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思考

2022-03-17 07:31彭莉莉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专业

彭莉莉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思考

彭莉莉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本文以社会实践为视角,剖析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存在缺乏顶层系统的设计、社会实践中的劳动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内涵需提升、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四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重要载体,加强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在社会实践中注重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加强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全面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

社会实践;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社会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1]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2]。然而,从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实践活动对劳动教育的融入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没有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没有引入劳动教育理念,也缺乏深度的劳动体验,社会实践的劳动教育效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文试图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体会,就如何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重要载体,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社会实践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1.1 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

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多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活动[3]。“劳动是实践的基本内容、主体内容,其他一切实践形式都是以劳动作为基础的。”[4]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5]他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本身就是实践,劳动与实践通常是通用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把劳动看成实践[6]。

社会实践自然也不例外,也是以劳动作为基础的,如果离开了劳动,社会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7]。由此不难看出社会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实质是相通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都是为让学生接受锻炼、增长才干、提升素质。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术水平和技能,而且可以培育学生社会公德,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的自豪感,培养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使学生成为真正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社会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劳动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学习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实践中训练和养成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涵养浓厚的劳动情感、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而社会实践恰恰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连结大学和社会的桥梁,是大学生带着社会目的参与特定的生产任务和社会生活,通过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且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8]。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极大地弥补了学校劳动教育资源欠缺、时空受限、教育方法单一的矛盾。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离开学校的学习场所,从物理空间上远离了教室,客观上保障了实施劳动教育需要的时间与空间,从学校拓展到整个社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探究和发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带入真实的学习情境,直面企业、工厂和田间等多种劳动形态,直观地呈现丰富的劳动方式,有利于通过“行”来完成劳动价值观升级、内化,有利于劳动观念的与时俱进[9]。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重要载体,把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

1.3 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是职业院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工作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一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劳动教育全方位育人作用尤为突出。劳动教育内涵着价值观、科学技术、体力、美感等德智体美教育的因素,具有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等综合育人的效果。因此,在“德智体美劳”中,劳动教育是基础,起到融合其他“四育”的作用。加强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然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劳动教育的性质,决定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不可能开设过多的劳动教育课程,而要创新体制机制,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双创教育、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到学校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全过程,社会实践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自然成为职业院校推进劳动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

1.4 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把劳动教育的目标和理念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实际生产劳动过程中巩固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拓宽视野和提高社会交际技能,培养其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推动劳动教育,让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和崇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将这种观念转化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劳动素养,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2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2.1 顶层系统的设计需完善

要实现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入,做好系统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这其中既包括学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也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就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都缺乏对如何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从社会实践顶层设计来看,目前各职业院校大都将社会实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来抓,在每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方案中既没有设立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的理念也融入较少,且没有有意识地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因而导致各职业院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有“劳动”但是却没有“劳动教育”的现象,缺乏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培育和引导,学生虽然参加了劳动,却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参加劳动,为什么要参加该项劳动?更谈不上对自己的劳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就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来看,《意见》的出台近两年来,劳动教育受到各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纷纷出台具体的劳动教育方案,但是在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上仍然只是停留在大的原则层面,具体如何融合的措施不多,对社会实践前、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后三个时间的教育内容都缺乏顶层设计,尤其是缺乏相对稳定的能够将二者有机融合的社会实践基地,没有将劳动教育的效果纳入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势必影响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效果。

2.2 社会实践中的劳动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

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要将学生专业教育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就必须通过与所学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劳动活动,在劳动中去实践、去认知、去体验、去思考、去消化、去论证所学专业知识,运用所学专业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成才观,在劳动实践中生成、发展适应未来工作世界和技术变革的关键能力。当前,在职业院校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活动,一是劳动形式主要以一般性的的生产劳动为主,与学生专业所学的内容关联性不大;劳动内容也以单纯的“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为主,没有把体力劳动、智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等多形态的、立体的劳动形态结合起来。二是目前的社会实践多是一些体验式的实践,去某地走马观花地看看,浅尝则止的体验,并没有让学生深度地参与劳动,没有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劳动的强度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远远达不到劳动教育的要求。这种情况下,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一方面对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作用不大,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涵养其高尚劳动精神的成效不显著;另一方面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劳动技能帮助也不大。

2.3 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内涵需提升

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是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当前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相对缺乏,尤其是社会实践基地的内涵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实践基地长效化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稳定性,临时性、短期性社会实践基地比较多;二是社会实践基地中劳动的内容缺乏系统的、有目标的设计,劳动比较单一和简单,以传统的打扫、拔杂草等基础劳动作为主要内容,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更谈不上与学生所学专业有紧密联系;三是社会实践基地往往挂靠于学校其他的工作上,没有真正的以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形成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为目标的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四是社会实践基地缺乏相对稳定的、具有劳动教育能力的指导教师,严重影响社会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

2.4 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

劳动教育评价对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完善、劳动教育制度的建立、劳动教育地位的提升和劳动教育成效的提高起到价值导向作用,社会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要把劳动教育真正需融入到社会实践,就必须有完善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评价主体单一。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主体主要是学校的老师,而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接收单位、家长、同辈和自我的评价常常被忽视。二是评价内容不全面。主要是从劳动的数量、劳动的时间、劳动的态度、劳动的结果等劳动本身进行静态的考核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劳动实践后对劳动观念的改变、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精神的养成、劳动素养的变化等动态和深层次的考核评价。第三,评价标准不健全。究竟如何来衡量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效果,目前还缺乏统一的科学的标准,基本上都是各个职业院校自行确定,不同院校之间评价标准差异较大,缺乏严格的科学依据和统一的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的评价质量。

3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中如何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3.1 加强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

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套成熟、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10]。加快劳动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作为劳动教育中的重要载体之一,要使社会实践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加强劳动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也尤为重要。首先,在社会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中要把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贯穿到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劳动教育不仅仅只有课堂教学活动,而且还需要在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和升华,需要动手动脑,“从做中学”。要完善社会实践的相关标准,在社会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过程、基地建设、实践考核中,全程注入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劳动教育元素,通过亲历劳动的方式,强化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劳动品质。特别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强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流程、劳动标准的学习,使社会实践成为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主课堂、成为培养劳动价值观的主阵地、成为养成良好劳动品质的练兵场。其次,在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中对如何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也要有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劳动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是一个理论到实践,校内转向校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系统的设计和规划。需要做好思政劳育,落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要强化劳动实践技术技能学习,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基地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专业实践、“劳动教育”主题团日活动等,组织广大学生深入企业公司、工厂农场、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社区乡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搭建劳动技能锻炼和劳动成果展示平台。

3.2 在社会实践中注重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职业教育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都是未来职业的基础,而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职业情感的培育、职业精神的涵养起到关键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注重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奠定坚实基础。第一,突出社会实践内容的专业性,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以“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科学类专业中,可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自然科学类专业中,要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实习、实训、实验等相结合。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学生到比亚迪体验汽车生产过程并参与相关的生产实训,机电学院的学生在大族激光参与集成电路、精密仪器、通讯等前沿科技生产体验和实训,就是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突出社会实践的职业性,注重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职业教育是培养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这决定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要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需要在社会劳动中获得劳动生产实践、劳动关系体验、劳动精神培养,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突出职业性,增强学生的职前体验,尤其要结合专业教育开展以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组织文创专业的学生到飞亚达钟表有限公司去体验腕表的精密组装程序,让学生通过腕表的精密组装,深刻地体验和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钟表工匠精神。第三,提高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性,提升劳动实践的指导水平。加强指导老师的劳动教育素养、劳动教育理论与政策、社会实践方案设计等专项培训,同时对专业性质比较强的实践活动要配备专任教师,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打造劳动教师教育共同体,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教师队伍和专任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校外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所在单位建立导师团队,定期组织青年开展劳动教育沙龙、政策宣讲、实践指导等活动,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引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3 加强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意见》提出:“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建立一批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第一,发挥资源优势,挖掘一批在行业内比较成熟的高新企业、工厂农场、公益组织,与其合作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劳动教育基地,学生可参观高新企业及公司的劳动成果展,参加力所能及的或专业相关的生产劳动,及社会治理或社会公益类的服务性劳动,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的体验机会。第二,是要推动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专业化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参与前期的专业化的劳育培训,如正确的劳动观、专业的劳动技术、优秀的劳动品质;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各学校特色和学院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与学生专业、兴趣爱好相关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专业教师的指导,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第三,确保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长效化建设。统筹好校内外资源系统,形成良好的活动体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劳动教育资源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在基地开展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活动,做到有“声音”、有成效;重视活动后期评估和跟踪,及时反馈调整活动方案;同时也要巩固好实践活动成果,维护好与实践基地关系。第四,加强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一方面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场地、设备、及其功能性硬件设施的建设。建立和优化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开展服务他人和自我服务的劳动实践;打造书院劳育主题空间,建设功能房,利用书院LED屏幕、宣传栏等设施广泛宣扬劳动精神;建立和完善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加强设施配备、场地支持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在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基地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校园(基地)文化相结合,宣传优秀传统劳动教育文化、党史、国史,分享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典型人物、事例,弘扬劳动精神。同时开发学校实践育人教育培训资源库,将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优秀成果、先进事迹整合到资源库,发挥网络的育人功效。

3.4 完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意见》提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中也尤为重要。完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第一,要发挥劳动教育的制度导向作用,在社会实践评价中要把劳动教育效果纳入其中,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就将劳动教育纳入原有的《体验性实习(社会实践)》必修课程,记2学分,理论部分占40%,实践部分占60%。其中理论部分为劳动教育课程,包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在内的32个课时的学习。在开发劳动教育课程的同时,也会定期组织企业专家、大学教授、大国工匠定期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的讲座,引导激励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实践部分需要完成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类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参加家庭角色体验类活动,即感恩父母活动、家务劳动等;参加社会角色体验类活动,即志愿服务、专业实习(见习)、创业实践、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文化传播、专题调研、工农业生产等活动。第二,在劳动教育评价中要把社会实践的成果体现进去。把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劳动活动的表现、知识的运用与提升、技术技能的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纳入劳动教育评价,激励学生更重视劳动、更积极地参与劳动、更认真地从事劳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劳动的快乐与意义,形成更加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对于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队伍,给与“劳动之星”、“劳动模范”、“勤工之星”、“社会实践劳动教育优秀团队”等激励性质的表彰,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领悟其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培育校园劳动教育文化。第三,在评价主体方面,综合衡量学生劳动实践单位、家长、同伴和自我等多方的意见。如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要求实践单位给出相应的实践评语;在家庭劳动中家长要给出相应的劳动评价;并且要求学生记录每天的劳动情况,即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劳动心态的变化;实践结束后,组织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分享活动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汲取同伴的相应活动经验。

社会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能不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一载体的作用,关系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成效和质量。如何把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使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也得到提升,使社会实践活动达到综合育人的效果,既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职业院校社会实践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凸显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但是,加强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顶层设计,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加快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是当前职业院校推进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发挥社会实践这一劳动教育有效载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 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03-20.

[2] 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2020-07-09.

[3]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4] 常卫国.劳动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探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210.

[5] 孙晋.浅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体会[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1990(1):25-28.

[6]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中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7.

[8] 糜莉,徐燕,余乐.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0):42-43.

[9] 陈琳.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1):6.

[10] 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构建研究[J].劳动教育评论,2021(第3辑):14.

Promoting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Social Practice

PENG Lili

()

This paper deals with problems existing in labor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lack of top-level systematic design, a loose conne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an incomplete social practice base, and underdeveloped evaluation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we proposed sever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ocial practice and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1) to incorporate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top-level design, (2) to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social practice, (3)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s social practice base, (4)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social practice; labor education; vocational schools

G41

A

1672-0318(2022)02-0034-06

10.13899/j.cnki.szptxb.2022.02.007

2021-11-02

彭莉莉,女,湖南益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黄亚妮)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劳动专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