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3-17 03:31李艳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院校旅游职业

李艳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一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特点

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我国出台《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要加快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职业本科教育的设立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突破,这意味着构建了中等职业专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大学的完整体系。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学历高层次,与普通本科一样都属于我国本科教育层次。与普通本科教育侧重于学科、理论知识的培养方向不同,职业本科强调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职业大学生毕业时不仅仅获得本科学历证书,专业学位证书还将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等级证书[1]。

二 旅游专业发展新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要,对服务内容要求越来越精细,旅游行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 康养旅游

康养旅游,又称为医疗健康旅游,是将医疗、康复、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方式。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旅游细分市场,针对妇孕婴幼群体,提供如包含产前检测、产后恢复、胎儿早教等在内的康养旅游产品;针对青少年群体,提供包含康复物理治疗、康复心理治疗、健身赛事等在内的康养旅游产品。针对中老年群体,提供包含医疗旅游、慢病管理、健康检测等服务在内的康养旅游产品。从妇幼、青少年、中老年三个年龄段,结合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划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健康养护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康养旅游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年,康养旅游的市场将快速增长,增长率达到20%。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在1000亿元左右。康养旅游作为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新型复合型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二) 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学校或者第三方旅游服务机构,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方式,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体验式旅行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放眼世界,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还有利于培育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激发学生创新潜力。研学旅行是新时代旅游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产物,迎合了很多精英家庭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具有极强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三) 养生旅游

养生旅游侧重于中老年人群,将养生文化、养生产业和生态旅游融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主要通过温泉、瑜伽、中医药康养等多种形式,把中老年人的健康、养生、旅游相结合,达到调节心态、修身养性的目的。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亿多老龄人口,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老龄人对于“健康、长寿、愉快”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养生旅游市场前景广大,该行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会[2]。

三 问题分析

与旅游行业高速发展形成对比的是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方式略显滞后,主要体现在大学教程建设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学习氛围不浓厚等。

(一) 大学教程建设落后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成为庞大的系统,但是大学教程存在很多问题。

1.教材内容较肤浅。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其教材编写要么是相近学科教材的移植,比如《旅游营销学》内容多来自于《营销学》《旅游会计学》内容多来自于《会计学》;要么是关联学科的拼凑,比如《景区管理学》《酒店管理学》,内容多按照一个“管理”模板编写,由《管理学》《市场营销》《经济学》《财务管理》,再加一点专业知识组成,涉及到真正交叉学科的内容往往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教材内容庞杂而分散,学习起来只能浮于表面,不能探究其核心要旨。

2.研究对象不聚焦。目前旅游学依旧缺乏一个严格的研究范式,仅仅基于肤浅认识进行知识整理,其直接后果就是《旅游学》这一旅游管理核心课程,由于缺乏足够独立的学科概念、充分完善的系统理论、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只能形成一个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各门学科简单拼凑的“大杂烩”,其专著或者教材常常以“概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学习时有一种“什么都学,但是什么都不会用”的感觉[3]。

3.理论学习对实践指导性较差。很多学生毕业后,发现学校学习的内容跟旅游行业运作情况完全不一样。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正在使用的教程体系、教育内容、培养模式普遍与旅游行业现实的经营管理方式相互脱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教材的编写、评审、选用没有由院校、企业、社会组成专门的教材评审机构把关,另一方面大学课堂主要以“灌输式”为主,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经验的前提下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是“两张皮”,学生感觉理论学习除了应付考试,并无实际意义,严重影响到学生课堂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二) 师资力量不足

1.教师结构不合理。职业本科院校教师人数不足,师生比严重超标,有些地方院校甚至达到1∶71.3,一个教师要教授71.3个学生,精力明显不够。另外,在年龄结构方面,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的比例失衡,年龄梯队不合理。

2.高层次人才不足。以2019年70所湖南高等职业院校师资调查情况为例,专职教师总数是201433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只占32%,拥有博士学位的只占1%。高层次人才的稀缺与打造人才高地,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职业本科院校多以民办为主,但民办高校工资待遇有限,法律法规对民办教师的保障不足,社会对民办教师存在“认知偏差”,这些都成为职业本科院校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现实原因。

3.“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很多职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是从高校应届生中招聘而来,有些从未有过旅游管理,甚至旅游行业的实际工作经历。这些老师的特点是理论水平有余,而实战不足。另外,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由于缺乏专业教育学的训练,存在“肚子有货,倒不出来”的现实问题,甚至有的普通话不标准,吐词不清,更谈不上运用教学技巧,导致课堂效果差,学生反映不好。

(三) 学习主动性不够

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堂上发愣、呼呼大睡、偷偷玩手机的随处可见。学习氛围不够浓厚,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大学专业知识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方式存在问题。院校缺乏鼓励学生学习的配套机制,教师没有充分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期待和企业要求的高技能和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4]。

四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

结合旅游行业发展新趋势,针对上述问题,从产教融合、校企互认、订单式培养三个方面提出校企合作新模式。

(一) 产教融合

1.实现按需订课。职业本科教材的选用不能院校行政部门单独说了算,而是要成立由骨干教师、院校行政部门、企业专家等组成的教材编写(评审)机构,该机构一方面要对当下旅游行业发展、旅游经济运行、旅游公司运营等内容非常了解;另一方面要懂得学院的教育思路,结合上述两点综合编写或选用教材,避免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保持教学内容的及时性、有效性、指导性。此外,院校要按照企业需求确定专业设置,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主修教材等,实现按需定制课程。

2.推行按需实训。校外实训不是简单将学生安排到用人单位,输出“廉价劳动力”,而是根据学生专业定位,在规范的实习场地,针对实训项目,对操作仪器、操作流程、操作技巧等进行实际使用,并与校内课程无缝对接。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符合实训条件的旅游电子商务工作室的机会,完成旅游线路设计软件、绘图软件、视频制作软件等工具的学习与使用,从而基本达到能够独立设计旅游产品的实训目标,提升专业技能[5]。

3.推动按需就业。院校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完成按需订课、按需实训的基础上,将通过校内理论考试和校外实训考核的优秀学生推荐到对口企业就业,完成人才输入。并且和企业方一道,院校对学生职业发展生涯进行规划,还对学生在企业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将调查结果更新到新一届人才培养的方案中去,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①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职业本科院校要招才引智,打造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高地。要对拥有博士、正高职称的人才拿出具有竞争力薪酬和配套机制吸引就业。另外,要建立职业发展常态机制,打破天花板,作为学科带头人推动产教融合。②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推荐优秀专职教师到企业岗位,深度参与旅游项目运营,同时丰富教师自身旅游管理与运营的项目经验;一方面是聘请企业中的“技术能手”到学校来开设讲堂,传经送宝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6]。

(二) 校企互认

做好学分认证,实现校企互认。一方面是要做好书证衔接,将课堂讲授教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内容相互比照,相互应证,做好书证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另一方面要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学分银行”,学生的校外实习、企业实训都算学分。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完成一门功课,就可以将学分存入“银行”,累计完成对于的学分,即可获得对应学历。实施弹性学制,实现学分相互转换,让知识的获取不仅仅从课堂来,还从企业实践而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推动学校走向市场,将各类教育有效衔接。

(三) 订单式培养

1.完善教育方法。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培养专业技能。学校根据专业特点,联系旅游管理项目专业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参与旅游项目实习,在实习中体验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反过来结合项目经验,丰富自身的理论认知。

2.鼓励技能研习。学校要切实推行1+X证书制度,设立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为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供服务,为以后考取导游证、旅行社经理资格证、旅游酒店管理师等若干职业技能证书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学校要鼓励学生考证,对于参加培训及报考的费用,证书考取后要予以报销,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上要给予奖励。鼓励技能研习就是让学生学起来,忙起来。

3.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在旅游管理行业的实际工作中,比如旅游营销、景区向导、旅游产品策划等都是需要与人进行沟通、协调、交流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旅游管理技能,还应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院校要开设商务礼仪、人际沟通等课程,培育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五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

(一) 校企联合招生

要想保障学校和企业双方之间的利益不造成损害,院校要与企业双方之间达成合作意向联合进行招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自己的双重身份,还可以提高校企双方管理过程中的质量。为了让学生更快、很好的发展,要采用分类化的方式进行教育。首先,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实际的技能比赛,使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的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建立合作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和学习,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其中,还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招工的问题[2]。

(二) 促进产教有机融合,实现双证融合

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才匮乏的局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企业要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目前的问题进行解决。因此,需要高职院校要尽最大可能地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用人需求,不断培养出企业可以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岗位的实际情况对学徒进行实际的培训和指导。就根据目前形式来看,在职业教育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上,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是非常重要的两种证明,是企业关注的两种证明,职业资格证书表示学生可以从事该岗位的工种,符合该岗位的实际需求;学历证书表示学生的学历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提升,而且其相关知识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生具有两种身份,校企双方一定要加强重视双证的融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资格标准的方式进行合理化的融化,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此来不断凸显高职教育的专业性,从而提高学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三) 双导师教学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双导师教学;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基础就是校内教师的理论教学与校外企业专业导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从教学开展的层面进行分析,学校和企业需要根据教学的基础内容和目标科学、合理化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要对理论性的教育和实践性的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化的安排,以此来保障教学理论的重要性高于实践,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实践情况,使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合理地应用在其中,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猜你喜欢
院校旅游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旅游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