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教学:抓住切入点的问题群设置

2022-03-17 07:24张佳玉
课外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说书人切入点设置

张佳玉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江苏 苏州 215600)

切入点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着手处,也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切入点是文本最关键的部位,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往往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问题群是针对某一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设计并列或递进的多个问题,或者某一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问题。它是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拟订有内在关联、逻辑性强的一系列问题,并将为何设计这样的疑问、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清晰地展示“置疑—质疑—探究—释疑—反思—应用”的教学过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要巧妙选准文本的最佳教学切入点,再由此切入点引发开去,展开追问,形成富有逻辑的问题群,丰富提问形式,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在不断有效的追问中,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进而解决问题,吃透文本,并学会思考。

一、抓住标题的问题群设置

许多文章的题目即“题眼”,通过文章的标题我们往往能把握很多有效信息。从文章标题中可以明确文本体裁,洞察文本思路,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快速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因此,以标题为切入点由此展开问题群设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执教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时,就是以文章标题为切入点来进行问题群设置的。在课前预习时,我了解到学生阅读文章时,往往读到第三段细腰蜂捉小青虫之后就读不懂文章在讲什么了,而我备课时也是在读了几十遍之后才了解到文章的深层意蕴,这说明这篇文本对学生来说是颇有难度的。那么,这样的文章到底如何讲才能让学生在一到两节课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呢?最终,我决定从标题入手,即从“春末闲谈”这个标题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春末闲谈”这个标题落在动词“谈”上,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果能让高一的学生把握这篇文章到底“谈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就已经达到了。

笔者选取教学的切入点为标题“春末闲谈”,并围绕这一切入点设置了问题群。首先设置问题一:“由何谈起?”这一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都可以回答出“作者由细腰蜂与小青虫的故事谈起”,并在这一主问题下设置子问题:“一个故事几种叙述视角?”“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可以由浅入深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进入鲁迅的语言,这一设问是解读该文本的引子。接着设置问题二:“谈的正题是什么?”在这个主问题下也设置了相关子问题:“由‘细腰蜂式的生物界理想’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为了达成‘黄金世界的理想’,古今中外的‘治人者’都想出了什么方法?”思考这一连串问题学生能够明白文章的主旨内容,也能与前一问题勾连起来,明白文章的类比手法。之后设置问题三:“谈的对象是谁?”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明白文章写作背景,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设置问题:“怎么谈?”,去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难读,对我执教的高一学生来说,读起来是有困难的,但找准了切入点并设置问题群,就可以化繁为简、深文浅读了。

又如,在教授《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就可以以标题为切入点来进行问题群的设置。首先提问学生:“在阅读该题目后能提出哪些问题?”由此可以设置关于标题的问题群,有学生会提出“什么是记(游记)”,在此可以解释相关文体知识;有学生会问“哪里是西山”,可以解决文章写作的背景问题;也有学生问“为什么作者说是‘始得’”,“为什么在‘游记’前面加‘宴’字”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串联起整个文章的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个性化阅读。

二、抓住文眼的问题群设置

文眼是文本艺术构思、思想精神的焦点,在文中起牵引全文、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文本中常常化为某些关键的字、词、句或段落等。在教学中,从文章的文眼切入,对理解全文有四两拨千斤之力,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例如,苏教版必修三中的《老王》一文,解读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一文眼是读懂文本的关键。在这个关键句中,我们又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分别为“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把握好这些关键词句,文章的主旨情感就迎刃而解了。笔者由这一切入点进而设置问题群,首先第一个问题设置为:“不幸者是谁?”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当然是“老王”。这一问题明确指向人物形象探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把握清楚“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即老王除了不幸身上还有善良、老实等特点。第二个问题指向关键词“愧怍”,设置问题为:“什么是‘愧怍’?”“‘愧怍’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思考“老王”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并且对文本中二人交往中心事件进行探究。第三个问题指向关键词“幸运的人”,设置问题为:“幸运的人是谁?”由这个问题进一步提出:“为何幸运的人幸运,是真的幸运吗?”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作者情感作出思考。

所有问题的设置与回答全部依托文本,从文本出发的追问,学生的回答也是紧贴文本,从文中探求问题的答案。由中心句、关键词切入,问题设置将全文贯穿连接起来,学生讨论积极而热烈,一贯到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再如教授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时,我们也可以抓取中心句来设置问题群。首先设置问题一:“文章的观点句是哪一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主要论点;接着设置问题二:“观点句之前在说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本文的文章结构;接着设置问题三:“如何实行‘拿来’?具体是怎么论证的呢?”通过这两个相关问题去解决文章的主题部分,明确文章的论证结构。实质上,整篇文章的教学就是以观点句拓展开来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明确文章的论证结构和层次,让学生对这种论述类的文本有了基本的理解,再遇到类似的文本时,就可以采用这种以观点句切入、倒逼提问的方式来辅助理解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抓住文章的文眼,即这种紧要的关键句、关键词,前瞻后顾、穿针引线,有时可以起到举重若轻的效果。

三、抓住艺术形象的问题群设置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感染读者,人物形象塑造是文本塑造的核心,小说类文本自然可以从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进行文本分析。

师陀的《说书人》是2014年苏教版新增的一篇课文,对这篇散文化的小说来说,直接以“三要素”法分析该文本似乎不太合适,在教授该文时,我以小说人物形象作为切入点,然后进行问题设置。首先设置问题一:“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这一点上,可以基本概括出说书人的职业、家庭、社会地位、说书内容、说书效果、命运等,解决了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接着围绕人物命运设置问题二:“这样一位说书人为何会如此凄凉地死去?”此问题设置旨在探究造成人物命运的主要原因;最后设置问题三:“‘我’眼中的说书人是怎样的?对说书人态度如何?”从而探究小说主旨。最终赏析文本最后一句话“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么荒凉啊!”,以“为什么觉得荒凉”问题为结尾,探究文本主题的多元意蕴,教学过程以“说书人”形象为切入点,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文本、体悟情感,最后,小说的几个核心要素也自然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又如苏轼的《方山子传》,在讲解的时候,如果只讲解古文字词难免枯燥,可以从“方山子”这一人物形象入手,以此为切入点进行问题群设置。在文本预习时,可以设置“苏轼写的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写这个人?”“怎样刻画的这个人?”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在课堂上,首先设置问题一:“在苏轼看来,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 。”引导学生找到“文眼”,这个关键词就是把握方山子形象的关键;接着设置问题二:“方山子与常人相比,‘异’在何处?”引导学生细究文本,探究方山子的奇异之处;顺势设置问题三:“苏轼为何写这个奇异人?”借助此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抓住文体特征的问题群设置

众所周知,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特点,我们在阅读时也应当把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尊重文体的共性,也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文体不同的特点,开展个性化阅读,进而提高阅读的效率。从文体特点切入文本,往往会事半功倍。

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诗歌题目中的“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而“兵车”二字则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该诗为叙事诗,因此在教学时可针对这一点进行问题群的设置。首先设置主问题:“《兵车行》这首叙事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诗歌,概括出诗歌的主要内容为征兵、送别,由此引出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是纪事;次段纪言。其次在这一主问题之下设置子问题,由主问题引出第一个子问题为“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补充‘道旁过者’问了些什么”,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了。接着设置第二个子问题:“这段问答中涉及哪些人物对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透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明确该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主题。最后设置子问题:“诗人为何要借‘道旁过者’与‘行人’之口叙述出征兵之事,而不是诗人直接叙述?”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带领他们去了解该诗所显示出的杜甫独特的叙事风格。该首诗思想内容深刻,借“道旁过者之问”,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诗歌寓情于叙事之中,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达不到这种环环相扣的效果了。

五、结语

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从疏通字词入手,继而了解背景作者、整体感知、句段品析、归纳主旨,似乎让人感觉是由浅入深的层层递进。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既未掌握独立分析文本的方法,也未构建起有效的文本知识脉络,当学生再次拿到文本时依旧很迷茫,找不到文本解读的突破口,很难做到个性化的阅读。文本就好像是一个迷宫,而切入点就是这个迷宫最恰当的入口,准确把握切入点,就能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岔路;而由切入点引发的问题群设置就好像是通向迷宫出口的路线,是文本分析的思维路径的具象展示,也展现着教师的教学功力。

从切入点到问题群设置的阅读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其实质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以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用精准的切入点、少而实的问题群引领课堂,直击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头脑风暴中,逐步掌握独立分析文本的能力。从切入点到问题群的阅读教学设计,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与贯穿性,能有效避免阅读教学中“肢解式”的零碎分析,给学生提供一条知识线甚至一张知识网,确保了学生围绕切入点与问题群展开活动的时间,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猜你喜欢
说书人切入点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Max讲故事——说书人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的说书人——师陀《说书人》解读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