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2-03-17 02:40闫莹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心理

闫莹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一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高校的必修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与素质,也直观解决了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其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普适性,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认知和行为适应等因素,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此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阶段,也需要巧妙融入课程思政,积极展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此发挥出该课程的育人育心作用,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辟出全新的道路。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 交际和沟通时的问题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自小就接受着来自家庭的宠爱,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追求自我的思想观念,让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够理解他人,也缺乏一定的换位思考意识、合作意识[1]。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比较封闭,由于自身缺乏自信,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和他人交流互动,逐步隔断和其他同学的来往。此外,大学生和社会的交流不是很充分,在心理上也没有全然成熟,不仅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很高,同时思想意识也十分单纯。上述情况,也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阶段,缺乏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应变能力,难以面对各种挫折与失败,这是极其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

(二) 社会因素导致的就业压力

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也使得就业市场变得复杂多变,高校毕业生后续的就业问题变得严峻。因为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猛增且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均衡,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另外,大学生除了要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学习其他技能储备自我,加之此时社会和家庭的高度期望,这也让大学生在心理上倍感压力,无法精准定位自我发展目标,过于急于求成,最终在就业问题上生成了摒弃理想、缺乏斗志、趋于功利化的不健康心理[2]。

三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作用

心理教育健康课程属于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目的为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优质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以及心理调适能力快速发展,防止各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把大学生全面发展当作主要目标,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家国情怀、个人品质,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存在耦合性、互通性,应积极完成课程思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以此推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达成协同育人教育目标,将课程思政的价值呈现。具体而言,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作用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因素,会通过课程的工具性、知识性,帮助大学生认知自我,使他们主动调试心理健康、社会人际关系,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最终达成情感、知识、行为的统一[3]。例如,课程思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会帮助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教给新生与人交往的方法,使其正确完成人际关系的处理,拥有良好的消费观、价值观。

其次,在教育目标上来看,课程思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致,都会把立德树人作为主要任务,突出内外兼修,在强调着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也会积极开展人格修养教育,逐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大学生良言善行的形成,均需要把心理健康当作基准,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也让多种思想、多种矛盾生出,这也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遭受了一定的挑战,抑郁症、焦虑症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对此,应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利用各种教育活动的实施,帮助大学生良言善行,形成较好的思想和心理,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4]。

此外,从教学过程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处于相互渗透的局面,在教育阶段会从多个角度渗透思政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会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也会达到流畅、自然的教育效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大学生在教师良好的教育当中表达自我,将自身困惑勇敢说出来,从而一同解决现存的心理问题,更好的培育学生多方面能力,助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 始终坚守大思政观念

课程思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属于协同教育的一种,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不单单是教育内容的整合,同时也需要达成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融合。对此,高校教师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和优势,做到取长补短、查漏补缺,为协同教育目标的实施清扫障碍。对于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而言,我国众多高校已经积累了许多的教育经验,在课程设置上也趋于成熟,不仅汲取了较多的成功经验,同时也不断拓宽了教育教学思维。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高校由于在以往的课程中尚未设置系统性的教育框架,所以要在实际课程教育中,汲取西方的心理咨询教育经验,并综合考虑我国国情,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世界当中正确发展思想、人格。此外,大思政观念在课程教育中的渗透,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主要思想,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校园生活,并对即将进入到社会生活拥有一定的适应能力[5]。

(二) 课程内容的改革与优化

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在教学目标上应突出思想价值观,运用文化价值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让其感知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对此,在课程内容上,教师需全面挖掘、整合思政教育元素,如历史资料、时代思想、家国情怀、职业特色、精神传承、文化风速等等,尤其是历史文化传承、新闻时事政治等内容的渗透,以此更好的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上,教师也要全面渗透正能量的教育内容,寻找到课程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以此促进大学生主动认知自我,完成自我的精准定位,让其远离不良思想的影响,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例如,课程融合阶段,在讲解学业管理、学业动机、时间管理等方面知识时,教师可巧妙挖掘一些文化故事和历史人物,尤其是当今社会上行业模范人物或者是优秀校友,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强烈、正确的学业动机,让其珍惜当下美好的校园生活,更好的管理自我时间,把学习奋斗融入到自我思想中[6]。再如,在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和网络信息心理素质专题教育时,可带领学生主动思考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虚无主义思潮根源,让大学生主动加入到校园生活中,并积极参与到丰富的社团活动中,解决学生现存的生活依赖问题。最后,在具体的课程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案例讲解、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使其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快乐度过校园时光。

(三) 构建全面覆盖的监测辅导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融入,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着手,构建出一个科学、全面的监测辅导体系,在学校的层面上完成课程协同的统一发展,以此构建出一个长效的发展模式,防止断点式教育的发生。高校可利用活动推广、教学推广、宣传推广等手段,把监测辅导体系覆盖于整个校园当中,加强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度[7]。首先,教学推广,学校可邀请或者是聘请知名的心理专家,定期或不定期的到校园中讲解知识。与此同时,还可设置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等公开课,让各种丰富的心理课程、思政课程贯穿到学生的在校生涯中。其次,活动推广,学校可通过各种节日展开宣传教育,利用心理健康相关文章征集、知识竞赛活动的实施,提升宣传的有效性。此外,宣传推广,可利用广播、网络、报刊等途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达成教育内容的全员覆盖,让其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常态教育,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落实更为迅速,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解决。

(四) 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会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关注着课程中学生们的高效互动。对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可利用体验式教学法、CABD 教学模式展开教育,实现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全面融入。另外,教师可综合学情和教材内容,大量设置问题情境,也可采用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手段,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之中,完成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辨。最后,教师可利用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活动,对学生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展开分析,从多个角度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具体表现和干预方法,从而呈现出课程育人的实效性,把育德、育心巧妙整合到一起。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分类教学的实施,把大学生适应性心理问题和发展性心理问题合理划分。对于认知心理问题而言,其一般具有较强的历史与文化心理、经济社会心理、政治心理等[8]。面对此种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可完成思政理论的渗透,积极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持有健康的心态接受教育。对于心理行问题,教师可利用信息的植入、理论批判、认知调试等手段,积极展开育人活动,以此增强教育效果,实现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正向引领,让素质教育、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均衡发展、相辅相成。

(五)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全新的教育背景下,“三全育人”被提出,这也要求高校教育工作的实施,应做到育人多环节、多领域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将,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不仅要重视起理论知识教育,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处理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解决。对此,师资队伍要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首先,高校要打造出专业的课程团队,邀请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专职师资、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学校思想政治教师,一同参与到思政融创团队当中,成为课程的主要依托,达成多学科的巧妙融合及互动,完成课程思政建设途径的讨论。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的思政课程建设,也要积极关怀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不能够只将关注点停留在理论思辨和内部教学当中,而是要把理论和思辨融合到一起,将现实的社会问题引出,延伸至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今后就业当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绪、心理和职业规划指引。例如,当今社会,职业发展和职业竞争成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把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革新调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思政知识。最后,此种教育背景下,高校还会积极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观实践基地,让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担任思政兼职教师,通过生活实例、行业事件的讲解,健全完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这也让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更具实效性,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9]。

五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背景下应重视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和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另外,高校课程思政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也需要积极展开多方合作,全面体现出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在不断的实践之中优化调整,以此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效率的提高,让立德树人教育大目标得以实现,使大学生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更为积极、更为主动的为社会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也让他们在今后就业中提高竞争力,为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思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心理感受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