”“柱头”“池头”“山头”“椽头”“阴头”等,例如:

例15主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

南北朝时期,“头”又可以表示“植物的头”,如“芽头”“瓜头”“草头”“菜头”“蒜头”等。之后此种用法一直沿用。例如:

例16至春,起复顺耕,亦弭缚犁耳翻之,还令草头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瓜》)

例17庄客重新摆设,先搬出一碟剥光的蒜头,一碟切断的壮阺,然后搬出茶蔬,果品,鱼肉,鸡鸭之类。(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二回)

吴宝安认为,先秦时期“首”处于绝对优势,东汉“头”则占据了优势地位,魏晋时期“头”已完成了对“首”的替换[11]。“首”“头”引申出“动物头”“器物头”出现时间早晚的不同当与两者替换的年代有密切关系。至于“头”在魏晋时期引申出“植物头”,则是语义进一步扩展发结果。例16中表示“草头”时,凸显的是[顶端]这一位置特征;例17中的“蒜头”则是凸显了“头”的[圆球状]形貌特征,二者略有不同。

自东汉起,“头”的语义逐渐虚化,由“具体事物的头”隐喻为“抽象物体或事物的源头”,如“脉头”“源头”“祖头”等,例如:

例18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

例19佛氏虽无私意,然源头是自私其身,便是有个大私意了。(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十一)

通过分析“首”“头”在非人实体范畴中的语义演变路径,我们认为二者的语义引申路线基本一致。在非人实体范畴里,最为突显的特征是形貌和位置。“首”“头”从“人的头”引申为“动物头”是基于人与动物形体的相似性;引申为“器物头”是由于人体头部所处位置的特征;引申为“植物头”则或是因为凸显[顶端]的位置特征,或是因为凸显[圆球状]的形貌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头”的语义虚化程度更高,可以表示“脉头”“源头”等更为抽象的事物。

三、等级范畴

(一)首

“首”表示“国君,首领”,最早可见于《今文尚书》中,以“元首”的形式出现,《益稷》:“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孔安国注:“元首,君也。”例中“元”①“元”本义为“头”,该用法早在甲骨文中已出现。至先秦时期,该义项已不常用,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元”多以“第一”“开始”“国君,首领”等引申义形式出现。与“首”同义并列,都表示“国君”义。“国君,首领”永远处于权力的最高峰,由此“首”又引申为等级上的“第一”,如例20的“首章”。西汉时期,“首”的词义逐渐虚化,由实际权力的“最大”虚化表示程度上的“最大”,如例21的“首恶”。

例20令尹享赵孟,赋《大明》之首章。(《左传·昭公一年》)

例21天子以骨肉之故,不忍致法于胥,下诏书无治广陵王,独诛首恶楚王。(《史记·王世家》)

两汉时期,等级上的“第一”又引申为序列上的“第一次”,如例22的“首创”。到六朝,“首”表示“第一”时出现了“以……为首”的形式,如例23。

例22及有司奏请封诸皇子,帝感通首创大谋,即日封通少子雄为邵陵侯。(东汉·刘珍《东观汉记·李通》)

例23中领军桓范荐宣曰:“臣闻帝王用人,度世授才,争夺之时,以策略为先,分定之后,以忠义为首。(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徐宣传》)

身居“第一”就表示某人或某物是优秀的,因此“首”又引申出“优秀,杰出,以……为榜样”等义项。如例5的“首禾”意为以禾为榜样,例25的“首出”即杰出之意。

例24夫子见禾之三变也,滔滔然曰:“狐乡丘而死,我其首禾乎?”(西汉·刘安《淮南子·缪称》)高诱注:“禾穗垂而向根,君子不忘本也。”

例25自贾谊浮湘,发愤《吊屈》,体周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梁·刘勰《文心雕龙·哀吊》)

(二)头

战国时期,“头”映射到等级范畴中表示动作发生次序的“第一”。如例26中,“头”与后文的“参、四、五、六”构成等级序列。

例26头食食五升,参食食参升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墨子·杂守》)

东汉时期,“头”由等级次序上的“第一”引申为“最先的,最前的”,可以与“初”同义连文,如例27。宋代,“头”又引申表“主要的”,如例28的“头犯”。

例27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例28师曰:“贼首头犯。”(南宋·普济《五灯会元·法华和尚》)

唐代,“头”可以单独表示“为首的人,带头的人”,如例29。宋代以来,由“头”构成的复音词“头目”“头首”“头脑”“头领”“头项”“头人”等也都表示“带头的人;首领”,如例30。

例29总管刘慎言专使仰接,兼令团头一人般运衣笼等。(唐·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例30这黄帝做着个厮杀的头脑,教天下后世习用干戈。(《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

在等级这一范畴里,“首”“头”的引申路线明显不同:“首”由“国君,首领”引申出“第一”,而“头”则表现出相反的引申路线,即由“第一”向“为首的人,带头人”扩展。此外,“首”的引申义项也比“头”更为丰富。在这一范畴内,隐喻机制起主要作用,突显的是[最高]、[最顶端]这样极具认知优势的位置特征。

四、情感范畴

春秋战国时期,“首”与“疾”“抑”“举”“反”等组合表示人的心情或态度,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

例31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诗·小雅·小弁》)

例32晏子见,公曰:“昔仲父之霸何如?”晏子抑首而不对。(《晏子春秋·晏子谏》)

例33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孟子·滕文公下》)

例31中的“疾首”表达了忧虑的心境,例32中的“抑首”表现出晏子回避作答的态度,例33中的“举首”则呈现出对实行王政的美好期盼。

两汉到六朝时期,“首”又可与“仰”“俯”“矫”“翘”等组合表达人的情感态度,如例34中的“矫首”表示惆怅辗转的态度,例35中的“翘首”表达期盼的心情。

例34每独矫首西顾,未尝不寤寐劳叹,展转反侧也。(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鲂传》)

例35而陛下违天命以饰小行,逆人心以守私志,上忤皇穹眷命之旨,中忘圣人达节之数,下孤人臣翘首之望,非所以扬圣道之高衢,乘无穷之懿勋也。(《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

“头”表示心情或态度这一用法与“首”相似。先秦时期,可以与“低”“掉”等组合,最早出现在《庄子》中。例36中的“掉头”即“摇头”的意思,表示否定的语义;而例37中的“低头”受语境的影响,则表达出一种沮丧失落的心情。

例36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庄子·在宥》)

例37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庄子·盗跖》)

东汉时期,“垂头”连用表示低头。如王充《论衡·状留》:“[昔]骥曾以引盐车矣,垂头落汗,行不能进。”南北朝时期,“垂头”从低头的头部动作发展出“懊悔,丧气”的感情意义,如例38。此时“垂头”所表示的情感强度相对薄弱,只是好像含有懊恼沮丧的意味。到了明清时期,“垂头”的“懊悔”义加深,表示像失去魂魄之义。经常与“丧气”连用,构成四字格形式,如例39。

例38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

例39秦显家的听了,轰去魂魄,垂头丧气,登时掩旗息鼓,卷包而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在情感范畴里,“首”“头”不只是单独地体现“头部”这样的实义要素,而是通过与一些动词的组合搭配,发展出更多表达人类心理情感的语义要素。与其组合的这些动词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或上(如“举”)、或下(如“垂”“低”)、或方向多变(如“掉”)等。此外,情感要素的凸显、情感强度的加强大多需要具体语境的辅助。

五、方位范畴

春秋时期,“首”可以表示方位,相当于“面、边”,如例40的“北首”即“北面,北边”。“首”表示方位时也可以作动词,义为“朝着……方向”,如例41的“首丘”孔颖达疏:“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后以“首丘”比喻归葬故乡。

例40得梦启北首而寝于卢门之外,己为乌而集于其上,咮加于南门,尾加于桐门。(《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例41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哀郢》)

“头”表方位时相当于“边,畔”,与“首”一致。此时“头”可与“里”“路”等地点名词结合,也可与“上”“下”“前”“后”“东”“西”“南”“北”等方位词结合,此种用法最早见于东汉。如:

例42推问,乃里头沽家狗。(东汉·桓谭《新论·辨惑》)

例43谨按汝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石贤士神》)

例44上头为心,中央为意,后头为识。(东汉·安世高译《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魏晋时期,由于“首”在人体部位中的突出位置,在表达方位时也会凸显地位的高低。“上首”表达方位义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中,是一种佛家语,即一座大众中的首位,如例45。明代,“上首”一词也可用于口语中,表示位次较尊的一边,通常指左手边,“下首”一词表达方位义在明代出现,多与“上首”共现,如例46。

例45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

例46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上首庞德,下首马岱。(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上首”“下首”更多地表现地位的尊卑,而“左首”“右首”“东首”“西首”“南首”“北首”则更多表达纯粹的方位,“首”相当于“面,边”。如:

例47左首坐着个雄纠纠倭将,绣甲锦袍多猛勇;右首坐着个娇倩美女,翠翘金凤绝妖娆。(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七回)

例48靠西壁又是一张独睡床,靠东墙南首一架衣裳隔子,北首一桌两杌,靠南墙一张春凳。(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

“头”所具有的极性位置特点使其在表示方位时相当于“……的上面”,如:

例49辂又至郭恩家,有飞鸠来在梁头,鸣甚悲。(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在方位范畴里,“头”的极性特征([顶端]、[起始])更为凸显,“端首”义仍然存在;“而‘首’直到词义抽象到指单纯的空间方位之后才算是摆脱了[顶端]的具体方位束缚”[10]。“首”由方位引申为地位的高低,明显是基于相似性。

六、空间范畴

春秋时期,“首”出现了表示空间概念的“开端,开始”义,如例50。由此又引申指“物体的顶部、上端、前端”,如例51。两汉时期,出现了“端首”一词,为同义连用,如例52。

例50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

例51中次二经济山之首,曰辉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鹖。(《山海经·山经》)

例52子之所问,正气之端首也。(东汉·于吉《太平经·天谶支干相配法》)

两汉时期,“头”也出现了“端首”义,如例53的“两头”指两端。当用足够大的外力使物体断裂,一个完整的物体就会变成两部分甚至更多部分,因此“物体的端首”义可以引申为“部分,某些整体中的局部”。该义项最早见于东汉时期,如例54。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某些整体中的局部”又进一步引申为“物体的残余部分”,如例55。

例53退而西南,三月生天枪,长数丈,两头兑。(《史记·天宫书》)

例54王乃使力士石番以铁仗击圣(公孙圣),中断之为两头。(东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

例55茨充为桂阳令,俗不种桑,无蚕织丝麻之利,类皆以麻枲头贮衣。(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两汉以来,“头”的“物体的端首”义又引申为“上端,前端,物体凸显的一端”,如“眉头”“鼻头”“指头”“膝头”等。

例56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素问·气府论》)

例57脱帽安怀中,坐儿膝头著。(唐·王梵志《鸿鹄昼游飏》)

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端”义项逐渐虚化,引申为“前,位置在前的”,如例58中的“头三里”就是表示一段距离中最前面的三里。无论是“物体的端首”,还是“上端,前端,物体凸显的一端”,都更加强调某一点;而似“头三里”这样的用例,则更多凸显某一“面”。这种由点及面的扩展路径是语义引申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之一。

例58未至头三里,有石窟南向,佛本于此坐禅。(东晋·法显《法显传·中天竺、东天竺记游》)

当“头”的指称对象由具体事物变为抽象事物时,“端首”义虚化为“头绪”义。如:

例59要之,千头万绪,皆是从心上来。(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

空间范畴里的“首”“头”表现出与方位范畴不同的语义取象。“首”仍然具有[顶端]这一极性特征,可以引申为“物体的顶端、上部”“事情的开端、前端”;而“头”则突破了[顶端]、[起始]的方位束缚,可以指“物体的两端”“一端”“上端或下端”,甚至可以指称“部分,某些整体中的局部”。除此之外,“头”的“端首”义逐渐发展,由点及面,不再单纯表示某一个点,而“首”则未能突破这一限制。

七、时间范畴

“首”在西汉时期,出现了“岁首”“年首”之类的组合,表示一年的开端。表示时间的“首”是从“端首”义引申而来的,即由表示空间范畴的“开端,开始”隐喻为时间范畴的“开端”,如60:

例60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史记·封禅书》)

两汉时期,表空间的“头”引申出“一端,顶端”的用法。到唐宋时期,该义项受隐喻的影响映射至时间范畴,表示时间的始末。如例61中的“头”表示“尽头,末了”,例62中的“头”表示“时间在前的”。

例61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五代·李煜《句》)

例62直到第二日要发童生案,头一晚才想起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

“首”从空间范畴映射至时间范畴,仍具有空间范畴的特征,即未摆脱[顶端]这一空间限制。“头”在空间范畴中,主要表现为垂直和水平两种空间关系。人体是人类认知的起点,当人体处于垂直关系时,头所处的一端是“顶端、上端”;当人体处于水平关系时,头所处的一端就变成了“前端”。这种“前后图示”不仅可以激活空间方位概念,而且也可以激活时间概念[1]。因此“头”由空间上在前引申为时间的起点或终点。

八、计量单位范畴

作为量词的“首”“头”都产生于西汉,量词“首”源于“端首”义,而量词“头”则是由“脑袋”义引申而来的。例如:

例63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史记·田儋列传》)

例64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平准书》)

“头”作量词最初与动物名称搭配,[圆球状]形貌特征的凸显使得“头”与动物名称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说,量词“头”的出现受到了转喻机制的影响。而“首”演变为量词,则是隐喻投射的结果。量词“首”最初与作品、文章等搭配时,由空间范畴的“端首”义投射到计量单位范畴,凸显[起始][端点]的位置特征,并发生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语义演变。

西汉以后,作为量词的“首”“头”逐渐分化,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演变。与“首”搭配的主要是文章、药方、绶、组、乐曲、布帛、丝织品、装饰品、钱币、印章、铠甲、舟等物品。例如:

例65绮丝数谓之絩,布谓之緫,绶、组谓之首。(《汉律》)

例66坚豫取洛、汴、宋山东小斛舟三百首贮之潭。(《新唐书·韦坚传》)

两汉时期,与“头”搭配的事物从“有头之物”如牲畜、鱼类、昆虫、人等,扩展到形似“有头之物”如某些水果或植物等,见例67。“基于形状的相似性,‘头’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而可作为一些圆形的事物的量词,如魏晋时代可用于称量‘蚕茧’‘酒食’(盛酒食的箩筐为圆形的)”[8-9],见例68。唐宋以后,“头”的称量对象由具体事物扩大到抽象事物,如例69。明清时期,“头”作量词的语义更加虚化,甚至可以由名量词借指为动量词,表示走动的次数,如例70。

例67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李善注引宋均曰:“九头,九人也。”

例68至蚕时,有神女夜至助客养蚕,亦以香草食蚕,得茧百二十头,大如瓮。(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

例69向北进军,每头军事须得蕃兵一二百骑引行。(唐·李德裕《河东奏请留沙陀马军状》)

例70昨日那件事,关在饭店里,我去一头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

九、词缀范畴

“头”可以充当后缀,“首”则没有这一用法。后缀“头”是从方位用法演变来的,因此位置是这一范畴更为突显的特征。作为表方位的“头”,突出[顶端]、[起始]这样的位置特征;作为后缀“头”,位置特征消失,发展成表示附加义的黏着语素。后缀“头”最早出现在东汉[5],例如:

例71初头意、后头意,是两意无有对。(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

魏晋南北朝是后缀“头”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期“名词+头”的组合大量出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物体如“床头”“卷头”“舌头”“丘头”“辔头”等,又可以表示处所如“斋头”“屋头”“山头”“桥头”“田头”“阶头”“陌头”等。“床头”“山头”“桥头”等中的“头”,仍然具有明显的[顶端]特征,故当归入空间范畴中;而像“舌头”“屋头”这样的例子中,“头”的[顶端]特征已不甚明显,也不再指某一个具体的点,而是由点及面,突出整体,因此可以看作词缀。

例72视之舌头,半舌犹在。(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二)

例73须臾间,在屋头吐,嗔怒非常,便棒打窗户。(东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五)

唐五代以后,后缀“头”的使用频率显著提高,组合能力也大大增强,不仅能跟方位词、名词组合,也可以与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搭配。例如:

例74研尽大地石,何时得歇头。(唐·寒山《世事》)

例75德山云:“什摩处学得虚头来?”(《祖堂集·岩头和尚》)

例76只愿长头醉,作伴唤刘伶。(唐·王梵志《吾死不须哭》)

例77也有送酒席的,也有送下程的,到后来就不好了,闹起整匣的燕窝,整桶的海参鱼翅,甚至尺头珍玩,打听着甚么贵送起甚么来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例75“歇头”属于“动词+头”构成的名词,表示可以得到歇息的状态之义。例76“虚头”属于“形容词+头”构成的名词,是“弄虚作假,骗局”的意思,表示一种抽象的事理。例77的“长头”属于“副词+头”,意思是“长久地,一直”。例78中的“尺头”属于“量词+头”构成名词,指称绸缎衣料。

“首”“头”的本义都表示“人的头部”,且存在历时替换关系。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两词都产生了多个引申义项,这些引申义出现的时代早晚不同,演变的路径和方向也存在诸多差异。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考察了“首”“头”语义演变的过程,详细考辨了两词各个义项产生的具体时间,重点比较了两词语义演变方向、路径的异同,并分析了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首”“头”语义演变的机制是隐喻和转喻。其中,计量单位范畴受到隐喻、转喻的双重影响,人体构件范畴的出现主要是转喻机制在起作用,而其余七个范畴则受隐喻影响更大。转喻对二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而隐喻则是基于“首”“头”在各个范畴中凸显的特征不同。“头”的形貌([圆球状])特征,以及“首”“头”共有的位置([顶端][起始])特征影响了两词在非人实体、等级、情感、方位、空间、时间、词缀等范畴中语义演变方向、路径的异同。“头”形貌特征的凸显,使得“头”具有一些“首”没有的义项,这在计量单位范畴中表现尤为明显。“首”“头”拥有的极性位置特征使得它们获得了[最高][最高端]的语义取象,由此,二者既可引申出“君长,首领”这样的实词义,也可扩展为表示程度之最的虚化义。在方位与空间范畴中,“首”“头”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取象:“首”在方位范畴中突破了[顶端]的限制,可以表达“面;边”等抽象的词义;而“头”则在空间范畴中突破了[顶端][起始]的方位限制,引申出“物体的两端”“一端”“上端或下端”,甚至可以指称“部分,某些整体中的局部”,这种由点到面式的语义引申是“首”所没有的。

猜你喜欢
引申为量词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兔死狗烹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神奇汉字
量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