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悦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引,基于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的时候,要遵循健康为主的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运动意识,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别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学生原本学习压力就很大,如果缺少体育锻炼的调节,会造成身体素质下降,严重时还会因锻炼不足导致无法完成学业或对完成学业产生障碍。因此,围绕学生的体能训练问题,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对体育教学进行革新,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确保学生全面与健康发展。
体能是运动员在运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运动能力,通常是指在比赛或者训练时,顺利完成相关技术动作的基础性身体素质要求,因此运动员要在比赛或者训练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提高自身体能。体能训练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利用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变自身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机能。通常情况下,体能的教学和训练包含诸如速度、力量、灵敏性等多方面的内容[1]。
体能训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使得教学活动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一定的放松,提高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体能训练项目内容都是根据原有的体育教学大纲编排的,但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对高中的体育教学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既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运动知识,又要锻炼出强健的体魄,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从长远角度看,体能训练对学生完成各类学习活动和任务是很有帮助的。高中生承受着繁重的课业压力,体能训练的开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增强抵抗疾病的预防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其他学科的学习,修炼道德素养。体能训练也会给体育教学增添色彩,丰富其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不断克服自我心理障碍的同时,面对困难能展示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传统教育观念仍然对现阶段的高中体能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部分教师缺乏创新,仍然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已经很难保证体育课程满足现阶段对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要求。同时,因为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体育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低,部分学生也会忽略体育锻炼,没有形成自主训练的良好习惯,致使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的氛围较差。此外,高中体育教学科目中,体能训练的占比较低,未能形成有效的训练体系,也就是没有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效地相结合,繁重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体能训练时间被压缩,这样也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程形成消极态度,最终影响到训练成果[2]。
其一是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体能训练是一项需要持续坚持的活动,需要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教师也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体能训练活动,不要短时间内密集安排过高强度的训练活动,否则学生的身体会由于剧烈的运动而出现各种不适的情况,甚至导致运动损伤。体能训练大体上可以被分为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两大类,教师要先从基础训练做起,对基础体能训练活动进行创新和完善,丰富体能训练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其次,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专项训练,使专项训练与基础训练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师还可以借助各种体育器械,诸如篮球、排球等设计体能训练项目,这样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巧的同时又对学生的体能进行了锻炼。
其二是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训练强度。体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会拔苗助长。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化并不是靠参加几次长跑、做几组俯卧撑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坚持的过程。教师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同样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科学实施的原则,不能急着一步到位,否则会过犹不及,超负荷的运动量反而很可能会造成学生运动损伤,所以教学中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体能训练。同时,教师在开展体能训练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体格好,长跑后照样生龙活虎,有的学生则由于缺乏体育锻炼,走得急了就气喘吁吁。基于以上考虑,体能训练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可以采取有层次性的训练策略,根据训练的强度将体能训练划分为多个层级,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让体能较差的学生进行体能恢复训练,让体能较好的学生进行体能强化训练,为不同学生制定分层的训练标准、计划和策略,让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体能训练任务。如此既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又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减少学生抵触心理。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体能进步情况,逐步加大训练强度。
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为了达到循序渐进的训练效果,将项目分开实施,在体育课堂上安排诸如蹲下起立、蛙跳、俯卧撑等多个训练项目。先安排学生蹲下起立,十个为一组;然后安排学生蛙跳,十个为一组;最后安排学生俯卧撑,十个为一组。三个运动项目交替进行,逐步增加每组的数量,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量增加,如果觉得身体承受不住,可以适可而止。完成训练之后,要自行按摩胳膊和大腿,放松肌肉,避免损伤。
其三是综合运用多种训练方式。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借鉴或者引进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传统的“三板斧”式教学方式常常让学生感到乏味,学生在体能训练中无法激起学习兴趣,经常敷衍了事。所以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能训练教学中必须采取措施对训练方式进行改革。例如,可以从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以及好胜心这一特点入手,在体能训练环节中增强竞技性以及趣味性。可以采取分组比赛模式提高体能训练的竞技性,竞技性强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此外体育学科的素质教育与学科素养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应该积极创新,要实现从传统的“教书匠”向“课程开发者”的转变,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具体需求进行了解,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主动获取体育训练的相关知识,加强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掌握运动技能。教师在拓展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增加竞赛活动的比重,将其作为必要的教学内容。但为了避免因准备不充分而挫伤学生的信心,教师也应该注意给学生预留足够的练习时间,在学生取得较好的练习效果之后再安排小组竞赛。通过竞赛,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练习和竞技情况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竞赛活动既增加了他们的展示机会,又增加了运动量。此外,游戏教学法与竞赛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含有一定的竞争成分,但相较于竞赛,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能训练项目,制定相应的游戏形式和游戏规则,通过游戏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3]。
其四是注重巧妙利用课堂教学工具。高中体育课堂体能训练不仅涉及速度、耐力及力量等方面的内容,而且涉及反应、协调等方面的复杂内容。在信息技术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体育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开展体能训练。多媒体技术因其具有直观性、便捷性以及形象性的特点,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将其应用在体能训练中,不仅可起到活跃体育课堂氛围的作用,而且可起到提升体能训练效率和效果的目的,因此,在开展体能训练时,体育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技术和工具。例如,体育教师可通过播放专业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视频,或与体能训练相关的科普影片等,帮助学生了解体能训练的运动原理,以及体能训练对身心素质提高所起到的作用。又如,体育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NBA”比赛视频,并结合视频引入篮球规则、技术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等,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篮球文化,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人体肌肉结构,讲解体能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从而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能训练奠定理论与知识基础。除上述教学工具外,还可充分利用体育基础设施,以跑步与速度类体能训练项目为例,为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积极性,可在跑道设置警示牌以用于提醒、鼓励。鉴于部分体能训练较为枯燥,教师也可利用橄榄球、踢毽子以及跳绳等项目器械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其五是增强学生体能训练的主体意识。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思想比较成熟,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体能训练,确保体能训练的顺利进行,就需要重视学生主体和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对自己的重要性,并为自己树立明确的体能训练目标,形成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在制定体育训练目标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注意在体能训练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积极、自由的训练氛围,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自觉融入体能训练活动中,最终在师生互动练习中实现自主进行体能训练的目标[4]。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多鼓励、肯定学生,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充分了解学生特长和个性特点后,科学地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让每一名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水平都可以得到提升。高中生个体性格特点不一、生活环境不同导致身体素质不一,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尽量尊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能训练项目,以保障学生在体育锻炼和运动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对学生益处很多,为更好地提升体能训练的成效,教师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教学体系,创设较为新颖的体能训练方式,将体能训练引入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既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负责,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体能训练方式,既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缓解学生的压力,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助力“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