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迁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9)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以及对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构建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一体化育人格局.坚持以文化自信为方向指引, 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既是贯彻落实地方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也是地方大学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之义.可以说, 文化自信是地方大学“三全育人”的内在动力和最终归宿.文化自信为地方大学“三全育人”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具体思路, 能助力地方大学激发办学活力与实现育人效果.地方大学开展“三全育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和主要抓手.地方大学“三全育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引领广大师生以高度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心系学校、社会与国家, 助力文化自信的坚定.文化自信与地方大学“三全育人”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动地方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进入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阶段后, 一些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难以满足师生员工文化自信的培育要求, 已经成为影响“三全育人”实效发挥的“文化瓶颈”, 亟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文化育人体系.
“全员育人”强调施教者的范围问题, 广义上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学生自身.从地方大学的角度看, 施教者不仅包括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 而且包括专业课教师、党政领导干部、教辅人员乃至后勤管理服务人员[1].实现全员育人, 首先要抓好“关键少数”, 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 做优管理育人;其次, 专任教师要聚焦主业, 做实教学育人; 此外, 教辅人员要协同创新, 做细服务育人.
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地方大学的党政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文化自信, 将优化文化自信融入“三全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基, 立足地方大学自身, 挖掘大学文化内涵, 让地方大学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上能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此外, 地方大学还要统筹党办、校办、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党政部门以及二级学院党组织的力量, 组建专门的文化育人领导小组并制订相关实施方案,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清单, 将文化育人纳入考核指标, 实现文化自信与“三全育人”互联互通, 扎根中国大地, 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专任教师在全员育人中扮演着第一资源和关键主体的角色, 具体又可分为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两类.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地方大学思政育人的中坚力量, 其首要职责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教师在聚焦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 需要通过加强师道自觉发挥其文化育人的独特价值.新时代背景下, 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要做好课程育人与科研育人.课程育人要求两类教师同心协力, 在育人理论、育人方法等方面增进沟通,互通有无, 在经验交流和学科融合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思政元素,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科研育人则要求教师加强文化育人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构建科研育人的长效机制, 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 把论文写在社会主义大学里, 增强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教辅人员主要是从事行政教务、后勤总务等工作的人员, 是细化地方大学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2].因此, 教辅人员首先要正视自己在全员育人体系中的位置, 既要为管理和教学育人提供全面的服务保障,也要围绕育人自觉做好本职工作.结合传统文化, 协同各方力量组织筹办文化专题活动, 增强服务意识,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其次, 要建立绩效向育人成效倾斜的考核机制, 将文化育人成效纳入教辅人员考核, 充分激发教辅人员心理育人、资助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教辅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化程度.最后, 教辅人员在承办或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 要注重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评优活动和资助育人活动发挥“朋辈优势”的标杆示范作用, 引导和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思想状态和行为表现上存在差异,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 要综合研判大学生的特点,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将文化自信建设的各项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大一学年是学生由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 该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为单纯、懵懂,具有一定的盲从心理, 正是教师坚持目标引领、以理服人的最佳时机.首先, 要引导新生树立成长成才目标, 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其次, 要引领新生建构文化自信理论基础, 切实增强理论上的自觉与自信.在专业自信培养上, 通过专业课堂教学和科研活动奠定新生的专业知识基础, 培育专业兴趣.在思政育人上, 通过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等思想政治课,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文化理论接受力提升上,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此外, 大学还要开设特色文化选修课程, 通过实地参观、实景参与, 对新生开展校史校情教育, 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是地方大学文化育人的一道重要分水岭, 这一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开始觉醒,相较于大一的入门教育, 这一阶段对学生的教育更侧重于在拔高中反思、在实践中检验、在探索中培育文化自信.一方面, 学生会在与外界比较中评判本校的各种文化环境, 做出赞同与否的价值判断; 另一方面,学生难以在网络信息的多元思潮中明辨是非, 可能表现出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因此, 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等育人主体就要注重“以学养人”, 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理解、发现和创造过程中, 通过认知与情感、实践与意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多重互构, 养成崇真向善的精神品质[3].此外, 还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来预判其文化选择与价值倾向,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和文化引领, 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确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定文化自信, 在地方大学独具特色的文化熏陶下培育学生的情感, 增强学校自信,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为学校发声.
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思想价值观上已经渐趋成熟、独立, 但他们正处在人生一个重要的分岔路口, 无论是出国留学、考研深造还是进入职场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特别是在择业失败时可能会滋生出对所学专业、学校以及社会的抱怨.因此, 教辅人员需要定期跟踪不同学生的情况, 了解学生面临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扶和建议, 让学生坚信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的.此外, 学校还可以开展“总结与展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再一次坚定自信.比如,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个人简历、填写自我鉴定报告等材料回顾自己大学期间在学习、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战胜负面情绪.最后, 学校要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通过温情教育让文化自信深入人心, 让学生在更高层次学府中讲好中国故事, 铭记母校的培育之恩, 在工作中展示母校风采, 提升学校声誉.
“全方位育人”是指育人空间涵盖高校育人的各种渠道和载体.在文化自信视域下, 要注重发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协同育人的效能.
课内资源主要以思想政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为主, 而课外资源相对于课内资源而言更为丰富, 包括学术研究、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等.就第一课堂而言, 除了要讲好思想政治课程外, 各类专业课程也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专业课程教师要挖掘课内资源独特的文化属性、基因和育人功能, 积极探索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就第二课堂而言, 要结合师生需求, 挖掘校内有益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主题教育、志愿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 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之中[4].比如, 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 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 做到知行合一.
地方大学的内涵式发展离不开校内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也离不开校外地域文化的浸润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导引, 需要校内校外育人场域的双向协同.一方面, 地方大学要从学校的建校历史和办学定位出发, 盘活校史馆、图书馆等物质文化载体的育人功能, 挖掘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地方大学特色文化品牌, 增强学生对本校特色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另一方面, 地方大学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地方大学要以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通过产学研合作培育出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政治过硬、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此外, 地方大学还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建立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推进地域文化和文艺作品进校园, 发挥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 将地方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在后疫情时期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但线上教学不能只是线下课堂教学的简单搬运, 需要从课程设计、技术支持和模式改革三方面创新传统教学模式, 实现“融合增效”.例如,依托MOOC、学习通等线上平台, 进一步完善全国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开放共享, 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网络课堂中, 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坚定文化自信.网络媒体这一新载体具有超时空、虚拟性、交互性、群聚性和迅速扩散性等特点[5], 已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地方大学除了要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文化内容进行把控和筛选, 还要建立起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 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 “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活动, 丰富网络文化内容和正面舆论供给, 让学生在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中自觉进行鉴定和比较, 找准并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立场和价值选择, 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
地方大学“三全育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为基础, 以文化自信为方向指引, 结合地方大学自身的特色文化, 调动育人主体, 抓住育人关键期, 拓展育人渠道, 依托高校文化育人平台, 建好连接文化与人的桥梁, 扎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切实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 培养担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