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屏南县实验幼儿园 叶赐玲
笔者所任教的幼儿园——屏南县实验幼儿园,从这学期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其中游戏的改革由区域游戏向自主游戏转变。笔者所执教的班级幼儿特别喜欢玩沙水,于是笔者将玩沙水作为幼儿探究的方向。
幼儿来到玩沙区,大家纷纷去找自己想要的工具和材料,想借助工具做出自己喜欢的城堡模型。宇辰选了小桶,以琛选的是PVC(聚氯乙烯)管……大家各自拿着工具开始搭建城堡。宇辰用小铲子把沙子装进小桶,装满后把小桶倒扣,然后慢慢向上拿开小桶,结果沙子慢慢地滑落散开。一旁的宇泽看见了,说:“宇辰,你做好沙堡,我去拿水,浇一点水在沙堡上,沙堡就不会倒了。”于是宇辰再次在桶里装满沙子,宇泽去水池取来一小桶水浇在沙子上。宇辰把小桶倒扣,但是沙子没有从桶里脱落。他又轻拍几下桶的外围和顶部,沙子终于脱落了。城堡做好了,可是城堡的顶部不平整,因为桶的底部粘了一些沙子。
游戏分享交流时,幼儿说出了玩沙时遇到的问题。
宇辰:我用桶做了沙堡,但是沙堡倒了。
艺豪:沙堡会倒是因为沙子太干,加点水就可以了。
宇辰:沙子太干,沙堡会倒,但是水加太多,沙子又太黏了。水要加得刚刚好才行。
笔者:怎样才能知道水加得刚好呢?
梓洛:可以一点一点加。先加少一点,不够了再加,桶里的沙子可以倒出来时,说明水就够了。
宇泽:我每次拿水都要去水池拿,有点远,很不方便。
笔者:怎样让水源离我们更近、取水更方便呢?
家灏:可以用长长的软管连接水龙头,把水池的水引过来。
笔者:引过来之后,水装在哪里呢?
俊磊:我们可以在沙池里面挖一个水池,把水放在水池里就可以了。
幼儿对沙子特别感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了不同的工具模型。这些工具能引发他们挖沙、堆沙等行为。但幼儿之间更多的是进行平行游戏,没有商量和合作,所以只堆出了一个个小沙堆(城堡),没有宽度和深度。这可能和沙水区提供的材料有关。教师提供的工具模型比较小,很难进行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当幼儿遇到沙堆(城堡)容易倒的问题时,没有急于求助教师,而是取来水,让水和沙结合成形。这说明了幼儿已初步具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笔者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水加得刚好呢?”“怎样让水源离我们更近、取水更方便呢?”“引过来之后,水装在哪里呢?”等,启发幼儿思考。幼儿针对游戏中的问题畅所欲言。大家对“怎样让水源离我们更近、取水更方便呢?”这个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最后决定用连接水管的方法进行引水。于是,笔者把自来水软管放到了幼儿看得见的位置,此外还增添了一些中型的塑料积木。
幼儿根据前一天的设想,在沙池挖坑装水,方便大家取水。他们在材料柜找出水管,把水管的一端连接在水池的水龙头上,另一端拉到沙池边。艺豪说:“以琛,你去那边控制水龙头;俊磊,你握住出水口的一端;我和张熠、宇泽来挖个坑,然后把水放进坑里。”
坑挖好之后,幼儿开始实验把水放进坑里,可是水怎么也放不满,而且水龙头一关,坑里的水就慢慢“消失”了。
分享交流环节,笔者和幼儿一起讨论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笔者:今天你们玩了什么游戏?你们是怎么玩的?
艺豪:我们玩了挖水池(沙坑)的游戏。我们想挖一个水池,在水池里装满水,小朋友就可以来水池舀水了。
家灏:我发现水龙头要一直开着,沙坑才有水;水龙头一关,沙坑里的水就慢慢变少了。
以琛:我知道水到哪里去了。水是被沙子给吸走了。
笔者:沙坑能装水吗?为什么?什么样的水池才能装水而不会漏水?
以琛:用砖头做的水池可以装水。
俊磊:我们可以用砖头围一个水池,这样就能装水了……
第二天,幼儿就把积木当成砖头,动手试了起来,结果仍然没有成功。笔者于是再次和幼儿“对话”。
笔者:今天你们做的水池能成功地蓄水了吗?为什么?
张熠:没有成功,当水龙头关了,水还是慢慢地流光了。
铄景:那是因为积木和积木之间有缝隙,水从缝隙里流走了。
笔者:那什么样的水池才能蓄水呢?
汐汐:我老家的水井就能蓄水。
笔者:水井或水池能蓄水,它要满足哪些条件?我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个调查吧。
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查阅资料。他们了解到没有缝隙并且具有防水涂料层的容器才有蓄水功能,如塑料箱子、塑料袋。
幼儿了解了相关知识后,再一次对水池进行了设计。
家灏:要先做出水池的造型,再在外围涂上水泥就可以了。
艺豪:可以选择比较厚的塑料水箱来蓄水,只要在沙池挖个坑,把塑料水箱放进坑里,就变成水井啦。
汐汐:挖个坑,把塑料袋放进去装水。
俊磊:把水池里的小船抬到沙池,当成水井用。
经过大家的商讨,幼儿都同意用艺豪的方案,因为塑料水箱很轻,很好操作。于是艺豪按照自己的设计,和妈妈一起收集了两个塑料水箱,把塑料水箱放在沙池里,就成了小型的蓄水池。经过试验,塑料水箱蓄水成功!
幼儿根据第一阶段游戏中出现的取水距离太长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想出了就近挖水池的办法,但是在实践时,他们发现沙坑并不能蓄水,于是提出要用砖头做成水池来蓄水。当时材料区没有砖头,幼儿发现大型的积木很像砖头,于是就用积木代替砖头来做水池。这表明幼儿对蓄水池的构造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蓄水池的原理还比较陌生。幼儿又用积木围成了一个水池,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积木做的水池有缝隙,也蓄不了水。笔者利用家长资源,发放问卷,邀请家长协助幼儿调查。经过调查,幼儿发现蓄水池能蓄水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密闭的容器,二是具有防渗功能。于是,幼儿迁移经验,寻找生活中能发挥蓄水功能的替代物,如塑料水箱、小船、塑料袋等。经过民主商讨,大家同意用艺豪的塑料水箱方案。经过测试,塑料水箱果真能蓄水!
经过两天的游戏,幼儿又发现了新问题:塑料水箱很小,装不了很多水。苏圣说:“我想挖一条长长的河道,这样就能蓄更多水了。”于是,他画好设计图,准备按照设计图进行操作。其他幼儿也赞同他的想法,修锋、淼淼、铄景、奇凡、语涵等加入了挖河道的队伍。
艺豪:直的河,水还是不够多。我想挖一条弯的河,这样路线更长,能装更多的水。
笔者:怎么弯呢?你能把设计图画出来吗?
艺豪:可以,我想刚开始画直的,然后画弯的,就像环岛一样。
第二天,幼儿到了沙水区,按照前一天艺豪画的设计图开始挖,可是挖着挖着路线就偏了。艺豪说:“不行不行,我的环形河越来越小了,要重新挖。”俊磊说:“大家都退到沙池外面,我先用铲子画线,画好后大家都沿着线挖,就不会偏了。”
幼儿沿着俊磊画的线挖,越挖越深。突然,瑞媛说:“哇,怎么变成一座山了?”铄景说:“不是山,这是一座岛!”大家纷纷过来围观。文炘说:“我们给岛取个名字吧。”瑶瑶说:“就叫火山岛。”宇辰说:“火山喷发岛。”李懿说:“火山喷发岛?太危险了吧,旁边都不敢住人了。我要给它取名‘百花岛’。这是一个旅游的小岛,这个名字会吸引很多游客。”听了李懿的意见,其他幼儿表示赞同。李懿接着说:“那我们要做一块岛的标志牌,游客才会知道这是百花岛。我去乌溪玩的时候就看到过标志牌。”一旁观察的笔者说:“你的提议不错,下午自主游戏时,你可以邀请好朋友一起做。”
之后,李懿提出:“我在岛上建了很多楼房,这些都是给游客住的酒店。”旁边的滢滢指出:“那游客怎么去岛上呢?中间有河怎么办?”其他幼儿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晓妍:可以搭一座桥。我们幼儿园附近就有一座桥,妈妈要买菜的时候就会从桥上走过去,去市场买。
修锋:可以搭竹桥,竹桥很牢固。
张凯:游客可以坐飞机飞到岛上。
淼淼、艺豪从材料区拿来了半圆形的竹管和长条积木铺在了河面上,搭成了竹拱桥。子淇则用木板搭了一座木桥。
分享交流环节,笔者请幼儿对游戏发表看法。
淼淼:河的两边房子很少,不够美观。
瑶瑶:河道的两边应该有很多房子,有很多人居住。因为我家就是在河边。
梓洛:我要在河的附近建一座大型城堡,城堡里面有停车场、游泳池。
瑞媛:还可以种一些花和树。
艺豪能够迁移生活中的交通路线的经验,把环岛的路线运用到游戏中来,设计了环形河道。他把抽象的想法以直观的设计图呈现出来,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共鸣。俊磊、宇晨、李懿等也自主参与挖河,这无形中加强了幼儿的合作。幼儿对游戏中岛内和岛外的人的交往、联系方式进行了思考,充分联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桥能方便两岸的人来往。此外,幼儿还利用不同的材料来表征不同的桥。通过交流,幼儿对河道和岛的布局进行思考,发现河道的两边很空,这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了认知冲突。于是,他们提出要在河的两边建城堡、楼房以及辅助设施。
河道挖好了,幼儿兴奋地开始引水。滢滢、子淇、梓洛等在河道两边建楼房和辅助设施,家灏、淼淼、以琛等引水。家灏发现水沿着河道流,河面越来越宽,流到前面的水越来越少。这时,在一旁观察的修锋拿来半圆形的竹管,沿着河道一节连一节,水就沿着竹管顺利地向前流。
游戏分享交流时,大家兴致高涨。
家灏:水流进河里时,河道越变越宽,水就越来越少,就越难向前流。
语涵:水会向前流,但是水还不够多,小岛周围还没水。
铄景:我看到修锋解决了这个问题,水就慢慢地向前流。
修锋:我把半圆形的竹管放在河道里,连接在一起,水就在竹管上流了。
笔者:你为什么会用连接的竹管来引水呢?
修峰:我看见过,以前妈妈带我去外公家的菜地时,我就看到外公用竹管把溪水引进菜地。
艺豪:水不够多,那是因为水管很小,所以水很少。
笔者:那要怎样才能增大水量呢?
李懿:可以用粗的管道材料连接起来,水量就会变大。
细心的家灏发现水位高低是与河面宽窄成反比的关系,而修锋选用连接的竹管正是迁移了他的生活经验。竹管小而长,就能保证水在竹管中向前流动。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园部提供了一套管道材料。
幼儿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他们自由地设计路线,组装管道,尝试通过管道引水。
李懿:只有一个出水口,河道里的水很少,能不能有很多个出水口呢?
修锋:可以用半圆形的竹管和竹桩连接起来接水,可以设置很多条路线。
幼儿分工合作,连接管道,搭建塔架,准备引水啦……
分享交流环节,笔者引导幼儿讨论:你是怎么引水的?你在引水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家灏:我和艺豪、俊磊三个人把水引进半圆形的竹管,水就流到了黄色的箱子里。
艺豪:只有一个出水口,来装水的人很多,会很拥挤。
俊磊:很多小朋友在塔架之间钻来钻去,塔架倒了很多次……
笔者:接下来你们想怎么做呢?如何设计多个出水口?
艺豪:我要组装分岔的管道,这样就有很多出水口,还要用上节水阀控制水的大小。
俊磊:多组装一些管道,大家就不会挤在一起了。
汐汐、瑶瑶和俊磊等设计多个出口的管道,有并联的、有串联的。第二天,幼儿实地操作,分工合作,完成了多出口的管道组装。当幼儿同时打开节水阀,沙池里的河道一会儿就灌满了水,汐汐还把彩色橡胶球放进半圆形管道,橡胶球随着水流进河道……
活动还在继续,幼儿沉浸在探索之中……
幼儿发现了塔架多少与稳定性的关系、出水口多少与拥挤程度的关系以及水量大小与节水阀开关的关系。幼儿在反复操作、尝试中,总结了经验,进而设计串联、并联的管道,最终实现了河道灌满水的目标。
第一,自主探究,自发生成。幼儿在自主玩沙游戏中自发生成了“河道工程师”游戏,由挖水池变成了挖直的河道,接着挖弯的河道,然后进行引水,最后用管道引水,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性和探究性。幼儿自主探究,在设计、操作、验证中主导着属于自己的游戏。
第二,问题导向,有效探究。从“如何让水源离我们更近?”到“什么样的水池能够装水而不会漏水?”“怎样增大水量?”“如何设计多个出水口?”,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个个游戏中的问题都成了幼儿开启下一次探索的钥匙。
第一,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游戏中的思维是积极的,“河道工程师”活动的探索过程就是一个“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不仅了解了沙水的特性、蓄水池的原理以及河面面积大小和水量大小的关系,而且在游戏中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提高了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持续专注、敢于探究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始终坚信自己是“有办法的”“有能力的”。在不断地尝试中,幼儿收获了自信与成就感。
本次活动从幼儿自主玩沙游戏切入。笔者在活动的过程中,追随幼儿的兴趣,对幼儿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选取有益的问题支持幼儿探究。
第一,注重游戏分享环节的交流,帮助幼儿梳理、提升游戏经验。在游戏的分享交流环节,笔者引导幼儿充分地交流和讨论。笔者通过倾听幼儿、提出问题、不断追问,引发幼儿尽可能清晰地回顾自己的游戏过程,通过不断反思逐步建构自己的经验。
第二,随时关注幼儿的游戏,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希望通过适时介入,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并使幼儿在寻求对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在活动中,针对“水池会漏水”的问题,笔者没直接告诉幼儿问题所在,而是适时介入,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通过调查和思考,寻找生活中具有蓄水功能的材料,成功解决了水池会漏水的问题。当幼儿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时,笔者通过分享活动,将问题抛给幼儿讨论,以引导其他幼儿共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