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校协同”的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共培机制研究

2022-03-17 05:59廉依婷王宏兵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院校

廉依婷,王宏兵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科技产业的崛起、新战略格局的部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十四五”阶段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主旋律。而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与智慧担当的高层次人才,也因此愈发受到各界重视。高层次人才通常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较高的职业素质素养、较好的创新协作精神和较大的发展贡献能力。他们是促进社会经济产业、科学技术、人文教育等综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新发展格局下,高层次人才是院校提质增效的强大动力,也是院校增强自身适应性、迎接新时代挑战的关键之所在。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方面的力度也日渐增强。

但高层次人才属于稀缺资源。尽管从存量角度来看,符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基数并不小;从增量来看,随着我国人才培养战略向高精尖迈进,高层次人才增速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综合实践调研结果来看,高层次人才总量还是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因此,人才共享逐渐成为区域人力资源优化的一种全新趋势。

二、“区校协同”以人才共培推动高层次人才有效共享

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属于地方院校,因此,院校的办学目标通常也主要围绕服务区域经济产业与社会发展展开,其自身的发展更与区域外部环境密不可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姜大源研究员曾指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是跨界、整合与重构[1]。因此,推进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共享,需要区域内各方力量的协同支持。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应当牢牢把握我国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充分挖掘区域内的高层次人才资源与经济产业区位优势,将区域内政、校、行、企、社会力量进行跨界融合和系统优化,构建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多方联动、多点发力,有效整合人才资源。以创新为驱动,以机制为保障,盘活优势资源,并最终重新构筑符合高职院校与区域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共享新格局。

在区域高层次人才共享中,涉及到人才的共聘、共管、共培、共评等多个环节,各环节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互为依托。而其中高层次人才的共培,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共享关系建立后的成长与发展,是实现有效共享的重要依托。

无论是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还是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都对加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与培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下,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断进行深化改革,众多高职院校也秉承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转型与发展思维,加速推进专兼职结合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区校协同、产教融合,合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发展。

高职院校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应当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实践竞赛辅导、创新创业指导等方面起到引领性作用。这就需要人才既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又掌握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能够立足于服务“产教融合”,把握行业发展动态趋势,科学架构教学环节,形成理论与实践无缝切换的教学闭环。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数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背景与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素养,在教学实践方面无法很好地把自身的知识、技能向学生传授。与此同时,行业企业大都期望来自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能在技术服务、企业内部教育培训、产品研发与推广等方面产生直观的效益,但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并不具备产业基础与工业基础,[2]因此,这些高层次人才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有的甚至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与行业技术迭代更新速度脱节,无法达到行业企业对人才效用的预期。

因此,区校协同推进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共同培养,对有效共享的实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更好地挖掘人才潜力,促进高层次人才在已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3]还能带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对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提升也能起到标杆性作用。

三、区校协同,建立“多元一体化”的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共培机制

良好的机制是系统运行的基础与保障,特别对于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共培而言,因为涉及到众多参与主体,其运行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建立“多元一体化”的高层次人才共培机制来规范与约束各主体,使他们对各种变化做出自适性反应,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一)强化政府宣传引导机制与服务保障机制

地方政府应当发挥好宣传引导与服务保障的公共职能,为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共培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有利环境。

一要营造凸显区域经济产业文化特色的开放共享氛围,构建与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相协调的高层次人才共培共育理念与区域协同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对高职教育的正面宣传,改变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陈旧偏见,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引导行业企业建立长远发展目光,使其明白,参与共培不仅能为企业带来符合自身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智库,还能够借此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与高职院校建立更深厚的伙伴关系,助力自身更好地培养和获得技能型人力资源。

二要明确“党管人才”的责任主体,强化“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角色,[4]适当进行政策倾斜,在高职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加大经费支持。同时,通过量化指标考核等硬性规定以及税收优惠、奖励表彰等柔性激励,引导行业企业、本科院校、科研院所等参与到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共培中去。

三要从政府层面完善服务机制与协同推进机制。首先要为人才双向流通绿色通道的畅通无阻建立制度化的保障,加强组织领导,为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共培建立权责分明的指导性方针。发挥过程化监督职能,协调相关部门在人才共培中提供经费、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从政府层面构建高层次人才共培服务平台,协调相关单位举办适合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各类培训活动,组织开展相关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培,奖赛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多方协同,建立完善细化的人才共培机制

区域内政、校、行、企要共同探索建立集战略性、计划性、选择性、系统性、持续性于一身的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共培细化机制。机制的建立要从区域发展大局出发,结合各高职院校战略发展需求,兼顾共培参与单位的实际利益,制定多阶段的人才培训计划。以制度形式对协同培养合同的签订提出明确要求,并就共同培养方面的师资建设、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评价等建立具体的规范要求与细则。

1.以机制建设助力共培师资队伍的实力提升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本科院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共享单位可借助各自人才优势与教育资源优势,共同组建区域高层次人才培训中心与培训师资团队。基于地方政府引导,针对高层次人才特点,协商构建培训师资互助合作机制,将高职院校、本科院校资深教师深厚的理论知识,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强大的研究能力,行业企业技能精英丰富的实践经验相互融合,形成更强大、更具综合性的培训师资力量。另外,由于接受培训的高层次人才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因此在培训教师团队的选拔、建设中还应当重视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此外,还应就培训师资团队的聘任、监督、考核建立细化的机制,以更好地保障共培师资团队的稳定性与规范性,更有效地激发团队的创造性与协作性。

2.以机制建设规范培训对象的按需分型选择

培训对象的选择既要考虑全面性也要考虑特殊性,注重整体与个体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分型培养。虽然培训对象都属于高层次人才,但由于年龄、经验、资历、专长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人才共培中不能“一刀切”,培养计划要因人而异、因需而培。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以优化岗前培训机制为例,对于刚刚从事高职教育的兼职高层次人才,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与学校特色,强化职前培训,不能因为其年龄、身份、地位、头衔等因素,而忽略或不好意思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指导。当然,对于在高职教育方面有经验的兼职高层次人才,则可以根据人才实际、学科背景、岗位需求等,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岗前培训,以及接受何种类别的培训。同理,对于进入企业参与人才共享的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也应结合实际,接受企业的岗前培训,使之能更好更快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服务、管理工作,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将在企业的所学所思所悟更好地运用到来日的高职教育与科研实践中去。[5]

3.以机制建设优化培训内容的分类衔接与动态更新

高职院校要与共培单位协同开发分类衔接的培训内容。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前、中、后阶段的不同需求,遵循梯度性原则,构建含金量高、针对性强、层次分明的培训内容体系。[6]如对于从事一线教学的行业企业兼职高层次人才,应当在职前对其着重加强高职教学基础理论与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使其对职教理念、教学规律、教学手段等有一定的认识与掌握。在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共用的中期阶段,则可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以构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推动知识、素养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为辅助。在人才共培进入尾声阶段,培训内容则可根据前期培训效果进行查漏补缺,并给予个性化的后期指导,以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同时,还要注意结合不同来源、不同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实际情况,在理论与实践培养的配比中找到平衡点,使培训效能与人才提升达到最大的契合。

此外,培训内容的选择还应注重吻合度,要深度结合区域内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紧密联系高职教育类型特色与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与时俱进,努力使培训内容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同频共振、与行业产业进步创新并驾齐驱,将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行业前沿知识技能融入培训内容,促进高层次人才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

4.以机制建设推动培训方式的多位协同与灵活创新

以多位一体、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升高层次人才共培效果,加速推进人才对新岗位的适应性。

首先,应建立双向培训交流常态化运行机制。共培双方优势互补,学校抓住自身在理论资源、课程开发、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优势,行业企业抓住自身在技术设备、实训操作场地、市场反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科研院所则可抓住自身在科学研究、实验室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各自优势培训课程与培训项目。另外,还可根据需要,协同聘请资深的专家教授开展讲座、座谈会、专题培训等。同时,合作双方还可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分享会等,互通有无,集思广益,互进互促。

其次,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化手段,将科技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共培相结合。在政府支持引导下,共同加强高层次人才线上学习培训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为纽带,为高层次人才的共培共育以及互动交流,带来丰富海量的资源,提供空间与时间上的便捷。

最后,借助科技孵化器、产业园、工业园、创新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以产学研全方位合作项目为载体,建设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项目式共培机制与全流程协同机制。使高职院校教学、研究理念与行业企业管理、运营经验相衔接,使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攻坚克难,进行技术研发、课题研究,获得更多机会参与各类交互应用实践项目,以这种渗透式的培养,助力他们突破职业瓶颈,开发自身潜力。

5.以机制建设保障共培评价的有效实施

建立基于过程性的培训评价机制对于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来说,既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激励。

首先,评价主体的选择应当由政府、高职院校、共培合作单位、高层次人才等多方参与共同组成,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或让高职学生、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此基础上,评价主体应对照培训目标计划与培训制度方案,对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观察与测评。评价可以针对共培师资团队的组建效果,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选择的适宜度,高层次人才培训后的考核情况等多个方面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性评价中还应综合考虑共培各方资源整合能力、共培投入与产出效益比等因素。总之,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循科学性、量化性、适度性原则,并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来反映最实际的共培效果。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调整与改进,因此建立动态化的反馈机制与调整机制,是评价机制的必要延续。将过程化的人才共培评价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参与培训的高层次人才个人以及共培单位。对于好的经验也可借助反馈机制加以推广,对于不足之处给出改进建议,使各方都能根据要求与变化,对自身不足进行反思与整改,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进行高效更新与调整。

四、结语

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力不仅是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区域蓬勃发展的强大支撑。因此,基于“区校协同”,不断完善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共培机制,以优势叠加的育才土壤促进高层次人才创新领航能力的加倍释放,必能为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为区域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协同创新增值赋能。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院校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