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华,李江,王洪露,张裕川,冯佰利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陕西科学观测试验站, 陕西 杨凌;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陕西 杨凌)
白俄罗斯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欧洲中心,是东欧、西欧国家以及黑海、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交通运输十字路口。白俄罗斯农业发达,是原苏联肉、奶、土豆和亚麻的主要产地。2013 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处欧洲中心地带的白俄罗斯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随着近年来中白双边贸易不断发展,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也愈加频繁。为了推动中国农业“走出去”,探寻“一带一路”中白农业合作之路,先后建立了丝路联盟、白俄罗斯海外示范园、上合农业基地等,开创了中白农业科技合作的新路径。在此背景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农业行业卓越人才,以推进中白农业合作,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了我国农业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白俄罗斯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处于欧洲中心,是东欧、西欧国家以及黑海、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交通运输十字路口。白俄罗斯主要为草甸灰化土。土壤肥沃,农业用地面积888.19 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3%;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暖,秋季多雨,冬季湿润,雨量充足,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生产,是原苏联肉、奶、土豆和亚麻的主要产地。2015 年3 月28 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使得地处欧洲中心地带的白俄罗斯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随着倡议的提出也不断密切个深入,白俄罗斯作为中国在欧亚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延伸的战略支点国家,坚定的支持倡议的实施,也参与了很多重要的项目,具有天然的合作条件和重要的战略地位[1-4]。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白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农产品贸易及农业合作也会更加深入[5]。中国与白俄罗斯农产品结构具一定互补性,中国从白俄罗斯进口的农产品与食品主要为肉制品、乳制品、菜籽油、亚麻纤维、巧克力、糖及淀粉等,白俄罗斯主要从中国进口水果、蔬菜等[6]。中国蔬菜和水果种植技术先进、产业发展成熟,产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而白俄罗斯果蔬产业则相对落后,每年需进口大量的蔬菜和水果来满足国内需求。近年来,中白农产品相关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入,农产品相关贸易也更加合作,合作方式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当前,面对多种挑战,国际市场也存在多种不稳定因素,而双方农业合作的加深对于应对挑战,稳定市场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培养通晓汉语、俄语、英语三国或多国语言、熟悉我国农业政策及农产品贸易动态和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农业人才,促进双方农业的深入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7-9]。
目前,“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白两国合作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流的农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满足“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跨文化交流的需求,还是沿线各国实现文化包容和融合的重要纽带;这些人才既要懂语言,又要有扎实的农业知识,还要对两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有所了解。高等院校作为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抓住“一带一路”背景下带来的机遇,培养能适应新环境、新形式的跨文化农业人才[10-11]。
作为合格的农业人才,应当具备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但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专业与实际应用无法实现很好的连接。
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国际化视野。农业相关人员在“一带一路”对外交流中,不仅仅是对外贸易和农业技术的交流,在沟通过程中,更是涉及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会导致交流中因某些敏感问题引起争端,伤害双方民族感情,阻碍农业交流及合作的顺利进行。当前高校课程比较单一守旧,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局限于国内,缺少一些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政策、贸易、法律、文化等通识课,导致培养人才对这些国家认知较低。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开设相关课程,以一些课程及活动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开拓学生的眼界。
农业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一带一路”涉农行业工作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很强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但我国农业高校与企业合作较少,合作机制缺乏政策性支持与引导,对外实习的平台不足,研究生很大一部分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国际的交流活动,而能够有机会出国参加会议或者在国外进行实践的学生更是寥寥,这种现状与“一带一路”农业行业国际化市场的实际工作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当前,虽然高职院校中有不少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但这些项目大部分是以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目的,属于“引进来”。但“一带一路”沿线的地区和国家,经济普遍欠发达,这就要求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能够进行“教育输出”或“教育出口”,高职院校由于缺乏这方面经验,导致将自身完整的教育服务进行输出的整体解决方案缺乏。
“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高校需依托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基于“重合作,建平台,融知识,谋提升”的理念,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打造“国外专家指导平台建设合作+ 学术团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农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1)建设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体系。国内农业高校依托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展示示范农业科技成果的同时, 将其作为国际化人才海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高校试验示范站建立国内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建立科研实践平台,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校际合作协议的签订,从制度上保证培养对象与国外专家开展国际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2)构建多途径国际交流平台。积极探寻国际交流与合作方式和渠道,梳理海外人才资源,借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的合作平台,每年举办1-2次国际学术交流会,邀请海内外同行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选拔优秀农业人才到国外参加对方高校举办的国际学术论坛。此外,采用联合培养、短期访学等建立多途径国际化人才交流模式,构建人才教育的交流平台。
(3)建设多层次导师教学团队。组建由国际合作导师、校内指导教师和基地实践指导教师组成的“三师制”国家化视野的导师团队,贯穿农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研究课题由导师组共同讨论决定,形成多层次的指导教学团队。
(4)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基于“强创新,育英才”的培养目标,将传统教学与国际化教学模式相融合,通过启发式教学和专题讨论相结合,夯实专业知识,增强农业人才创新思维能力,构建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新模式。有针对性开设一带一路专题教学等课程,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课程通过讲座式、案例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以自我讨论、报告为主,外教引导及讲解为辅,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布置专题内容,提前查阅资料,准备报告,进行思维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报告能力、交流能力的锻炼,从而提升其对专业前沿的理解与把握。
(1)教学方法多元化改革。应将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教学中拓展有机农业、机械化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的农业技术,使教学具有时代性,拉近课堂与海外现场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引导鼓励学生依托海外示范园,积极主动的学习海外农业现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参与意识。在传统研讨式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开发多元开放的研讨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国家化的探讨话题、邀请国外相关人员参与、创新组织形似等方式,实现研讨视角的多元化,使表达观点具有国际化视野。
(2)课程内容国际化改革。进行国际化视野培养素材的收集,尤其是“一带一路”地区知识性素材和农业产业发展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学习、尊重、接纳不同国家的制度、文化、习俗,对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生态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所认识,能全面的看待世界,培养“全球视角”。
(3)教学效果评价多元化改革。建立国家化评价体制,并根据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修订与调整。建立评价体制时充分考虑其全面性、多样性、发展性;建立平时作业、演讲或演示、论述题或简答题或案例分析题结合的多样化的综合考核体系,并将课堂所学延伸至课外实际应用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
应根据中白两国合作交流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加强学生对我国政治政策及经济形势等学习,掌握国家的政策走向,能够在合作交流中发挥作用,巩固维护两国的共同利益,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其次,高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开设俄语等专业教学,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口语交流能力;再者,培养人才不仅要具有语言基础,应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内涵、宗教信仰、国情现状等,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及宣传我国的文化。
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该协同涉农国际企业,结合实际需求,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到国家化农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教学课程中,并在传统课程中加大国际背景知识和国际交流比重,使所培养的农业人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适应当地的生活,能够很好的在目标国家开展工作。可依托一带一路平台,切实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的转换,将研究中的前沿技术尽快的转化为项目、寻找到企业、开发形成产品,真正使“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双方政府机构应积极为中白合作培养农业人才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撑, 通过建立网上交流合作平台(QQ、微信、网页等)、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会议、合作开展项目、共享信息资源等方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双方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用于信息沟通、科研合作及资源共享。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政府层面建立双方的合作机制,加强多边合作,以会议论坛平台、共建境外农业合作园等方式开展多种合作,以实际政策给予农业人才培养相应的法律及经济保障,确保人才培养稳步推进。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随着中白两国农业合作的不断频繁,需要大量的农业人才,通过以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的国际化视野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知国情、懂技术、懂语言、有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进一步发展,促进中白农业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