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刘建忠,张寅宝
(郑州大学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将知识和人力资本纳入经济体系,提出了“内心增长”理论,其中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粗放经济增长转向集约经济增长的关键。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校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双一流”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国家科技创新、保障国家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并成为当今世界教育业发展的总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是把“十四五”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开启新征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了不同类型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
教育理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理念、人才理念和创新理念等多方面,涉及到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者。传统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是行政管理部门设置大学生教育目标,用学分制的方式管控大学生行为,以修满学分获得毕业证书的方式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形成了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传统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不同反应。从在校大学生心理的角度分析,只要完成学校规定学分课程,就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形成了以“知识本位”的学习模式。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以学生学分制为导向,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工作即可,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1]。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在常规人才培养模式下,完成相应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需求旺盛的时代,高校院校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基本上能够满足时代需求,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规模的扩张,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加,社会各行业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创新型人才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但是,“双一流”院校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挑战,相关的创新管理措施不能顺利实施,导致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流于表面,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另外,由于创新人才培养属于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队伍的方方面面,新、旧教育理念矛盾交织,导致了高校并没有真正将创新人才培养放到核心地位,高校人才创新培养改革的速度比较慢,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没有调动起来,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引导功能并没有体现出来。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管理者、施教者和受教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同围绕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方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活动。有效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与人之间协作关系,释放主体行为。但是,在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呈现出人才培养制度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度差的状态。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陈旧观念的支配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比较落后,不自主地以服从权威为目的,不敢挑战老师、挑战权威,学生养成了机械重复他人工作,墨守成规的学习习惯[2]。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释放全社会的个体创新性,将知识转换为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在国家创新驱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高等院校管理者应该从政策高度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规章制度以及课程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在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过程中,大学学术制度建设和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建设是重要的制度[3-4],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师教学积极性。探讨科学知识是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学术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探索精神,但是,目前的学术制度建设行政化趋势愈演愈烈,人情关系泛滥,学术不端行为频发[5-6],成为学术制度建设的顽疾,不利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等院校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角色,教师积极性是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与科研实力的保障,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高校职称评价制度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肯定,可以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但是,在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价过程中,以教学型、教学科研型以及科研型三类对高校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学校到学院行政权力向职称评价领域倾斜。在职称评价中为了个人利益,滥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以投票的方式暗箱操作,促使教师到处搞人际关系,以提高投票数,获得教师职称的升迁机会[7]。另外,教师在职称评价中,过度关注科研成果和横向科研课题经费量、以及发表高等院校自定SCI目录的论文进行评价。但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对于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师德师风等无法具体量化的指标并不关注,这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差距比较大。
“双一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配套措施涉及高等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创新人才培养配套措施包括领导评价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这些配套措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创新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校领导是创新人才培养、统筹学校发展的主要负责人,必须精通教育发展规律、大学管理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8]。高校领导在治理学校、学生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师生管理政策僵化,要求教师和学生以短平快的方式发表学术论文,并制定较高的评价标准,为了促进优势学科的发展,很少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差别。这种状况导致教师和学生采取不当的手段按期完成规定任务,同时,一些长期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教师被边缘化。另外,学生和老师并不了解学校管理者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贡献。
高等院校之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互联网背景下,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是开阔学生国际视野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师展示教学与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交流拓宽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建立了高校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尽管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留学基金,支持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只是杯水车薪,在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外学术交流深度不够、合作交流的领域比较有限。比如,国内科研实力、国内外合作培养方案、培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力量以及“互联网+教学”等存在比较大的缺陷,这不利于学生走出国门,也不利于吸引国外留学生走进来,促进国际间学生合作交流。
针对“双一流”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等院校领导阶层、教师和学生群体,从各自的角色出发,转变陈旧的人才培养理念,从“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树立先进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首先,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成立高等院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小组,建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创新能力构成的培养计划,深度挖掘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创新方法在培养方案中的实施,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具体专业和课程,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在素质教育环节和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创新教育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去掉学校管理者的过渡行政干预,授课教师根据专业和课程需要,借鉴国内外经典教材,围绕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问题,讲授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建立研究型的学习方法。同时,以授课过程中的某个科学问题,设置相关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立足国际学术界的前沿,运行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分析国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该过程中,培养学生文献阅读与数据分析能力;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体系。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强调加快培养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的重要推进器,是高等院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进程的快慢和人才质量的高低。职称评审制度建设是提高一线教师团队的教学积极性、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针对高等院校职称评审中存在的弊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制度,自由申报,减少职称评审过程的腐败现象,积极创新职称评审制度。
学术交流平台是师生交流学术思想,鼓励创新,提高师生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学术会议缺乏前沿性、学术水平低的状态,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建立高标准的学术交流制度,提供学术创新水平,净化学术交流氛围、促进学术交流话语平等权,改进目前学术交流制度的弊端,避免学术交流沦为个人表演秀、搞学术权威的沃土。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互联网+学术交流”平台成为组织学术交流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立学术博客、微信学术交流圈、腾讯会议或者网络微型交流圈,免费参会,资源共享,突破面对面的时空限制,提升每个参会者的参会体验。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完善“双一流”高等院校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管理层、教学和学生的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从高等院校管理层的角度来看,评价指标涵盖教育发展规律认知、学生成长认知、大学管理水平和学术贡献率,评价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的管理人员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贡献率。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创新性、教学效果和学术能力的角度,评价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成绩、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的学术交流等。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评价体系调查,获取相关资料,为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提供数据基础。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等院校应该重视互联网技术在“双一流”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中的价值和促进作用。在“互联网+教学”平台上,建立自己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购买国外先进的课程和教学视频,或者中外教师联合教学,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与国外师生的交流,培养创新人才的国际视野。同时,“互联网+教学”平台能够促使教师与国外教学和科学研究人员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建设进程,打造“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等院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现代创新人才理论和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成绩、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术交流能力,构建人才培养制度,培养自我学习意识,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动力。以教师为中心,改变目前职称评审制度和教学管理中的不足,保障教师利益,赋予老师更多的自主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配套制度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