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统整下的小学生志愿服务课程设计研究

2022-03-17 08:34顾任飞
辽宁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统整志愿家乡

顾任飞

(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在低中年级,相对于书本上体系化的知识,学生更容易关注到身边可见的事物,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区域特色资源,包括红色资源、自然资源、特产资源、人文资源等,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以我校所在地官林地区为例,丰富的区域资源可用于统整课程资源。

我校围绕区域特色资源设计志愿服务课程,不仅充分将课堂教学与社会资源结合起来,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要求,更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志愿服务课程形式单一、陈旧的问题,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新型志愿服务课程的开发。在设计课程时,我校将区域内已有的特色资源与课程进行统整,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其对家乡的认同感,使其树立主人翁意识,为更好地服务祖国、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一、区域资源统整下志愿服务课程的目标设计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生志愿服务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分支,设计活动目标时需要从四维目标(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进行考量。如何利用区域内已有的资源辅助志愿服务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针对资源特点进行课程目标设计。相较于其他传统志愿服务,统整区域资源后的课程目标应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一)习得知识,担当责任

学生习得的知识带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例如,围绕官林荤油糕和麻烘糕开展的志愿销售活动中,学生在销售的过程中对荤油糕等特产的来历有了深刻的认识;围绕林心平烈士陵园这一区域红色资源开展的一日志愿服务,让充当解说员的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烈及其故事。

设计志愿服务课程的活动目标时,教师从知识习得和责任担当两方面进行思考:这次活动统整的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的能力?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课程资源出发,积极自觉地习得相关知识,拓宽视野,学会处理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和社会的服务中,承担小主人翁的责任。

(二)体认价值,引导创新

教师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应考虑到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获得的价值体验。学生在充当服务者的过程中了解到家乡的光辉历史和文化遗产,在将这些习得的知识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有了对家乡和祖国的认识,这是价值观形成的土壤。所以,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针对价值体认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环节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思维的形成,使其认同家乡、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组织观念和集体思维是促进志愿服务高效进行的保证,主人翁意识则是奉献服务、思考创新的动力,达成价值体认目标会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到下一次的志愿服务中。

二、区域资源统整下志愿服务课程的内容设计

(一)区域性与实用性结合

基于区域特色设计的小学生志愿服务,往往实用性较强。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教师应该关注需要,本着实践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原则设计志愿服务课程。例如,学生在调查官林地区名人的时候发现,除了少数老人以外,他们的爸爸妈妈这一代人对曾为官林地区做出贡献的名人们知之甚少。学生调查后一致觉得向社会宣传官林地区相关名人知识很有必要。

怎样将志愿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呢?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意见以后,选择了唐敖庆史绍熙院士馆,设计并开展了名为“小小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场馆开放日当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承担了志愿解说、志愿场馆维护、志愿文创设计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受邀前来的观众对小志愿者们的解说评价很高,认为通过他们的耐心讲解,自己了解到家乡很多名人知识;学生志愿者们为观众送上的自制纪念品十分精美,可见他们颇为用心。

总之,设计具有区域特色的志愿服务课程时,教师需要秉承实用性原则,充分了解学生的年段特点和社会需要,让志愿服务真正行之有效。具有区域特色的志愿服务可以宣传家乡,服务家乡人民,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配合。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也可以深入了解家乡,锻炼各方面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二)区域性与时代性结合

传统的小学生志愿服务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做一些打扫、整理等生活方面的琐事为主,《纲要》在“社会服务”部分提出了新要求:“除了生活技能的学习,小学生也应该全面学习各项技能,获得发展。”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在申报校本特色资源,如锡剧、周家剪纸等学生不熟悉的课程资源也进入了校园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多内涵。面对新的挑战,小学生志愿服务也应该被赋予时代性。

时代性在小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应有所体现。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利用区域资源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将小学生志愿服务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教师设计活动时,可以围绕活动目标设计活动内容;可以对区域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再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内容设计。

我们在进行“探寻名人足迹,传承时代薪火”的综合实践课程时,第一个环节是先安排学生调查官林地区的名人资源。学生在调查之后根据各小组的报告,选择了唐敖庆史绍熙院士馆作为一日志愿服务活动场所。学生踊跃参与讨论,最终除了志愿解说员以外,还设置了安全员、卫生员、文创志愿者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岗位。根据区域特色设计出的志愿服务课程跳出了传统志愿服务的桎梏,符合时代需要,更有吸引力。除了在活动内容方面进行创新,活动形式方面的创新也前景广阔,现如今社会各类功能性资源完备,信息技术发达,这都是教师可以用来统整的资源。

除了传统的志愿服务,教师可以在活动形式方面进行创新。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网络志愿服务,也可以选择到社区服务,诠释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区域课程资源取之于家乡,最后又反馈给家乡、社会,互相增益。区域性、小范围的新型志愿服务既服务了社会,为他人提供了便利,相对于传统志愿服务来说,也具有安全便捷的优势。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学生学习的舞台也越来越宽广。因此,小学生志愿服务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将区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设计多种形式、符合时代需要、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新型志愿服务课程。

(三)区域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纲要》指出,要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不同于普通的社会志愿者,小学生志愿者不应只是为社会或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而是应该本着实践育人的原则,将志愿服务与教育性结合起来。前文提到,学生对家乡有天然的认识,实施课程的过程正是将认识转化为知识、经验的过程。

志愿服务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建设家乡、服务家乡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对家乡、对志愿服务的多维认识。我校实施“追寻先人足迹,传承时代精神”微课程时,负责志愿解说的学生说:“老师,我现在对史绍熙院士印象特别深。因为我当志愿解说员的时候,重复讲了好多遍,我现在都会背了。”这个学生确实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提升了表达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是一种良性的示范,对塑造健全人格、承担社会责任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可以说,这次的志愿服务活动目标达成度较高,起到了课程育人的作用。教育性是课程的核心。教师在设计小学生志愿服务课程时,首先应明确该课程想要让学生获得哪些能力的提升,也就是学生在“做”中能“学”到什么。确立目标后,教师针对课程训练重点进行引导,发挥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宽知识、掌握技能、明确责任、塑造价值。因此,在设计具有区域特色的志愿服务课程时,教师应选取能吸引学生、能起到育人作用的课程资源,将区域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有针对地设计课程,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具有区域特色的志愿服务课程需要充分利用区域内已有的课程资源,并结合实用性、时代性和教育性。区域特色统整下的志愿服务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志愿服务的范围;更可以将学生志愿服务落到实处,给予学生充分了解区域资源、锻炼综合技能的机会,加深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落实《纲要》中对学生全方位能力提升的要求。区域特色志愿及课程,立足现实,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精神世界;预估长远,将热爱家乡、热爱奉献的火炬代代相传,培养有能力、有品德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统整志愿家乡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我志愿……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