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采茶灯”舞蹈形成及发展路径探索

2022-03-17 07:37
三明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龙岩山村舞蹈

邓 捷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福建古称“东越”,又被称为“闽越国”故郡,历史演变、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等多种缘由,共同造就了这块神圣的土地上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和民俗活动形式,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形态。其中,龙岩“采茶灯”舞蹈最具代表性,被当地视为“吉祥歌舞”而广泛流传开来。刘春曙、王耀华在他们所著的《福建民间音乐概论》一书中这样描述龙岩“采茶灯”舞蹈的美丽图景:“昔时,每年采茶季节,茶女们上山摘新茶,休息时,常聚于山上‘茶寮’,演唱茶歌,配以表现采茶劳动、扑蝶的舞蹈……”[1]92早期的龙岩“采茶灯”是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从舞蹈动作、道具到服饰都保留了古代中原文化的遗风。

20世纪50年代初,龙岩“采茶灯”经温七九等民间艺人更名为《采茶扑蝶》后,剔除了其中的“戏曲”表演部分,成为纯粹的歌舞表演形式。20世纪80年代初,龙岩“采茶灯”原始曲谱被国家文化部编入 《中国音乐史音响曲谱资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并收藏。2005年,龙岩“采茶灯”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它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龙岩“采茶灯”是龙岩市苏坂镇美山村村民在世世代代“采茶劳动”中创造出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和影响日趋深远的民间歌舞,并以其丰富的内容、纤巧的舞姿和优美的曲调为世人所青睐。

一、龙岩“采茶灯”舞蹈:在采茶劳动中形成舞蹈动作

龙岩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有充足的阳光和丰沛的降水量,非常适宜亚热带植物的生长。美山村山清水秀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发展历史隐藏着富有时代价值的民族文化气息,从而创造出了“采茶灯”音乐的细致腻柔之感与舞蹈的纤巧别致之美。而且,龙岩“采茶灯”舞蹈形态深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舞蹈动作、风格、服装和道具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2]10-11。美山村位于九龙江上游,四周群山环抱,早期村民主要交通工具是靠船只渡江往来,与外界交往十分不便,从而使龙岩“采茶灯”舞蹈保留了较为原始的艺术形态并独树一帜。

(一)龙岩“采茶灯”舞蹈动作形成的背景分析

龙岩“采茶灯”民间舞蹈表演队伍由“茶公”“茶婆”“采茶姑娘”“武小生”“男小丑”等共同组成,表演时边舞边唱,并穿插着道白,舞步轻盈则细腻,曲调婉转则悠扬,使人不得不想起泉厦南音、梨园戏的舞蹈风格与元素,舞蹈表演充满青春活力,向世人展现了“采茶人”在釆茶劳动时的欢乐情景。龙岩“采茶灯”舞蹈之所以能够长演不衰,正是由于它舞蹈动作的形成是“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现,可以说是由两者共同“塑磨”的结果,并向世人传递了龙岩市美山村村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希望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3]118-119。

1.龙岩“采茶灯”舞蹈是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

龙岩市美山村的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四周群山环抱,气候湿润,早期主要生产方式是以山地种植业为主,经济来源是种植茶叶与水果。由于受到特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龙岩“采茶灯”舞蹈在旋律、动作、风格上至今依然保存着民间舞蹈艺术的原始性和纯正性。龙岩“采茶灯”舞蹈是以“采茶劳动”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其舞蹈动作多数是在采摘茶叶的劳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无论是其表演内容、动作、造型、风格、服装、道具等元素,还是演出的时间与地点,都与汉族人民的传统农耕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雪梅在《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一书中提到:基于生产和生活之上的民族舞蹈艺术,也必然反映出它特定的艺术风貌,使得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4]2-12。美山村村民常年登山劳作的实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村民的“步态”,进而融入到舞蹈动作的创作和表演之中。例如,龙岩“采茶灯”舞蹈表演者的重心略微前倾,并将重心放在前脚掌的 “颠颤”上。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山村位于九龙江上游,是早期漳州、厦门等地船只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由于当地村民乘船时人体重心的左右摇摆,故而在“采茶灯”舞蹈表演时呈现出膀部左右“扭摆”的动作特点。

2.龙岩“采茶灯”舞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现

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龙岩市美山村村民追求“和谐”的思想观念比较明显,进而形成了温和、优雅的性格品质。在上山釆茶时,茶农们喜欢哼唱“釆茶歌”的旋律和歌词,并通过自娱自乐、模仿釆茶动作的方式编创出了“釆茶舞”,向世人呈现出一片欢歌笑语、和乐融融的“釆茶劳动”美丽图景,也向人们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这种舞蹈动作的形成不仅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当地民间舞蹈艺术文化的形成和表现形式[2]42-44。

龙岩“采茶灯”舞蹈釆茶姑娘们的“扑蝶”表演生动有趣,加上“茶公”“茶婆”载歌载舞的“背驼驼”表演、手持麦秆扇表演、幽默和滑稽表演、即兴表演和随机应变的道白表演等,体现了茶农们“釆茶劳动”自娱自乐的逗乐场景,使整个舞蹈场面散发着喜庆祥和的农耕时代生活气息。而且,龙岩“采茶灯”歌、舞、诗相互协调和默契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18-19。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其表演形式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但无论哪个时期或哪个版本的龙岩“采茶灯”都会体现出“顺应自然”和“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从而达到艺术创作和舞蹈表演的最高境界[5]13-14。

(二)龙岩“采茶灯”舞蹈动作是釆茶劳动的展现

民族舞蹈表演无论是上肢动作、躯干动作、足下动作还是头部动作和面部表情等,都是舞者肢体语言的一部分,都是民族舞蹈文化的展现。龙岩“采茶灯”舞蹈是以“釆茶劳动”方式作为舞蹈动作元素进行“艺术化”的展现,我们在研究其舞蹈动作特征时,就要从细微的“身体语言”入手,即从“手舞”的上肢动作、中间的躯干动作和“足蹈”的下肢动作等入手,来分析其舞蹈动作的形成与“釆茶劳动”的联系及其内心情感的展现。

1.“手舞”的上肢动作表演

舞蹈表演者通过指尖、手、上腕、小臂、大臂、肩等关节的运动来表达情感,如果忽略或失去这些“微小”而又“细腻”的动作表现,也就失去了舞蹈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在龙岩“采茶灯”舞蹈表演中,“茶婆”和“采茶姑娘”手上的舞蹈动作是十分细腻轻巧和丰富多彩的,但基本上都是来源于“采茶劳动”的手势,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手语”的夸张化、变形化和艺术化,从而形成了舞蹈艺术的“手舞”动作表演。这些“手舞”传达出来的动作是对自然的摹写,是有情感支撑的生活动作。

在龙岩“采茶灯”舞蹈表演中,“茶婆”是一个核心角色,早期“茶婆”扮演者多是男扮女装,新中国成立后,由女子扮演的茶婆在“手舞”动作表演上有些细微的变化,表演者多用“兰花掌型”表演,体现出女性柔美轻巧的一面。茶婆手上动作表演是相当丰富的,她右手持麦秆扇,起到领队的作用。其中,茶婆的“拍扇”是一个经典动作,一是指挥采茶姑娘们到指定的地点采茶;二是表现茶婆富有领导能力,能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和干练麻利的人物性格特点。在龙岩“采茶灯”舞蹈表演中,采茶姑娘“手舞”表演动作主要是模仿采摘茶叶的动作。表演时采茶姑娘右手执扇,左手提灯或茶篮,跟着“茶婆”跋山涉水来到茶园,边采茶边扑蝶,表演时舞蹈动作整齐划一,队形变换复杂多变,表现出一种和乐融融的劳动图景。

2.中间躯干的动作表演

龙岩“采茶灯”舞蹈由于受到我国戏曲和古典舞的影响,更多模仿古典舞的“圆、曲、拧、倾”等躯干动作表演。表演时躯干线条呈现出 “扭动”的旋律,既有左右的扭动又有上下前后的摆动,舞者在“欲前先后,欲高先低,欲左先右”的运动曲线中显现出躯干的扭动和摆动,给观众一种“起、承、转、合”的感觉。龙岩“采茶灯”舞蹈的基本体态是呈“S”型,通过腰部和胯部的“扭摆”等躯干动作呈现出来,并且是一种左右、前后、上下对称的表演动作,要求舞者的胯、腰和头部的“扭摆”要轻盈、细腻、柔和及连贯,并配合其他舞蹈动作做到相互协调、相互统一。

3.“足蹈”的下肢动作表演

舞蹈“足蹈”的下肢动作表演是舞者传情达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舞者下肢运动的速度、频率和方式来领会舞者所要表达的各种情感。首先,从龙岩“采茶灯”舞蹈基本步法的速度和频率上看,其“采茶步”是每拍两步,动作较快,表演时脚下的动作呈现出跳跃轻巧,表现出茶农们在采茶劳动时的愉快心情。其次,从舞蹈运动形式上看,舞者踮着脚并用脚掌擦地行进,膝盖松弛,并微微向下颤动,表现出茶农们在崎岖的茶山上行走时脚下的动作是踮着脚后跟在行进的。最后,从“扭步”的表演动作上看,它是一拍一步,左右对称的表演动作,表现出茶农们丰收时喜悦的心情。

龙岩“采茶灯”舞蹈的上肢动作表现较为丰富,体现出龙岩人民勤劳能干的一面;其“手舞”动作表演细腻生动,表现出龙岩女子细致、温顺的性格特征。龙岩“采茶灯”舞蹈的下肢动作具有“颤中有扭,扭中有摆”的突出特点,并将“颤、扭、摆”动作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呈现出和谐、顺畅的美景[5]17-28。马兰德罗(Malandro)与巴克(Barker)在他们所著的《非语言交流》一书中曾说道:“舞蹈和所有身体动作,不管用什么形式,都受文化限制。 ”[6]5-15因此,龙岩“采茶灯”舞蹈正是由这些最“细腻”的身体动作构成的,从整体上看呈现出巨大的表演魅力,向世人展现出龙岩人民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和勤劳勇敢的人生性格,这就是龙岩“采茶灯”舞蹈艺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基础。

二、龙岩“采茶灯”舞蹈:在民俗活动中展现舞蹈文化

在龙岩“采茶灯”舞蹈表演中,杂技与武术等表演形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与龙岩人民的审美需求与“喜闹”的传统习惯有关,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7]88-90。我国不同地区民族的不同民俗习惯,为舞蹈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温床;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也就成了我国民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2-12我们从民族的生活习俗、穿着打扮、生产工具、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研究视域入手,就会发现:中华民族舞蹈独特的表演形态,与当地的民俗习惯与文化传承是密不可分的。龙岩 “采茶灯”舞蹈表达了“采茶人”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共同情感、共同诉求和共同意愿,并通过“民俗活动”将其民间艺术文化形式进行展现、固化和传承下来[9]62。

(一)龙岩“采茶灯”舞蹈艺术文化的传承因子

福建闽西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为民间艺术的成长提供了土壤。根据王远廷在《闽西戏剧史纲》里的记载:“闽西客家民风酷爱戏剧,每逢春节、元宵节等大的节日或有大的喜庆活动,一般都有请戏班演戏助兴的习俗。闽西不少祠堂、庵庙都有附建戏台。”[9]13福建闽西地区在时代变迁中,由外来人口迁徙所带来的外地文化和本土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织、融合,并共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文化。

我国各个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龙岩市的风俗习惯记载着龙岩人民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并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这块沃土之上。龙岩“采茶灯”舞蹈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已经融入到了美山村重大节日庆典和节日祭祀等风俗习惯中。龙岩“采茶灯”舞蹈的“茶公”“茶婆”表演角色,虽然是“丑角”的伴演角色,但依然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我们可以从“丑角”的言语、唱词、动作和表情中理解和领悟到舞者所要表达的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总体来看,龙岩“采茶灯”舞蹈隐含并传承的文化因子主要是古代中原“河洛文化”和中华民族“茶文化”的思想内容。

1.龙岩“采茶灯”舞蹈是河洛文化的传承

揣振宇在他所著的 《中原文化与汉民族研究》一书中提到:“历史上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汉人有过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把大量先进的河洛文化——中原文化带到南方和沿海地区,促进了中原汉人与南方诸多民族的融合,孕育、促进了汉族多个民系的形成发展。”[10]52-67郭义山在他所写的 《龙岩河洛文化理应纳入闽南文化圈》一文中提到:“文化是已经变成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千百年来,中原汉民族不断迁入龙岩。”[11]40龙岩“采茶灯”舞蹈属于河洛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必然潜藏着大量的河洛文化因子。

我们从原始“采茶灯”舞蹈的服饰来看,“茶公”身上穿着汉服,腰间扎着腰巾,这是典型中原汉人的装束;“茶婆”头上梳着元宝头,身上穿着蓝色上衣和罗裙,这是中原妇女的装束;“采茶姑娘”则是梳着燕尾发髻,穿着彩莲衣,这是中原女子的装束。我们从原始版的“采茶灯”到现代版的《采茶扑蝶》都会发现存在着大量河洛文化的遗风,并与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剧等元素相融合,逐渐地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文化,使其几经变革后仍然能够保护传承至今。

2.龙岩“采茶灯”舞蹈是茶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龙岩“采茶灯”舞蹈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基因,是对中原古代河洛文化的继承和对中华民族茶文化的包容。龙岩“采茶灯”舞蹈主要表现采茶劳动场景,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说,龙岩“采茶灯”舞蹈是我国中原农耕文化与民间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并在两者相互影响下不断得到融合与发展。

艺术来源于劳动也来源于生活,美山村林氏先祖最先将宫廷音乐与当地的“采茶舞”相结合,并改编成反映“采茶人”采茶劳动的“采茶灯”歌舞艺术。例如,龙岩“采茶灯”舞蹈有“双河船”的表演段落,剧情里再现了当地村民渡河采茶的场景:先是采茶姑娘们在“茶公”“茶婆”带领下登上小木船,而后“茶公”“茶婆”拿着船桨,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节奏做划桨动作,而采茶姑娘们做绕圆动作表示划船渡河之意,接着表演上山采茶、采摘茶叶、满载而归之动作,其唱词反映的是从中原地域迁徙而来的各种民间故事[2]58-59。

(二)龙岩“采茶灯”舞蹈在民俗活动中的展现

龙岩“采茶灯”舞蹈对当地民俗活动的依附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现实展现。它主要有以下三种依附性。一是依附节日庆典和庙会,龙岩人民喜欢在节庆时期举行各种庙会。二是依附农时节气,龙岩人民以农耕为主,常常以民俗活动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三是依附宗教祭祀仪式,龙岩人民通过举行各种繁杂的祭拜仪式,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12]57-59。自古以来,龙岩当地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也多数出现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为当地民俗活动和舞蹈艺术表演赋予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每年春节、元宵节等传统喜庆节日里,在龙岩市各个角落里都能听到“采茶灯”的锣鼓喧闹声,当地村民弹唱着“采茶灯”音乐,此起彼落,热闹非凡,这就是被当地民众视为“吉祥歌舞”的“采茶灯”原生态舞蹈表演现场。龙岩市的原生态舞蹈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庆典类,如行旱船、踩高跷、舞龙等;二是生活类,如大刀舞和采茶灯等;三是宗教祭祀类,如碗花舞和傩舞等[13]38-40。龙岩“采茶灯”舞蹈的原生态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布景、道具和服装等;二是通过舞者形体动作的造型、构图和节奏,以此来展现民间艺术表演形式[14]106-108。如今,龙岩“采茶灯”舞蹈已经渗透到了美山村民众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习惯之中,也融入到了美山村民众的传统文化基因之中并代代相传,从而创造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1.节日祭祀:龙岩“采茶灯”舞蹈文化的展现

民间艺术与民间风俗习惯往往是互相渗透并融为一体的,民间风俗习惯为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存环境,而民间艺术又为传承与发扬民间风俗习惯提供了重要的展现形式。龙岩市美山村的民间风俗习惯包括“节日习俗”与“祭祀习俗”等,它们常常处于共生和共处的状态,并与“采茶灯”舞蹈形式相互融合。在春节、元宵节、中元节等重大的传统节日里,美山村至今仍保留着“节日祭祀”的传统习俗。每当这时,当地村民都会聚集在一起前往宗祠祭拜自己的祖先。对于当地的村民来说,龙岩“采茶灯”舞蹈不仅仅是表现节日庆典活动的热闹与喜悦,而且更是表达对先祖的崇敬和感恩。

2.宗教信仰:龙岩“采茶灯”舞蹈文化的展现

对于特定的文化群体来说,特定的宗教信仰满足了这个群体的心理需求,在不同程度上也形成了一定的道德约束,并有益于这个群体普遍价值观的形成。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与这个民族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已成为宗教信仰重要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在美山村的各种民俗活动中,龙岩“采茶灯”舞蹈留有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的缩影,其最大特点就是舞蹈构图的多种流动变化。而这些变化主要来源于“舞龙”的队形变化与古代“战争阵法”的结合,并将其融入到了舞蹈创作和表演之中,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与出行平安,这既是美山村村民对“龙”的图腾崇拜,又是美山村村民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龙岩“采茶灯”舞蹈的表演手型是以“采茶”手型为主,这种手型既是当地茶农“采茶劳动”的真实写照,又与特定的文化信仰有关,传说该手型与佛教“释迦五印”之中的“说法印”手势相似[2]11-13。

龙岩市美山村是“采茶灯”舞蹈的发源地,至今还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艺术形式。美山村村民一般都会在传统民俗节日如节庆游街、庙会祭祀等民间活动时演出“采茶灯”舞蹈,使得美山村“采茶灯”舞蹈能够世代相传。人类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当适应也必须代代相承和保护,从而形成了这个区域特有的生活习俗与信仰系统。龙岩“采茶灯”舞蹈经历了二百七十多年的传承而经久不衰,原因是它承载了美山村先祖希望代代延续的共同愿望,包括对中原文化的信仰和对多种文化的包容等,而这种“共同愿望”就是龙岩“采茶灯”能够成为传统艺术文化的根源。中华民族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但它又是在其“共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里“共性”指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文化习俗或风俗习惯[5]105-108。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将会促进群体共同意识的形成,而这些共同意识维系的生命力,通常来源于这个群体共同的风俗习惯与信仰系统。

三、龙岩“采茶灯”舞蹈:在儒家教化中传承民族文化

龙岩 “采茶灯”舞蹈的音乐曲调多为羽调式,具有浓厚的民间小调风格,节奏明快跳跃,充满活力与喜悦,很好地表现了采茶劳动的欢快情景。虽然源于口耳相传的民间歌曲,但如今许多作曲家都在提取这首民歌的元素,重新创作或改编了这首曲子,如声乐版《采茶扑蝶》、民乐合奏版《采茶扑蝶》和钢琴版《采茶扑蝶》,等等,从而使这首民间艺术作品得以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龙岩“采茶灯”是以舞蹈表演形式为主,并与音乐、诗歌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体民间艺术的展现,更是一个群体共同理念与共同情感的寄托。龙岩“采茶灯”舞蹈是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承载着美山村的历史发展烙印和代代延绵的共同意愿,也包含着美山村全体村民共同的文化信仰。龙岩“采茶灯”舞蹈的存在与延续,反映出美山村不同时代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它不仅仅在美山村宗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而且也是培养子孙后代审美价值观重要的艺术文化载体。

(一)龙岩“采茶灯”传承的文化气息及教育意义

从古至今,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数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文化,一般都体现在民歌、民乐、民舞的创作上。龙岩“采茶灯”舞蹈独特的艺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吸取了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和民间舞蹈特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龙岩“采茶灯”舞蹈之所以深受世人喜爱,这与它所蕴含着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有关,表现在富有时代风格的文化气息和教育意义。

1.富有时代风格的文化气息

在表演龙岩“采茶灯”舞蹈时,采茶姑娘一般一只手提竹篮灯,一只手执花扇。同时,为了使舞蹈表演突出“美”的感受,采茶姑娘将“舞”改成“灯”,并将“灯”与“舞”的艺术内涵完美结合来感化观众。当采茶姑娘手执花扇和竹篮灯,扭动身姿翩翩起舞时,观众总会引起无限的遐想,其表演场面似一伙采茶姑娘行走在茶山的羊肠小道,或上山下岭,或涉水踏石,或过独木桥等;当表演蝴蝶闻茶香而来时,采茶姑娘就手执花扇扑蝶,或单扑、或双扑或环扑蝴蝶,表现采茶姑娘在劳作之余与蝴蝶互为嬉戏逗乐,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美丽的劳动生活画卷,以此来启迪和教育子孙后代要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珍惜生活。

2.富有时代风格的教育意义

龙岩“采茶灯”舞蹈表演内容来自于历史故事,富有教育意义。据传,宋朝杨家将被奸臣所害,杨家十二寡妇唯恐祸及其身,于是就逃至深山老林隐居,开山种茶,自食其力,繁衍生息,在劳动之余勤练武艺,所以早期“采茶灯”舞蹈都是以“武旦”的装扮角色出现的。长期以来,龙岩“采茶灯”舞蹈将杨家十二寡妇形象作为创作题材之一,戏剧中身穿着“武旦”的服饰,显现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身姿优美的巾帼英雄形象,显现出文武双全、能歌善舞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以此来启迪和教育子孙后代要忠孝爱国、自强不息、勤劳勇敢。

(二)龙岩“采茶灯”舞蹈艺术融入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崇尚“礼”“乐”“仁”“义”,倡导中庸之道,其核心思想为“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从哲学理念推出中庸之道文化之精华,其“和”之意就是要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这种对“和”文化思想的阐释在民间舞蹈中表现得淋滴尽致[5]6。龙岩“采茶灯”舞蹈表演大多数都有“走圆”的图示线条与讲究“对称”的舞蹈构图,无不体现了“和合”与“阴阳相生”的儒家思想[2]58-59。人类的文化思想是由后天习得的,因此,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拥有文化代际传承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表现,而这种行为表现在人类文化学中被称为文化濡化。龙岩“采茶灯”舞蹈艺术文化的形成是由美山村村民的代代濡化而来的,这是由于美山村的先祖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浓厚的中原文化之中,表现在以“儒家学说”为重要教育手段。

据传,龙岩市美山村林氏先祖林披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世家,世代都受到中原文化思想的教育,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下,美山村林氏先祖非常注重艺术的教化作用,于是就将宫廷乐舞引回家乡中用于教育后代子弟,从而创作了最初形态的“采茶舞”[2]58-59。美山村林氏先祖既从思想上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染,又受到重视教育思想的影响,并将这两种思想完美地结合,希望子孙后代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而且,儒家学说的伦理观是“孝”,主张祭祀祖先是孝的一种教化方式,因而美山村林氏先祖既吸收并运用了宫廷中的舞乐,又将祭祀祖先与乐舞表演相结合,从而使“采茶灯”舞蹈艺术文化世代相承,以教育后代不忘根本。也就是说,龙岩“采茶灯”舞蹈是美山村先祖对后世关怀与希冀延续的重要表现,这就是林氏先祖“采茶灯”艺术创作的初衷。美山村艺术传承人林永生(1920—2006年)也曾表示,其先祖最初编创“采茶舞”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歌舞艺术形式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寓教于乐,使后人在开展艺术娱乐的同时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2]9。

(三)龙岩“采茶灯”舞蹈在儒家教化中的展现

早期农村村落的民众生活基本上是在相对清晰和封闭的空间里展开的,可以说是相对闭塞和不开放的。因此,早期的村落文化是受到群体意志所保护的,相对来说是比较原始、落后和封闭的。龙岩“采茶灯”舞蹈的艺术结构是祈福与凝聚,艺术内容是传德与示礼,从中融入了深刻的儒家教化思想观念。

1.祈福与凝聚

龙岩“采茶灯”舞蹈是祖先留给美山村的艺术文化瑰宝,美山村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行祭祖仪式,并借助“采茶灯”歌舞表演形式来祈盼风调雨顺和民生安泰。龙岩“采茶灯”舞蹈是以“采茶劳动”场景为主,利用传授劳作技巧的艺术形态表演,以及利用舞蹈道具——“灯”的喻意来表达宗族群体对人丁兴旺的渴望,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来传授人生价值观念,祈盼家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薪火相传。因此,龙岩“采茶灯”舞蹈艺术文化能够起到凝聚群体意识的作用。

2.传德与示礼

龙岩市美山村先祖由于受到儒家寓教于乐思想的影响,渴望通过艺术美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培养子孙后代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对道德观和人生观进行教化。龙岩“采茶灯”舞蹈几经变迁仍然保留着美山村先祖创编的初衷,其表演内容除了生活趣事,主要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其中,表演生活趣事是以“茶婆”幽默诙谐的形式来表达,表演内容通俗易懂,并用当地方言来演唱,显得格外亲切;而且,表演内容是以经典的民间故事和孝道精神融入到舞、乐、诗的表演之中,使其在当地村民的传唱中将群体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等深入人心[15]51-84。龙岩“采茶灯”舞蹈表演的传说故事或历史故事题材有 “杨家将抗外敌”“目连救母”“千里走单骑”“孟宗哭竹”等。从古至今,龙岩“采茶灯”舞蹈在民间自娱自乐的歌舞表演中,利用穿插的“小戏”来刻画或描述生动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唱词娓娓道来,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得到潜移默化的传播,同时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结语

舞蹈艺术的传播并不是单纯地展现舞蹈动作,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标志和符号,继承和传递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人们的心理,并传递到人们的潜意识之中,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龙岩“采茶灯”舞蹈不仅仅是创造出了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更重要的是它还原了舞蹈艺术所隐含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它给观众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受到了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力量的感染,并被龙岩人民“忠孝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感动,由此产生敬佩之情。

猜你喜欢
龙岩山村舞蹈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山村日出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山村一天一个样
GPON技术在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龙岩:“三色”发力 崛起提速
沉寂山村崛起时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