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夏昕 丁 铭 孟兆明 张 蕊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主要任务[1]。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重点阐述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有效结合高等院校基层学术团队的优质资源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案例可以借鉴参考。本文拟从多次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体会出发,对系统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及具体实际措施进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高等院校里,基层学术组织担负着科技创新的重担,而大学生作为大专院校的主要生力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系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
因此,国际上多个国家都很重视并开展了需要相关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013年7月,美国发布了《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的报告,明确大学创新创业中的五大核心活动领域,即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鼓励教师创新和创业,支持大学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企合作,参与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德国政府和金融研究机构联合在中学、大学开设创业课程,让学生们很早就开始尝试自己开公司,接触和熟悉企业管理及经营知识,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我国,1998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如今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走过近20年,国内多所高校相继设置了大学科技园,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虽然国内外高校都有些成功的案例,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还存在着科技创新意识不够,大学生创新与科研平台脱钩的现象,导致学生创新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阻[3][4]。因此,有必要开展系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为真正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挖掘创新类人才奠定基础。
我们知道,大学本科生在校时间一般都是4年左右,如果学生毕业后科研成果不能很好的被接续下来的话,那么就会导致科研进展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情况,这对于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和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是致命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科技创新始终不能突破科研成果转化这一瓶颈的主要原因。另外,对于工科高等院校而言,另一大特点就是院系之间专业性相对独立,依靠校级科技协会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实际上就像隔靴搔痒,作用不大。那么怎么才能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技术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呢?一种有效的途径就是基于基层科研平台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该协会应隶属于校级科技协会,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各学科平台的专业优势,又能在校级科技协会的协调下,取众家之长,集思广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在协会的纵向发展中,可以不断的吸引新生力量,引智纳新。比如核动力装置所开展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的研发工程已经有10余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尺度下,正是有了一届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传承,才有了研究成果的大量转化。因此,成立基于基层科研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是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生命力的基石。
如果说大学生是高等院校的科研主力军,那么专业教师就是大学生科研创新的领路人和指导员。从专业方向的发展以及创新思路的确定,需要专业教师给予准确的把握和定位,这依靠的是专业教师对学科前沿及动态的把握。这与领兵打仗如出一辙,战略是第一位的,指导路线正确了,方可开展技术专攻。另一方面,就是从战术的角度出发,对于具体的问题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比如,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生核工程方向的热工水力问题为例,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等基础学科知识,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应用专业基础知识去解决实际科学问题。尤其是涉及实验研究类问题时,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先进仪器仪表的使用规则,这就需要专业教师身临一线去面对面地指导学生,而不能做放手掌柜,任由学生自主发挥。比如,对于核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的实验工作时,需要掌握温度测量仪器以及压力测量仪器的使用,那么如何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减小人因误差的引入,就需要有实践的经验。而这恰恰是学生刚进入实验室时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导师结合专业知识对专业仪器的使用进行指导说明,这一方面确保了对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对实验数据的获取是准确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了解科研工作中数据获取的严谨性,并尽快地融入到科技创新的氛围中来。
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基层科研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不断创新。大学生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发挥每个人的专业特长,进行优势互补,互助互学。在良好的科研氛围下,大学生的激情投入也会带来科技创新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学院核动力装置研究所科研平台为例,通过对近几年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体会出发,发现大学生对于专业的热爱是充分的,在面对专业问题和实验现象时,能够敢于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也为科研内容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科技成果的提炼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源。比如在开展低压自然循环流动传热特性研究这部分研究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做实验过程中,发现了诱发闪蒸的特殊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学生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把看到的现象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然后与指导教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并以此现象为契机,开展了多次的分析验证实验,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诱发低压闪蒸的有效措施,并申请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该措施对于提升低压自然循环能力,抑制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现象的发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这个案例也可以很好的说明,大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只要认真投入,必定会产生创新的思想;在合适的基层科研平台孵化孕育下,一定会产生创新的成果。
为了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有合理的人员分配方案以及管理考核机制。对于任何一个科研问题而言,也是需要有完整的一套质量保证措施。因此,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而言,除了专业指导教师之外,还需要一个团队负责人,这是团队的核心。好的团队负责人会主动承担并带领组员共同学习,克服困难,使团队具有良好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为了保证科技创新团队能够良性发展,可以采取答辩投票的方式选出团队负责人,确定任职时间及职责要求。同时,组员也要定期答辩交流,以在明确各组员承担职责的同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监督,奖惩分明,连续不通过考核的学生将被退出,工作进展优秀的同学将给予保研推荐资格。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动力装置所创新创业平台的运行来看,近几年来,参与到创新创业计划的同学大都表现优秀,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不仅申请获得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基金,而且还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等,这说明有效的管理机制对于创新创业平台的运行是有利的。
本文以核动力装置研究所创新创业研究平台的运行经验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基层学术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该方案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学科前言的前瞻性和直接指导作用,并带领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基于学科方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