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爱爱,朱士凤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以及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就业环境和学业竞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凸显。高校承担着育人育才的任务,既要培养学生掌握进入社会所学的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支持成立大学生心理社团,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朋辈心理互助可以有效的发挥学生群体的主动性,助人者和求助者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都得到成长[1]。
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在国内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等效果,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得到认可,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间,学生基础、师资力量等差异大,朋辈心理互助开展的情况也参差不齐。尤其在工科类院校,要搭建一支素质合格的朋辈心理互助队伍,需综合考虑学生学科基础、学习特点、参与动机以及学生数量。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建设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标准和方案,本文以天津工业大学朋辈心理互助联盟为例,介绍组建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经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为弥补学生对专业心理咨询的需求,提出了朋辈心理咨询(peer psychologogical counseling),既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2]。朋辈之间在年龄、生活背景,价值观方面相似,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出发,相互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稳定的关系。因为提供帮助者并非专业心理工作者,所以称之为“准心理咨询”。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普遍性与全员性、义务性与相互性、实效性与准专业性[3]。
20世纪70年代,我国港台地区学校率先引入朋辈心理咨询的范式,20世纪90年代初,樊富珉教授将“朋辈心理咨询”这一概念引入我国,朋辈力量有效的缓解了咨询师不足的情况。2004年,天津大学首次提出了心理委员这一具有我国高校本土特色的朋辈角色[4]。经过3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证研究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促进作用,尤其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改善作用尤为显著,在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5],缓解社交焦虑、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方面也有显著作用[6]。
peer counseling最初翻译为“朋辈心理咨询”,后来又有学者翻译为“朋辈心理辅导”“朋辈心理互助”,朋辈心理辅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特征:“同龄参与”“自助助人”“心理支持”“半专业培训”[7]。
朋辈队伍到底如何界定,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朋辈队伍的模式还在探索中,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志愿者”模式,“工作室”模式,学生社团模式。因为“朋辈心理辅导”容易和“朋辈辅导”混淆,造成“随时随地谁都可以开展心理互助”的观念,这样的观念会导致不重视朋辈力量,常见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空有朋辈队伍,但实际上有名无实,以班干部兼任心理互助人员,缺乏必要的选拔和培训过程,没有能力开展心理互助工作;第二种队伍太大组织松散,所有的心理委员、班委、学生辅导员等都包含在内,但队伍太大导致管理低效。这两种情况归根结底都是缺少对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顶层设计。
队伍结构不稳定,就会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研究显示大学生对朋辈心理辅导的意愿较强,但是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知晓度较低,对朋辈心理辅导的内容也比较模糊,不合格的朋辈心理辅导甚至会损害心理辅导的形象。心理委员是朋辈互助队伍中的典型代表,但心理委员胜任力是否满足学生预期,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心理委员胜任力包括组织能力、自我认知、工作动机、团队合作、性格特质、工作态度、专业知识7个维度,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委员认为在专业知识维度的储备不足最明显[8]。心理委员属于班委成员,受过一系列的选拔和培训,尚且觉得自己的助人能力不足,角色认同感不强,整体队伍成员,助人能力更需提高。
朋辈心理互助这一概念外延宽泛,形式多样且没有明确的边界。朋辈心理互助是依赖学生的力量去影响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这样的工作是渗透在日程学习生活中的,容易导致“什么也没做”的感觉,工作边界模糊又会导致认同感缺乏。工科院校内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学生没有心理学基础,朋辈心理互助意识弱。从学生层面看,对于什么是朋辈心理互助、为何要参与朋辈心理互助团体,作为朋辈心理互助团体成员该如何开展工作,这些问题都是模糊的;而学校层面,对于朋辈成员对选拔标准、奖惩机制、培训模式都不清晰[9]。
朋辈力量能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朋辈互助队伍是学生团体,在有心理学相关专业的院校,学生有组织朋辈互助团体的迫切意愿,但是在工科类院校朋辈互助力量容易被忽视。朋辈互助队伍必须有牵头组织者,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朋辈心理互助联盟容易与心理健康协会成员重叠,因此在校心理健康协会下设立二级朋辈部门,依赖校心理协会,对朋辈互助联盟进行选拔、评价、培训、监督是比较合适的。
助人工作既需要学生本身具有乐于助人的素质,又需要基本的心理专业知识,在组建队伍时,一方面想要扩大队伍、加入的学生越多越好,因为学生越多影响力也越大,但同时要考虑对队伍的管理效果,因为学校的培训师资、时间、经费都是有限的,需要对队伍有明确的顶层设计,考虑清楚人员规模、人员结构、人员能力。朋辈心理互助发挥作用的方式多样,要求的能力也不一样,打造一支梯形队伍,既能满足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需要,又能满足开展专业性强的活动都需要,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和职责,避免“无事可做”“任务太重”“能力不足”等情况出现,让朋辈群体能够在队伍中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如何建立一支梯形队伍呢?
以“心护员”为基础扩大朋辈联盟的规模。“心护员”是宿舍内心理健康的宣传者与关注者,每个宿舍一名。新生入学后,会收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印发的心理健康相关的小册子,在该册子内对“心护员”做一定介绍,让同学们对“心护员”有一定的了解,担任“心护员”的同时,也就加入了校朋辈心理互助联盟,每一位“心护员”都在相应辅导员处登记,便于之后的管理。
以“心理委员”为主体发挥榜样作用。心理委员作为班委成员之一,每个班级有男生、女生两名,心理委员的定位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心理委员这一概念2004年才提出,而且在初高中阶段,班级里一般不设心理委员岗位,因此,相对于其他班委岗位,心理委员的概念比较新鲜,同学的了解不多。为了避免“盲目竞选”“无人竞选”的情况出现,在竞选前期,先做好宣讲,以班级为单位或以学院为单位开展,宣讲的同时也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宣讲者由上一届心理委员担任,既保证内容贴近学生又锻炼了心理委员的能力。宣讲过后选拔有助人素质的学生加入。在选拔时要关注到学生的助人素质,同时要关注到学生的加入动机,笔者在本校朋辈队伍中连续做过三年调研,结果显示,想成为心理委员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是: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想帮助身边的人,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在纳新后,对每一位同学至少有一次入选谈话,了解加入动机,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资源。
以“心理教练员”为核心开展朋辈活动。在连续担任两年心理委员的成员中,选拔心理教练员,选拔标准包括:过往工作表现,心理素质,综合学习成绩以及个人意愿。心理教练员是朋辈队伍的核心,主要职责包括两方面:管理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组织成员开展心理辅导、宣传互动。心理教练员需要具备比较强的组织能力,由心理中心老师直接指导培养,因此心理教练员的规模不宜太大,综合以往经验,一位指导教师培养的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效果比较好。
朋辈心理互助发源于朋辈心理咨询,容易将工作形式局限在“一对一的咨询”形式中,但是在工科院校,对于没有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一些培训就开始接待“咨询”并没有优势,相反学生开展咨询,更需要专业的督导,导致工作量成倍增加。因此在工科院校,朋辈心理互助的形式可以跳出“一对一的咨询”这样的模式。重点放在宣传、连接师生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数量多、渗透面广的优势。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心护员培训。心护员的数量大,培训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比如“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平台”“雨课堂”“学堂在线”等平台,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课程。网络培训的弊端是学生可能会为了培训而刷时间,因此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需要结合小组学习共同开展,由大二的心理委员作为组长,带领大一的心护员进行学习,以此保证培训效果。
借助体验活动提升心理委员助人能力。心理委员对心理健康资源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有宣传力。比如心理委员至少要自己对心理中心、心理咨询有了解,才能更好地向同学们普及。心理委员需要体验过基本的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一万名学生心理委员有上百名,集中到心理中心体验也不现实,可以让大三的教练员带组大一的心理委员,开展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的体验活动。
巧用小组练习方式锻炼教练员的素质。教练员接受中心老师的指导,首先教练员需要掌握“准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一届教练员为一个小组,由中心老师带领定期开展组会,学习个体咨询以及团体辅导的内容。方式多样,如观摩咨询视频,小组之间两两结伴练习等,在练习中领悟助人工作要点,提升助人素质。不论是参与团体还是带领团体,都是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方式[10]。
朋辈心理互助工作需在专业人士的督导下进行。明确的工作职责是非常必要的,工作职责明确了,胜任力也就清晰了,胜任力清晰了培训更加有针对性,学生自然有了学习动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教师需根据朋辈队伍的能力,“定制”工作内容,而不是依靠学生自己开发助人途径,那样势必会成为一盘散沙。
在心里中心值班,承担接听电话、安排咨询、接待来访等工作。在这些细碎的工作中,成员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来访者的需求,心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体会。
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心理学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可以与授课教师对接,让朋辈队伍的学生当助教,帮授课教师组织活动、管理课堂、准备课程资料等,在做助教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心理学知识。
中心老师经常会带一些团体辅导,可以在团体辅导中做助手,在帮助老师带领团体的过程中,体验、观摩、学习,之后在自己的班级或宿舍开展“准团体辅导”活动,促进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
工科院校学生平时学习的内容和心理学关系比较小,可以鼓励朋辈互助队伍中的学生开展一些研究。一种是鼓励开展科研研究,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接触到一些社科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另一种是鼓励开展“准研究”,鼓励学生们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件,比如“社交恐惧症”“拖延症”等,结合心理学知识,输出科普类型的内容,包括公众号文章、小视频等。
搭建梯形朋辈心理互助队伍,以老生带新生打造自我培训体系,既锻炼了学生,又服务了学生,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