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若怡
(内蒙古大学 创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媒介融合的概念诞生于20 世纪80 年代的美国,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媒介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相关技术越来越趋同,各种媒介朝着多功能、一体化的方向发展[1]。21 世纪初,随着大数据走进传媒领域,以英国《卫报》为代表的世界知名媒体,最早开始大数据新闻的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成功实现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的融合,精准把握数据的开放性特点,走出了一条“开放式新闻”新模式的成功之路。
“开放式新闻”是大数据媒介融合背景下诞生的新模式,是大数据技术和媒介融合的具体体现,同时又具备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与媒介融合共同推进传媒业变革。
媒介融合指报刊、互联网等通过信息化技术中介,运用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实现在同一个平台整合的目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各种传统媒介形式能够实现聚合,其相关要素、形态、功能、组织结构等,都能够从策略、信息采集、新闻表达、结构等多角度实现融合。其中,大数据技术作为媒介融合的核心贯穿始终,大数据本身具有高速、多样、大量等特点,能够对各种富含意义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优化,在实践中体现最终价值。很显然,媒介融合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与大数据接轨,从而引发对传统媒体的革命性变革,赋予传媒业新的特点。整体而言,大数据技术促使媒介经营与管理智能化和科学化,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机制。具体而言,媒体可以借助网站、微信公众号、搜索引擎、微博、移动客户端等不同渠道,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和挖掘,筛选出最具价值的数据信息,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概括。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及时捕捉到符合用户真实需求的数据,媒体据此可以制作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新闻产品,实现精准营销。在此基础上,新闻生产形式更加多样化,呈现出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的可视化效果,并以视频、图片、图表、地图等作为辅助,提高新闻的质量。大数据下的媒介融合浸透到各个领域,使传媒满足不同领域的用户,尤其为普通大众参与其中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加直接的渠道,实现了新闻的双向开放。
媒介融合给新闻生产带来极大便利,推动报网融合大力发展的同时,重塑了新闻采编、生产等业态模式。随着平面媒体转型为全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如火如荼,新闻信息的生产模式已经不再是一次生产、一次利用、单一发布,而是转变为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平台多媒体的新型模式。新闻采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初步具备24 小时全天候、立体化采集数据信息的能力[2]。这种新闻采编、生产模式也与大数据技术的开放性一脉相承,“开放式新闻”的开创性模式逐步诞生。追根溯源,“开放式新闻”模式是《卫报》于2012 年最先实施的,并明确提出“开放式新闻”的概念[2]。“开放式新闻”的发展并非偶然,《卫报》作为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型并践行媒介融合的“先锋”,自21 世纪初就预测到了媒介融合的开放趋势,从开放数据平台、技术平台到开放式新闻,实现了从平台、模式到内容的开放,用锐意进取的改革举措证明了“开放式新闻”模式的正确性。首先,“开放式新闻”是促进传统媒体向互联网空间延伸的内在要求,对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品牌宣传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承担着一定的历史使命。其次,“开放式新闻”从传播方式、内容建构到媒体格局,掀起了传媒界自我革命,为传媒业转型和媒介融合提供良好的机遇。同时,“开放式新闻”的发展模式能够驱动新闻团队整体提升职业素养,肃清负面风气,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卫报》是世界范围内率先开始探索“开放式新闻”的传统媒体之一,在业绩逐年下滑的情况下,迎难而上,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先进策略,开辟了一条改革成功之路。
大数据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需要面对的课题和改革工具。大数据深入到传媒行业,使媒体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化趋势。2009年,《卫报》开始探索数据新闻,大刀阔斧引入大数据技术,最早成立数字新闻中心,积极开发门户网站,将新闻通过数据化形式呈现。《卫报》在网站开设“数据商店”版块,涵盖“大数据”“数据博客”等小版块,用户打开网站就能够一目了然看到自己所要了解的模块。《卫报》结合自身优势,对大数据技术的探究式运用,给受众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看到大数据不可替代的高速化、开放化特点,毫不吝啬地将数据平台开放,并设置专门的数据下载区,让受众能够从网站上看到新闻的数据来源,有兴趣的还可以下载之后查证数据是否权威或者真实,资深用户还可以通过数据探索隐藏的新闻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卫报》运用大数据技术开放性的特征,开设了评论平台,受众可以在评论平台上表达自己对新闻的看法、质疑、新发现等,持有不同看法的受众还能够在平台上自由对话,甚至是辩论,提升大众思辨能力的同时,无形中使全媒体时代的氛围更加浓厚,在推进数据资源社会化的同时,保证民众的社会话语权,体现出媒介融合的深层次意义。
《卫报》的数字化转型一直处于国际传媒前列,1999 年建立内容网站“卫报无限”,成为英国浏览量最大的报纸网站。因此,《卫报》“趁热打铁”,实施“网络优先”策略,第一时间将新闻发布在网站平台,不再与报纸出版保持同步,最大限度保证了独家新闻的时效性。与此同时,《卫报》摒弃以往的“付费墙”模式,坚持“免费内容”策略,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内容,供用户免费观看,既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浏览量,更加稳固了《卫报》品牌在世界用户心目中的地位。事实上,《卫报》通过此方式,为新型内容付费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首次推出付费会员制度,将会员细分为不同层级,随着支付费用依次递增,所享受的增值服务也越来越多。仅从2016年推出到2017 年,《卫报》自愿付费用户已达到20 万,2019 年突破100 万,用户付费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广告收益。然而,《卫报》新型内容付费机制更加成功之处体现在其能够为会员提供的服务极具体验价值,紧随“知识付费”的时代潮流,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知识属性,并且将读者支持的重要性灌输于网站和新闻中,成功得到用户大力支持,形成了新型内容付费长效机制。
媒介融合理念对“开放式新闻”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卫报》最初目标就是探索最彻底的媒介融合、数字化转型道路,“开放式新闻”只是现阶段的一种模式。《卫报》大胆开创“开放式新闻”,本身就是对媒介融合理念的认可和坚持,让媒介融合理念先入为主,从全面判断新闻价值出发,运用可视化技术探索新的新闻生产模式。早在2011 年,《卫报》就运用数据分析手段,将热力图、数据地图、时间线、交互性图表等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使不同类型的新闻呈现不同的效果。比如,战争题材的新闻,读者可以通过数据地图看到立体化场景,在网页点击鼠标就能看到伤亡人数,体验在现场的感觉;关于政府、企业开支的报道,读者可以在动态图、静态图上清晰地看到支出比例,体验到明显的参与感。总而言之,《卫报》实现了可视化技术的灵活运用,使媒体传播更加客观、直观、清晰、简明,还因此获得首届“数据新闻奖”,开启了媒介融合、数据新闻、新闻开放的大门。
新闻开放是媒介融合下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卫报》最早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开放式新闻”的理念融入实践中,成立了专业新媒体团队,改变各自为政的传统工作模式,加强传统部门与新媒体部门的团结协作,技术、营销、新媒体、用户体验、商业以及编辑部门,定期举行跨部门工作会议,发表对“开放式新闻”发展现状的看法,总结用户体验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可行性计划[3]。值得注意的是,《卫报》先后设立“开门”“自由评论”等栏目,给读者提供极大的发言空间。“开放式新闻”的理念和实践,更让读者深入参与新闻制作全过程,读者在平台上自行讨论,有参考价值的会被正式报道,让新闻开放落到实处,也使《卫报》团队从中收益良多,取得双赢效果。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开放式新闻”发展模式是一场国际革命。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开放式新闻”的发展面临困境,必须克服数据源不足、传统商业模式裹足不前、可视化手段流于形式和交互性不足等困难,探求发展新道路。
媒介融合的关键是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媒介融合的灵魂,其真实、客观和权威的属性是传媒时代下不能丢弃的要素。我国的数据新闻起步较晚,发展步伐一直落后于大数据技术,导致大多数媒体的数据都是政府报告、官方媒体,甚至是企业报表等已经发布过的二手数据。权威机构和组织在公布一手数据时,已经有一定的滞后性,或者相当一部分数据因为涉及“机密”,并未公之于众,这必然造成二手数据陈旧、过时、狭隘等,违背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颖性要求。数据源不足,大大阻碍了我国媒介融合之路,使得媒体可拓展报道的新闻领域受限较大。长此以往,受众需求与媒体数据之间的鸿沟加大,“开放式新闻”的发展模式极有可能停滞不前。当务之急,我国媒体应认清现实,正视问题的根本,明晰数据新闻下“开放式新闻”的新趋势,尤其是主流媒体,应及时与政府、企业进行沟通,保证能够获取最新数据。更重要的是,媒体自身改进技术,虚心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主动学习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成立数据库,可以先尝试将数据库向国内民众开放,开放多种渠道听取业界专家的建议,待成熟之后逐步扩大开放区域,通过全面开放共享数据库扩大其影响力。
商业模式重塑是媒介融合的难点和重点,关系到媒体运营。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报业的主要收入依旧来源于广告,传统商业模式与媒介融合的运营机制无法实现完全匹配,我国媒体必须警惕传统商业模式红利随时消退的风险。随着5G 时代来临,2020 年全面进入全球数据化时代,媒介融合数据平台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媒体运营成本降低、效率提升的同时,必然对传播内容提出更高要求。此种情况下,媒体必须注重提高资源、信息、技术等水平,在独立运营、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运营商和专业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将优质内容以更快速度上传、编辑,在不同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供用户更方便快捷地下载和反馈,通过数据平台参与媒体运营,承担责任并从中受益,共同促进内容与数据平台实现转型升级,形成新型运营机制。
媒介融合时代,可视化技术运用的意义之一是能够使新闻更具有可读性,能够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和力度。我国媒介融合“开放式新闻”对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构建了大量类似图表秀、地图者等可视化平台,然而,媒体滥用可视化手段的现象导致可视化技术徒有其形,湮没了新闻本身的价值。换言之,我国当前的“开放式新闻”缺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导致所谓的开放只是视觉观感,视觉上给观众新鲜感、参与感。当务之急,我国媒体应拓宽视野,思想上进行创新,切忌给新型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嵌入传统、保守的内容内核,将可视化技术运用于评论区、数据新闻网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只有将可视化手段真正融于新闻制作、生产过程中,才能够推动新闻开放发展,树立中国品牌。
媒介融合更加强调新闻交互性。我国媒体应在实践中加深对新闻交互性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数据平台大力开放与读者的互动途径,转变“读后分享”的单一模式。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App、微博等平台阅读完新闻之后,可以发表留言,或者分享到朋友圈等私人空间,但大多数读者的留言并不会入选。长此以往,读者找不到自身“存在”价值,与媒体的黏性降低,互动会越来越少,会影响媒体对热点和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因此,我国媒体应深刻认识到大数据环境下,“开放式新闻”的必然趋势,数据辅助是关键因素,用户主动参与互动,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数据。我国媒体应全方位提升团队素养,包括数据技术团队、采编团队、数据平台运营团队等,分工明确、通力合作,从各个环节增加开放渠道,充分倾听读者心声,获取一手数据[4]。据此,媒体获取数据更加容易,且能保证数据真实、客观、全面,也能缓解当前数据匮乏、滞后的困境,使媒体专业团队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开放互动平台中,从根本上提升互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