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力”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2022-03-17 07:13:25高田钦
江苏高职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要素大学文化

蒋 燕,高田钦

(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江苏 徐州 221009)

自20 世纪90 年代“文化力”一词被引入中国,很多学者开始对此进行研究,并运用到各个领域中,从而衍生出许多概念,比如“企业文化力”“道德文化力”“大学文化力”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文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自2007 年《大学文化力初论》一文出现,学界对于“大学文化力”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观点纷呈、内容各异。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文化力”“高校文化力”为检索词,检索到40 余篇相关论文。本文拟对这些“大学文化力”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和简要的述评。

一、“大学文化力”的概念和内涵

“大学文化力”是一个新概念,它是从“文化力”衍生而来。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在研究“大学文化力”时,都是从考证“文化力”一词的来源入手,探究其含义,进而探讨“大学文化力”的概念和内涵。

关于“文化力”一词的最早出现,学界一致认为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初由日本学者名和太郎在《经济与文化》一书中探讨文化产业发展时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只要日本人‘文化力’(文化力量)强大,人们不得不去注意他”[1],同时着重考察了文化产业领域中文化力的作用,但未对文化力的定义作出严格界定。正是因为这样,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力”的含义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关于到底什么是“大学文化力”,至今仍未有统一的界定。由此,很多学者在研究“大学文化力”时,依然从“文化力”的内涵、构成要素着手。

部分研究者在探究“文化力”概念的基础上,研究其与教育的关系以理解“大学文化力”。宋广文等人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对“文化力”进行定义,认为“文化力”是指文化自身所具有的、调节人的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发展的力量[2],在此基础上以整体观探究文化力与教育的关系,提出文化力与教育应融为一体。而鞠建峰等人并没有着重考察“文化力”的具体含义,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文化力”的构成要素,进而辩证地讨论这些构成要素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即文化力塑造、影响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发展,高等教育又推动、促进文化力的发展[3]。在这些研究中,不论是从文化特性、意识形态方面对“文化力”的概念进行阐述,还是从文化影响力方面对“文化力”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学者们都强调“文化力”与教育之间存在辩证的关系,主张两者融合。

另一部分研究也是从“文化力”的内涵着手,但其研究脉络是寻找与“文化力”意义相近的词汇,将“文化力”转喻为“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等词,继而通过对“大学文化力”与“大学竞争力”“大学软实力”的关系研究,间接说明“大学文化力”是什么。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S.奈(Josph.S.Nye)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约瑟夫看来,“软实力”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和机构体制的运行力量[4],这说明文化的力量是软实力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实力就是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这也是最早对“文化力”进行的转喻。由此,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大学文化力”时也先将“文化力”转喻为“软实力”“竞争力”等词,进而探究“大学软实力”“大学竞争力”与“大学文化力”之间的关系。李化树从构成要素分析文化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得出“大学文化力”是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5]。祝嘉平等人也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因此提升“大学文化力”需要以提升大学软实力为先导[6]。杨毅仁等人更是直接提出,文化力是大学竞争的制胜之源,文化兴校战略成为大学竞争的软实力战略[7]。总的来说,将“文化力”进一步转喻成“软实力”“竞争力”,是研究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具体的社会发展所包含、渗入、渗透的社会文化进行的揭示与说明。他们充分意识到一流大学的竞争最终取决于文化力的竞争,而文化力是一流大学竞争的软实力,提高“大学文化力”应当以提升软实力为先导。

对“大学文化力”的研究不仅停留在以“文化力”为基础的探讨,以周肖兴为代表的学者根据“大学文化”的内涵结构研究“大学文化力”的概念。要对“大学文化”的概念进行研究,几乎所有学者都是以“文化”一词作为出发点。周肖兴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形态,而人类的创造活动就是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的过程。他提出大学文化能够通过促进知识创新、科技发展、人才培养来对社会进步起到直接促进作用,而这正是“大学文化力”的外在表现形式[8]。陈昌兴则是从文化的表现形态角度出发,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和大学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大学文化力”是大学文化在校内外的力量体现[9]。

由于当今学界对“文化”的定义繁多,学者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对“文化”进行不同标准、不同视角的描述,进而对“大学文化”进行定义。总的来说,对“文化”的分析角度分为两种,一类是从涉及的对象范围着手,一类则是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着手,但其共同点在于研究者都认为“大学文化力”是大学文化的力量。

上述两种论述“大学文化力”概念的方式,其实是由于不同学者对“大学文化力”的理解不同。一是“大学+文化力”。这类研究从“文化力”着手,将“大学文化力”理解为“大学的文化力”,讨论了大学这种组织机构内或这一概念范围内的文化力。二是“大学文化+力”。这类研究先理解“大学文化”,把“大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别,即是讨论大学文化在大学这一场域中的力量体现。

二、“大学文化力”的特点和要素

大学文化的构成要素是建立在文化结构之上的。冯天瑜从文化形态学出发,认为文化从外到内由四层组成,分别是由各种器物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各种社会交往构成的行为文化层和各种价值观念构成的心态文化层[10]。根据这一分类,很多学者认为“大学文化”也同样由表层的物态文化、浅层的制度文化、内层的行为文化以及深层的心态文化构成。有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归类划分,认为内层的行为文化其实是由深层的心态文化所决定的,进而提出大学文化是由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这三种构成要素组成[11]。虽然这两种划分方式有些许不同,但所指涉的对象都是相似的。而有的研究者虽未直接划分“大学文化”的构成要素,如商植桐在其研究中提出,高校文化是由高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等逐步提升与融合而成[12],但这里所提出的其实是各个构成要素的表现形式。因此很多研究者在对“大学文化力”的特点进行探讨时,所得出的结果都是类似的。

综合各研究对“大学文化力”的特点探讨,可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具有导向性。基于大学文化而产生的文化力,具有天然的教育属性和导向性功能。刘国新认为,高校文化力是一种谋求个人与集体的和谐、激发人的自觉精神和潜能、调整规范师生言行的精神力量[13],这里的“精神力量”实际是大学文化的精神文化力量,是大学的精神文化层面,也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所在,而这种精神力量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二是具有推动性。刘国新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层面,强制性的制度文化能促进师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自然传承的精神力量[14]。而张士昌认为这一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凝聚性”,制度文化具有统一思想意志、激发个人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能够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激发斗志、协调步调[15]。三是具有渗透性。在刘国新看来,大学文化有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行为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三种存在方式[16],三种存在方式的渗透使得“大学文化力”具有环境育人和精神形态的力量。四是具有积淀性。这其实是从本质论着手,认为“大学文化力”是由大学文化所孕育产生。如果把高校文化比作是源,高校文化力则是流[17]。因此,大学文化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通过对文化的保存、传播、发展和创新,进行凝聚和积淀。五是具有创造性。学者们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大学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高校唯有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向未来[18]。这五个特点在很多研究中均有提及,有些研究虽表述不同,但意思相似。比如商植桐在探究“大学文化力”的特点时,认为高校文化力具有“教育性和感召性”[19],这其实与导向性有相通之处的。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直接论述“大学文化力”特点的研究不算太多,一般都夹杂在对“大学文化力”构成要素的探讨中。因此,在研究“大学文化力”的构成要素时,一般都与“大学文化力”特点以及大学文化构成要素相结合。何顺进等人根据冯天瑜对文化结构的划分,也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从内到外对“大学文化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划分,认为“大学文化力”由大学物态文化力、制度文化力、行为文化力以及心态文化力构成[20]。这样的划分是建立在文化分层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的根源性和有依据性,因此在很多研究中得以引用。正如徐信华所言,高校文化力是由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理性批判的科学文化精神,严谨、客观、规范、科学的学术风格,严肃、认真、活泼、向上的校园风气和良好的硬件设施、突出的文化产品、有影响的科学文化成果等组成[21]。这五个组成部分其实也是被包含在大学物态文化力、制度文化力、行为文化力和心态文化力中的,但该研究更为偏重的是精神方面。这说明“大学文化力”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心态文化力,或者说是精神文化力。也有学者是根据“大学文化力”的作用来划分其构成要素,简要说是着眼于“力”这一要素。胡琦在其研究中结合大学文化的特点,比较全面地对“大学文化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剖析,他认为“大学文化力”由凝聚力、传承力、创造力、辐射力和教育力构成[22]。这五种力量要素的作用不仅直接渗透于大学内部文化建设,对于社会文化及其体系的构建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三、“大学文化力”的建构意义和框架

学者们在研究“大学文化力”的建构意义时,往往与其各种构成要素相结合。陈昌兴正是如此,他从“大学文化力”的构成要素着眼,认为“大学文化力”对大学发展具有导向性、凝聚性、感染性、形象性和创新性[23]。这五个词简练地说明了“大学文化力”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出研究者把“大学文化力”作为一种“力”来研究的现象。“力”包含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时间等要素,刘国新等人即着眼于“力”的作用点,提出高校文化力有利于提高师生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4]。

研究“大学文化力”的建构意义不仅在于其丰富的理论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实践意义。因此很多研究者将“大学文化力”与具体的领域结合,研究“大学文化力”在其中的作用。商植桐等人将“大学文化力”引入到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中,认为“大学文化力”对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导向力、教育力、辐射力、创造力、影响力和感染力[25]。徐信华则研究高校文化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指出高校文化力的生成和提升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并彰显其文化价值、发挥其文化功能,构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空间,从而积极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26]。胡琦将“大学文化力”与浙江区域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出高校文化力有利于夯实区域文化特色传承的基础,有利于区域发展内涵的丰富,有利于区域文化的创新,有利于加速区域文化成果转化和区域协同发展[27]。上述研究不仅仅着眼于理论意义,而是更多地注重应用价值。研究者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提出现实问题,采用个案分析法,联系实际,增强了“大学文化力”研究的应用价值。这不仅突显出“大学文化力”研究的理论意义,更显示出其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性。

每个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对“大学文化力”的探讨也需采取不同的视角,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对“大学文化力”的认识。胡琦便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大学文化力”如何协调大学与社会关系,认为在人、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现代大学的文化传承、研究、融合、创新等本质功能清晰明显,文化力在促进大学自身发展中协调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28]。但这类研究的数量不是很多,这篇文章为“大学文化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深化了对“大学文化力”作用的认识。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领域对“大学文化力”的建构意义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文化力”对高校内、外部的发展都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在此基础上,一些研究者从“大学文化力”的构成要素、作用载体和机制探究如何构建“大学文化力”的框架。

何顺进等人从文化形态学角度对“大学文化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审视,认为“大学文化力”由大学物态文化力、制度文化力、行为文化力、心态文化力构成,再辅以传统的道器观,设计了“大学文化力”建设的基本架构:立于道,人才是根本;根于学,风气乃酵母;据于器,制度为前提;藏于形,文物亦化人[29]。兰霞萍则从构成要素的表现形式出发,更为微观地将“大学文化力”划分为大学理念、硬件设施、历史传统、师资队伍和学科资源五个方面[30]。总之,由于所处的视角不同,各研究者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大学文化力”进行了剖析和构建。

“大学文化力”作为一个“力”,在作用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载体、作用点和作用机制。因此一些研究对于其作用载体和作用机制加以分析,对“大学文化力”进行构建。林宝琨等人对“大学文化力”的作用机制做了论述,强调“大学文化力”作用的关键在于为大学文化所化之人,即校长、教师,并从这两个主体出发,从大学的制度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两个方面构建“大学文化力”[31]。陈立媛认为深刻理解大学人文精神的本质,有助于提升大学的文化力,提出大学文化建设应不断追求和创造人文精神及人文价值[32]。

总的来说,各研究者为更好地构建“大学文化力”,考察了各类载体和机制,这其实体现出研究者们更多的是把“大学文化力”作为一个“力”来进行建构。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利用这种“力”,关键是要弄清其作用点,其次要创设好载体。虽然各研究的构建方式不同,但都坚持从人本主义出发,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了“大学文化力”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

四、对“大学文化力”相关研究的简要述评

2007 年以来,我国关于“大学文化力”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多停留在表层、理论性的阐述和评论,“大学文化力”并未成为教育学范畴内的专业术语,仍是一个新兴词汇。综观各研究成果,发现相关研究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拓展的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完善对“大学文化力”的概念和内涵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对“大学文化力”概念和内涵的研究,一部分是以“文化力”为词根,探讨“大学文化力”的内涵,另一部分则是从“大学文化”着手研究“大学文化力”的含义。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没有解释“文化力”或“大学文化”与“大学文化力”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研究的对象又是什么。因此,在对“大学文化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研究时缺乏一定的逻辑连接性,研究主体不明确,语境也非常杂乱。而一些探究“大学文化力”建构框架的研究大多又是从“大学文化力”一词的内涵出发,这就使得之后对构建框架的探讨研究根基不牢、理论依据不够,从而会出现主观经验式的构建框架。因此,有必要完善对“大学文化力”概念和内涵的探讨。这就要求研究者首先要明晰“大学文化力”研究的学科属性及其研究范式,从而确定研究的对象,其次进行一定的逻辑推演,廓清“大学文化力”的概念及其本质,由此才能为“大学文化力”的构建及应用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二,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加强对“大学文化力”生成机制、变革动力的研究。“大学文化力”的生成机制体现的是“大学文化力”产生的过程和方式,而“大学文化力”发挥作用必然是需要过程和方法的,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力”生成机制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目前有些研究是关于“大学文化力”建构框架的,但多是从“文化”一词出发进行阐述,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多种理论的支撑,因此研究只能浮于表面,不够深入。而“大学文化力”是“大学文化”与“力”的连用,其实质是将教育学的概念与社会学的“力—场”理论、管理学的组织行为研究进行交叉组合。研究者可以借鉴布尔迪尔“组织场域”概念进行归因分析,运用“力—场”理论系统分析“大学文化力”场域内外的各种影响因素及机理,从而揭示“大学文化力”的生成机制。另外,“大学文化力”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内外部因素的矛盾,这就需要对其加以力量性引导,这也启示我们要对“大学文化力”变革动力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可借鉴埃德加·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与勒温的组织变革力场理论,以揭示当下“大学文化力”诸多冲突、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分析“大学文化力”的变革动力。

其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大学文化力”作用模式、绩效评估研究。目前研究的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定性分析法,但“大学文化力”的研究本身是具有实践价值的,如果仅采用定性研究方式,相关探究只是一个经验性的总结,缺乏一定的客观适用性。因此,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在进行理论阐释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使得“大学文化力”的研究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推广性。

“大学文化力”的落脚点在于“力”,力是具有方向和作用点的,如果“大学文化力”的作用方向、作用点不同,那么就会形成不同的作用模式。因此,在探究“大学文化力”作用模式时,不仅要进行案例分析,更应采用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到大学内部,研究“大学文化力”作用模式的实际情况与具体划分。具体而言,“大学文化力”绩效评估的研究,是“大学文化力”相关研究中实践性最强的,其为“大学文化力”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工作步骤和技术路线。因此研究者更要结合定量研究方法,将“大学文化力”由虚变实,增强其可操作性,为大学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文化力”研究具有独到的应用价值,其为大学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平台,为大学管理者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使其重视发挥“大学文化力”在办学实践中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仍然有进一步改善、深入拓展的空间,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感召下,研究者有责任去做更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要素大学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谁远谁近?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