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的思考

2022-03-17 00:25姿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委员会学术大学

殷 姿 徐 畅*

(上海体育学院学院办公室 上海 200438)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五唯”是当前教育评价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在高校主要体现如何正确认识科研论文,克服“唯论文”的导向问题,一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以论文数量衡量实际科研水平。有学者认为,《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科研质量观和社会公平观都具有重大意义。[1]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目的在于引导科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需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大多数人表示赞同,但也有一部分人表达了忧虑,在《总体方案》背景下,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教育评价体系来代替原有的不科学教育评价体系,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育评价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教育评价中,最重要的是学术评价,所谓学术评价是对学术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及其价值的客观评定。[2]学术评价制度体现一所大学的学术品位,关系到大学的长远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高校最高学术机构的学术委员会,将承担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1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学术委员会

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这就决定了大学是学术组织,作为传播知识、保障学术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大学承担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重要职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在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所谓现代大学制度,是围绕现代大学的地位及其职能活动所形成和建立的协调其内外关系和办学行为的规范、准则、习惯等的总称。[3]一般分为外部和内部,外部主要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制度体系,内部主要是大学自身作为主体进行内部治理的制度体系。现代大学具有思想显著的特点: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和完善的大学治理结构。[4]

有学者提出,现代大学制度不仅是“以大学法人化为标志的外在制度”,更应该是“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制度”。[5][6]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是确立学术本位的价值体系,促进学术自由。[7]其中学术治理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而学术委员会是管理大学内部学术事务的最高学术机构,是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内部治理,享受决策权的重要机构。因而学术委员会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治理的重要成分之一,也是保障大学学术发展的因素之一,其发展程度关系到大学的发展前景。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高校学术委员会在不断推进和逐步完善。

早在1978年教育部出台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便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并规定其职责为“在校长或副校长领导和主持下,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科学研究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审查、鉴定科学研究成果,评议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参与提升教授、副教授工作的审议,主持校内学术讨论会,组织参加国内和国外学术交流活动等”。从中可以看出,此时学术委员会权力较少。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一次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学术委员会的地位,第四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首次提出“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最具历史意义的是2014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明确规定学术委员会是管理大学内部学术事务的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对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为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制定提供规范性指导意见。随后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凸显出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并规范了学术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和程序。

近年来,各高校学术委员会在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中都发挥了积极主动作用。各高校根据《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并充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不断制定完善本校《学术委员会章程》,有力推动了中国学术委员会制度的发展,更是推动了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2 学术委员会的运行现状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是要建设一个“依法办校、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化学校制度”,核心是确定政治、行政、学术、监督横向四位一体的高校分权组织体系。[8]其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的内容。行政与学术的关系是相互平衡又相互制约的,如何平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高校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事实上,往往高校的行政权力过大,重心偏高,而学术权力过小。目前,学术委员会在很多高校呈现边缘化的趋势,究其原因,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员配置不足,组织管理松散。很多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并非一个独立的机构,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办公人员,往往都是挂靠在一个行政职能部门(一般为校长办公室、科研处、发展规划处或学科建设办公室),并由一位工作人员兼任秘书,这样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术委员会不能独立处理学术事务,也就虚化了学术委员会的职权。与此同时,很多高校的学术委员会仅在出现需要审议的学术事项时才会临时召集委员召开会议,或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通讯评议,没有建立例会制度,也就缺乏日常的讨论研究。

二是委员履职意愿不强,履职能力不平衡。多数委员存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且部分委员既不熟悉一线业务工作,又缺乏调动资源的能力,面对学校重大学术规划、学科专业设置、学术评价标准、人才引进或聘任等一系列关系学术事务时,难以对审议事项作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此同时,部分委员仅局限于个人学科背景考虑问题,没有站在学校发展的大局上做决策,这就造成做出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是学校重视程度不高。长期以来,高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往往由校长或党委书记兼任,或由退休的党政领导担任,组成人员大多是党政部门负责人或院系负责人,虽然各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中都对行政职务人员的数量作出了要求,但实际上没有担任党政职务的教授非常少。

3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学术委员会制度体系

学术是大学的核心,以学术委员会为载体,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则地对大学学术事务进行管理,是教授治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学学术本职。在《总体方案》文件出台的背景下,学术委员会将在大学学术治理体系中担任更加重要的任务。取消论文数量等一些指标,如何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评价体系,这就体现出学术委员会的重要性。高校应结合实际,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国家科技奖励、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各级各类科技评价中,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1)实现行政和学术融合发展。中国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学术委员会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学术委员会行使权力的基础。一方面要致力于完善党政决策前的咨询评议环节,在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人才推荐、研究生导师选聘等方面完善激励机制,维护公平公正。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营造高校教书育人、学术规范的氛围,在推进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建设、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2)建立完善的学术委员会工作机制。高校在条件成熟时,应保障学术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将学术委员会与职能部门分开,独立运行,设立专门的秘书处,专人处理学术委员会日常事务,建立学术委员会例会制度,加强学术事务的研讨。同时,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其他各专门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联动,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打造专业特色、汇聚人才队伍、增强办学实力、促进学术繁荣。此外,要建设好二级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发挥好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始终把“学术委员会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的定性作为学术委员会运作的基础,建立完善学术委员会统领学校学术事务的机制。要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内部运作机制,积极发挥决策评议作用。学术委员会要把握国内外同类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每年可举办一到两次学术研讨会,参会范围除学术委员会委员外,还可邀请相关领域的校外专家、中青年学术骨干、有学术潜质的学生等。与此同时,学术委员会委员可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开展专题调研活动,以提案等形式向秘书处提交意见建议,为高校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4)加强学术委员会委员能力培养。学术委员会委员是学术委员会最为重要的核心组成,委员的个人能力决定了学术委员会决策结果的质量,要高度重视学术委员会委员的能力培养,委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遵守《学术委员会章程》,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积极参与学术事项评价与学术组织体系建设;二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谨治学,坚守学术专业判断,公平公正地履行委员职责;三要在参与学校学术资源分配方案制定和论证工作中,立足学校发展大局,兼顾学科、专业、学位点、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代表性和平衡性。

(5)把师风师德作为委员遴选的第一标准。《总体方案》里明确,要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各高校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岗位晋升、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挂钩,很多高校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将师德师风作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对教师进行学术评价时,也应将师德师风作为首要条件之一,如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进行一票否决制。

4 结论

网络上有些声音说我们应该完全按照西方大学的模式,强调学术自治和学术机构独立,然而每一项制度、每一种模式都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完全的“拿来主义”并不可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高校的学术制度体系建设亦是如此,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的学术委员会制度是最适合我国现代大学建设的学术制度体系。在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术委员会,建立更加公平公正、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学术评价体系,以促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

猜你喜欢
委员会学术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跟踪导练(五)(2)
编辑委员会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