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璞,刘牧华,王琳
(河南科技大学 人事处,河南 洛阳)
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加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干能力的科技骨干人才以及各个学科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对我国的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都做出了积极深远的贡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具备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优越条件,具有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推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博士后研究人员本身也是高层次的科研群体,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一支科技创新力量。加大我校博士后队伍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学校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博士后制度是一种通过特殊的管理方式来培养和造就高级专业人才的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8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博士后制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并且在战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我国建立博士后制度相对较晚一些。1984 年5 月21 日,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见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时,就表示过,博士后制度是一个新的方法,要建立成百上千的流动站,形成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1985 年,国务院批准了原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国发[1985]88 号)》的相关文件[1],由此,既适合我国国情又打破常规用人制度的博士后制度正式建立。博士后阶段的科研经历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日趋成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2]。
我国博士后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博士后工作的实际需要创立的一项即打破常规又行之有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制度,对培养高水平复合式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30 多年来我国博士后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2021 年10 月,全国已在所有“双一流”学校以及国家重点科研院所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52 个;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874个,设站单位涵盖了所有学科领域和国民经济主要行业。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28 万余人,累计出站16 万人[3]。“十三五”时期,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96 家;2016 年至2020 年共招收博士后11.1 万人,年均增幅为10.87%。目前,有国内博士后经历的研究人员已有150 人成为院士。有关数据显示,仅2016 年至2019 年,在站博士后申请专利4.3 万项,开展科研项目12.5 万项,出站博士后共获得1.4 万余个奖励奖项;87 名在站博士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3]。不同发展时期和阶段,在充分遵循青年人才培养成才特点规律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过程质量管理、博士后日常生活资助、博士后项目基金资助等一系列有效政策和激励措施,健全了服务保障体系[4]。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特殊性,使得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带有浓厚的地域性,中西部高层次人才总量匮乏,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地域分布不均,实施博士后制度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提升高校的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实行博士后制度是提高人才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吸纳、培养和使用年轻的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为青年人才不断突破自己、脱颖而出提供了全新的科研创新环境。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意义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效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交流,加强国内外的学术合作及交流,突破学术自由与创新,可以有效避免学术近亲繁殖的弊端;二是便于引进和培养出年富力强的高水平科研人员,从而打造国家学科骨干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三是可以有效加强国内教育和科研的整体力度,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全面平稳发展;四是有利于高层次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灵活的相互选择,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有利于减少人才流失现象,鼓励年轻的高层次人才与留学博士回国工作[5]。博士后制度突破了我国用人机制上传统的认识以及管理体制在学科交叉、人员户籍、人事关系、人员编制、职称评定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全方位的培养好、引进和使用好人才的同时,储备大量的年轻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增强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
我校的博士后流动站是于2015 年批准建立的。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流动站,机械工程流动站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流动站三个流动站,12 个学科,39名博士后导师,已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26,其中已出站32 名。经过近6 年的实践与发展,已逐渐步入正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做法是:一是成立了由校长任主任,主管副校长任副主任,由人事处、科技处、社科处、研究生院、财务处等相关处室领导为成员的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形成了规范的全方位博士后服务管理体系;二是陆续出台了《河南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暂行管理办法》、《河南科技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遴选办法》、博士后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2018 年修订了《河南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规范(试行)》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博士后的工作待遇,在博士后引进、管理和服务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确保了博士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三是把好进人质量关,在办理进站与出站考核方面严格要求,制定从面试、体检政审到录取的相关政策,按照要求做好博士后进人第一步,进站博士后科研人员需要准备好开题报告,并制定站中严格考核、规范管理及出站答辩等全程管理措施;四是博士后管理人员和博士后合作导师致力于服务与培养人才、言传身教。已招收的126 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平均年龄为34 岁,他们的成绩优良,科研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见解新锐,视野开阔,形成了一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年轻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已出站的博士后大多数留校任教,不少人已成为本学院学科带头人。
我校博士后培养工作在一定方面的成绩非常显著,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目前,在招收数量上呈萎缩趋势。在招收专业上还有个别学科未招收。博士后合作导师人数还不够多,这与导师缺少课题项目和资金来源有直接关系。流动站还未做到全覆盖,有个别博士点还未申报流动站,这与博士点成立时间还短,还未满足申报条件有关。
从留校工作具有博士后经历的老师来看,由本校自主培养的博士后中没有出现学科方面的领军人物,也没有出现在所从事专业上有突破造诣,能够带动一个学科、一个领域发展的优秀“全才”。他们中已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均是由国外或国内其他高校流动站培养的博士后。这说明我校博士后培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博士后管理,虽然采取人事处、学院和导师三级负责制,但在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大都由学院承担。多数博士后合作导师均担任院领导,很多博士后在站期间均有学生课程要带,虽然暂时缓解了学院老师人手紧张的问题,但不利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研究;因为这使博士后研究人员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自由探索的空间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损耗博士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校博士后经费的投入主要来自于三部分,一是国家财政拨款,每年每自主招收一位非在职的博士后,国家给拨付8 万元的招收经费,主要用作于给博士后发放日常经费,满足博士后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但从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收入角度看,这部分经费待遇还是总体比较偏低,无法吸引大量优秀的博士后入站[6]。二是博士后基金项目的资助,主要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的经费资助以及河南省的博士后科研项目自主,该部分经费主要用于保障博士后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年获批率约20%,覆盖面比较小,约80%的博士后得不到科研项目经费的资助。三是学校自筹经费,该部分包含博士后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及科研启动经费,主要保障未获批博士后基金项目资助的博士后有经费开展科研工作。目前我校博士后经费来源是以国家、省里及市里为辅,学校自投为主,每位师资博后年薪15 万,另外科研启动经费10万,这对于博士后事业的发展而言是远远不足的。
多数博士后研究人员都能够致力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并能取得优异成绩。但也有少部分人把进博士后流动站作为改变工作和生活环境、出国甚至是追名逐利的手段和跳板。他们进站后即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关系、要待遇、寻出路上,无心从事科研工作,有个别人在期限内不能按流动站要求发表科研论文,影响了博士后研究的深入进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飞速发展,博士后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传统的录入不再满足于日益扩大的博士后队伍管理的需求,需要逐步搭建科学高效的博士后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可以全面覆盖博士后管理工作系统流程等,包括博士后人员的应聘面试招收、进站审批、在站期间的中期考核、在站科研工作学术交流活动及出站以后的跟踪评估等,这样博士后相关工作和有关通知都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告知博士后本人,给博士后管理人员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方便,有效及时的进行准确的信息交流,同时通过信息平台,博士后研究人员可以将在站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及时的更新录入,进行实时的信息化管理,这样也大大的有利于各项统计工作,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
博士后制度作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向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自身的高度决定了要将博士后队伍建设纳入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议在安排、部署、执行、检查及总结工作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首先,要对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合作导师实行年终考评制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考评指标为建设情况、博士后人员情况、科研项目情况、科研成果情况和博士后人才培养情况等,合作导师的考评指标为博士后研究计划的制定、博士后研究课题的确立、是否主导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开题、中期检查及进出站答辩考核等。考评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的问题也要限期整改;其次,要不断改革完善博士后的招收和在站管理办法,进一步严格录取条件,进站前组织面试考核,不仅要考核申请人员的科研学术水平,还要考核其职业道德水平,对违背科研诚信、学术不端等不良学术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在站的培养过程,加强开题、中期检查等考核制度,严格出站考核,做到严进严出,培养出高水平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博士后科研的基本保障就是充足的科研经费。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加大经费资助的投资力度,从根源上为博士后科研人员提供有效的强有力的经济支持。近年来,国家和省市都增加了投资力度,对比其他高校,有些院校给每位博士后进站配套资助经费高达30 万元。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要结合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建设的本校实情,有重点、有目标、有计划性的加大博士后培养工作的资助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家与省市的资助,在国家及省市资助的人才培养经费中确定博士后培养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组织在站博士后积极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河南省专项经费资助,尽早确立与国家投入相匹配、与学校科研和教学事业相适应的博士后匹配经费的投入机制,为博士后在站研究以及学校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提供经费保障。
要加大交流合作,改善进站环境,除了上面提到的搭建网络化、高效率的博士后综合服务平台,还要重点吸引、培养海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博士到我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且根据不同学科和领域方向的特点,加强与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合作,加大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的招收力度,推动博士后人员与企业接轨[7]。不断拓宽科研项目及成果的产出渠道,加快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进程,真正做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个别专业非涉密领域适当的招收外籍博士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为外籍博士后,也为本国博士后提供高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空间,拓展科研思路,从而提高学校学科的均衡发展与整体水平,补充部分学科建设中的短板,让海外的博士后走向中国,让中国的博士后走向世界讲坛。
博士后研究人员基本都是获得博士学历的研究人员,在博士阶段经过系统专业理论的培训,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研经验,博士刚毕业的两年是科研探索的黄金时期。尤其是部分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其博士阶段还有一些大有可为的科研工作需要继续探索完成,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黄金时期,要给予博士后研究人员相对自由的探索时间和探索空间,对课题的选择及探索中允许失败,允许他们做一些原创性的工作,首先,在博士后进站选题的时候,要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在保持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同时,尽可能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其次,学校大力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积极申报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与河南省各项博士后相关资助,尽量减少合作导师的经费支出,从而降低其对合作导师的人身依附。同时,还要引导博士后合作导师摆正与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关系,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给予博士后更充足的时间经历去做科研工作。
在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过两年的科研工作,在学校、学院和导师对他们的素质及科研能力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下,可以选择他们是否留校任教。通过博士后出站答辩,达到留校任教条件的,办理入职手续,这样会避免校外调入所存在的盲目性、片面性、不确定性和后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全面培养和管理,层层把关,确保培养质量,将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博士后出站人员加入教师队伍,对学校而言,这将是教师队伍得到重要补充来源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要进一步建立博士后多元评估制度,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制定相关博士后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并且鼓励引导博士后开展符合国家需求的创新研究,建立相关的科研成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激发博士后科研人员的科研潜力,保障博士后的科研条件并推动博士后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以博士后在站两年期为限,进站满一年可以作为一个中期考核评价点,结合博士后的研究计划,对其科研进程进行考核评价,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科领域,成立评审专家组,对考核人员的科研进度及在站期间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审核,设定考察级别,对于成绩突出者,可给予一定的科研奖励,也可以借鉴其他单位的一些激励措施,文献[8]有提到可通过推荐晋升技术职务等方式进行支持,甚至提供优秀博士后出站后进入专职科研队伍的通道目标。经过2020 年全国博士后综合评估工作,学校要始终坚持把评估标准落实到博士后工作的日常中去,把评估工作作为博士后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同时,经过2021 年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博士后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强化责任、管理与服务意识,关键点在于提高博士后科研人员的培养质量水平,指导设站单位严格考核评估,把控“进、管、核、出”四个环节,在培养和使用中不断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创新水平。
回顾以往,结合我校博士后管理工作中现存的问题,下一步要见贤思齐,努力学习先进工作经验,通过加大对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各省市人社部门网站的关注,认真搜集各高校的优秀做法和创新办法,努力向博士后工作开展好的高校流动站学习先进经验和发展思路。对于符合我校当前需要的,积极开展实地考察和分析研讨,以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的态度,形成能推动我校工作更进一步的办法措施,助力我校人才和平台工作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于一些我们尚不能完全满足条件去落实的工作方法,认真整理、总结、分析、汇总、形成我校人才工作的“预备点子库”,为我校将来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相关工作开阔视野、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