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课程的微场景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17 01:46魏静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2期
关键词:会计学课程体系知识点

魏静

(南京邮电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但是,现有财务类专业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匹配,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产业吻合度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瞻性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不断变化的企业经营和运作环境,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化具体,对会计课程的教学也相应的有了新的要求。在信息集成的社会背景下,财务领域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管理者不能用传统的经验来判断会计数据记录的去向。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系统衍生出其他的业务管理系统,会计数据的使用路径也呈现多维成长趋势[1]。

会计课程是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最普遍的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为专业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2]。从单纯的会计数据记录核算,到企业的资本运作,逐步由简单的会计型态转变为管理决策形态,如此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对会计核算行业的变革需求[3]。目前,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以如何建立完整的会计核算数据为主要教授内容,学生在企业资本运作及管理方向上的理念及应用提升方面,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实际应用中的会计数据的收集和记录面向企业、面向应用,以解决实务中的管理相关问题,以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为主线。统筹利用会计基础数据,准确导向企业决策行为[4-5]。因此,尝试引进微场景教学方法,将会计基础与简化过的企业微场景案例相结合,将会计数据的企业应用场景前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高校培养专业的财务应用人才提供参考。

二 会计学课程微场景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解析

传统的会计信息的使用和搜集仅限于财务响应和监督,缺乏管理视角的预测和决策支持功能,直接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 会计核算数据去向不明晰

为了教学方便,教科书中的案例是经过“极度简化”的,没有足够的背景信息。这直接导致学生对会计数据经过记录和整理后,不能明确知道会计数据整理的目的和具体的数据去向——“不知道为什么需要记录这些数据,也不知道数据记录了是干什么用的”。教科书的编写有一定的主线要求,细枝末节赘述太多,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抓不住重点。但是,面对简洁的教材,学生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微场景的教学方式,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

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微场景”可以将基础会计理论串联起来。学过会计学课程的同学通常会有一些共识——“会计学不好记,容易忘”。“微场景”的串联方式,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将基础理论回归到现实应用,并且可以将琐碎的知识点自发串联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便于理解的同时,更方便记忆。

在理论拓展方面,“微场景”将理论拓展至实际应用领域。教材习题和案例中,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会尽量简化背景和题项,让同学们集中关注某个知识点。教材这样处理的优势是,同学们不需要理解背景信息,直接就题论题,就案例论案例。但是,“不需要理解背景信息”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学生对企业运作领域的知识不了解,题目会做的云里雾里。“微场景”的嵌入可以让学生在不需要复杂的运作领域知识的情况下,快速消化背景信息,并可以在相同或相近背景下重复匹配,以此来助力理论拓展的深度和广度。

(二) 管理决策与会计数据不能吻合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会计数据除了输出报表以外,最终会与数据模型结合在一起,来帮助决策者解决公司管理过程中的结构和半结构特征问题。也就是说,会计数据记录的最终去向是决策,在会计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不会去了解数据背后的管理决策问题。

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学习了基本理论表述或者基本计算和记录方法,不知道企业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这样的操作。作为微场景的教学部分,提供了会计数据和管理决策的吻合途径,让枯燥的会计理论鲜活起来。

(三) 会计类课程授课模式的固化

会计类课程拓宽并加深了基本财务知识的运用,主要涉及企业特定条件下的特殊事项的运作处理。与其他课程相比,会计类课程具有理论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特点。然而,一直以来会计类课程大多通过面授的形式进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参与度也不高。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不到锻炼,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效果[6]。

三 会计学课程微场景教学模式的切入点发掘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随着各类组织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抽象性特征更加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佳。

会计类专业课程具有抽象性、应用性、边缘性以及交叉性的特点,尤其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不断扩展,会计类专业课程建设水平需要全面提高,不光基础课程外,还包括各种实训课程,这就要求在会计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等的培养[7]。

目前很多高校的会计类课程的设计,都开始致力于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教师的角色 从讲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学生的参与度极大提高,以此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8]。

针对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掘“微场景”教学的切入点。

(一) 基础理论介绍——开花店

会计学理论课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是会计要素的介绍和相关的账户结构。很多学生因为这些看似复杂的知识点,而丢失了对会计学习的热情,放弃了会计课程的学习。如何将看似复杂的基础理论理论,是会计学教学一线老师经常会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尝试使用“开花店的例子”,将会计基础理论微场景化,用微场景将看似分散、没有联系的知识点有机的连接在了一起。

(二) 重点架构搭建——灭火器

在教材的应收账款这部分内容里面,“提取坏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同时也是同学们不太容易一下接受的知识点。针对这一知识点,可以设计与“提取坏账”相类似的微场景——“灭火和储存水源”。将会计学里面比较经典的财务操作,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描述出来,让学生以一种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

(三) 深度延展剖析——卖杯子

在学习会计理论中“收入”这个概念的时候会引出各种收入,同学们一下接触到这么多很有相似度的专用名词时,处于比较茫然的状态,不知道该如何区分。“微场景”教学尝试将多种收入浓缩到一个简单的“生产杯子卖杯子”的过程,卖杯子属于哪种收入,卖“生产杯子用的原材料”属于哪种收入,卖包装杯子的废纸箱属于哪种收入......将非舒适圈知识内容,纳入到舒适圈里。

四 会计学课程微场景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校中,会计类课程的学习 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都过于陈旧,仅专注于传授基础专业知识,使学生对于专业的目标定位变得越来越模糊,与当下社会环境的发展产生差距。而且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多是以理论为基础知识,教材内容不能够及时更新,使得会计类课程专业知识与现代社会发展发生脱节,从而造成专业知识接受过于死板,对于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作用不够明显[2]。

会计类课程体系是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会计学又是这一体系里面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如何在最基础的课程上,让学生接纳这门课,接纳这个专业,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用心去考虑的事情。

(一) 教学内容的构建

随着社会需求产业需求的发展,各高校会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或多或少有了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大多数还都是应试化的上课模式:老师演示具体操作流程,学生机械式的按照老师的示范进行操作。对于操作原理、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会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涉及到哪些知识点以及知识点和实际业务如何关联学生不清楚。这种教学模式无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岗位胜任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9]。

教学内容的构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在会计课程中,以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原理和基础方法为主,同时,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原理也是专业素养的核心[13]。传统的教学内容,从会计假设、会计要素开始,学生首次面对会计领域陌生的专业词汇,心生恐惧。微场景模式教学,试图打破常规,将知识点融入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以一种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开始学习,接触会计专业词汇。并且,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用微场景模式融合知识点,便于理解也便于记忆[10]。

(二) 课程体系的构建

会计类课程教授的主要职能就是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行业企业培育高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 水平。但是会计类课程体系还是重理论、轻实践,虽然也相关的实践类课程课程,但是实践课程多是校内课程实践或者是仿真模拟操作,这种实践操作与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存在差异、与产业发展需求不一致,从而导致毕业生的职业应对能力相对比较薄弱[9]。

会计课程几乎是经济管理学院所有学生的基础课,也是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第一门会计专业类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 对于后续进阶课程如财务管理等也有着重要意义[11]。当前高校会计类课程主要基于出纳、成本、纳税、会计主管等会计岗位业务流程,着眼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理论基础与岗位操作能力,构建了涵盖理论与实践两大类别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基础、经济法、财务会计等,实践课程主要有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单一课程的实训。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内容大多数都处于对借、贷的计算和会计分录的处理,重核算、轻管理,学生对经济业务的理解也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形成财务整体思想[12]。

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中涉及的会计类相关课程,一般紧紧围绕会计学,稍微外延的课程都没有开设。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其实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比方说会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科目“应收票据”,票据这种结算方式我们可以在“财政金融”这门课或者其他类似的课程中学习到,并且在这门课里还会学到其他的结算方式。多种结算方式的对比下,学生会对这一科目了解的更深刻。再比如“增值税”相关的科目,增值税我们在会计学的课程学习中是一笔带过的,这样的话学生对于科目“记借方,记贷方”的问题会有点困惑。如果学生不能在相关课程中学到详细的讲解,那么微场景的设计就会非常必要[13]。

因此,课程体系扩展外延的同时,微场景教学是课程体系设置不足的一个有力补充。

(三) 教学手段的构建

会计类课程要求老师具备比较强的“实战”能力,课程内容本身的更新速度比较快,再加上企业宏观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直接导致会计类课程的“百变特性”。但是目前高校很多老师特别是一些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恰恰缺乏实践历练,并且拒绝跟踪课程演变的前沿。他们的理论水平也许可以胜任核心课的教学,但是由于缺乏企业的工作经历,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对课程教学也只能基于自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9]。

从目前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时候课堂教方式仍然相对枯燥,特别是从会计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来看,课程内容也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讲,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微场景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微场景的环境中更好地体会教学内容意义和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14]。

五 结语

会计学微场景教学模式是在基础一线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实践新模式,是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创新,有助于从专业角度提高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创新教学手段做进一步的细化,完善教学内容构建、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手段,做好会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升财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会计学课程体系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浅析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会计学的发展
2016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