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两利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一中城东校区 362400)
初中数学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低效和无效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无法调动学生,导致其被动消极进行学习.基于此,教师要寻求改变现状的路径,以惑教学方法即以惑为切入点,激发兴趣,诱使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探寻过程中,通常会在求知欲的支撑下,积极分析和进行思维活动.不仅有利于认知深化,还能确保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最终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其一,有助于保障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惑教学”方法模式下,教师能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定位,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规划,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其探索欲望.
其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教学的目标在于为推动社会发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惑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遵循民主性的原则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由此,“以惑教学”方法在顺应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进而强化其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以惑教学”方法中教师通过引导、推理以及分析等过程,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进而为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其三,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以惑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以及实践探究的机会,使其能够将数学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在具象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抽象知识的体会,并对知识加以合理运用.如此一来,学生在知识、情感、技能等多方面均得到发展,切实体现教学的高质量和实效性.
数学教学中要运用以惑教学方法,首先就要构建或者创设可让学生产生疑惑的情境,这是确保以惑教学法有效应用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教师需要结合教学主题或者内容,引出一个相关的话题,也可是创设情境,引出相关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然后在其推动和驱使下,积极思考,在探究中消除疑惑,促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等发展,并逐渐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惑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应当做到以生为本,无论是疑惑环境创设,还是其他方式,都要诱使学生产生疑惑和发现问题,然后一步步引导,使其在认知冲突中具有前所未有的求知欲,主动进行思维,深度探究,最后依靠自身智慧去消除困惑,更好地完成认知.
疑惑消除后学生会有成就感,从以惑教学中感受到乐趣,将具有发现问题与科学探究的持久动力,数学学习也就会越来越好.
数学课中采用以惑教学法,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是提出问题.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将疑惑提出,这个直接影响着运用这种方法的教学成效.提出的问题既要能使其具有疑惑,形成探究欲和求知欲,又要能训练思维,且能够被学生接受.提出问题的难度一定要把握好,过于难就会超出学生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将会打击到学生探究欲,从而使以惑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自然也就不能达成目标;若过简单,疑惑缺乏挑战性,学生轻而易举就会消除,难以带动思维,以惑教学法应用价值会比较低.所以说,运用以惑教学法中必须要控制好惑的难易程度,确保在学生思维就近区,既要有挑战性,又要使其够一够就能消除疑惑.
数学教学中采用以惑教学方法,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创设疑惑情境和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最后则是要在引导和协助下,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解决问题,消除疑惑,满足求知欲,在整个教学中获取提升和发展.这里一定要强调的是,教师是引导者,必须要让学生在思考中解决问题,绝对不能灌输,只有当其在分析和推理中遇到困难,无法继续下去之时,适当的提供帮助.疑惑产生之后,需要顺着疑惑去解决问题,一般先要进行研究,这个需要学生自主进行,也就是说要探寻解决办法.学生通常想要赶紧解决问题,消除疑惑,但是自身的能力还无法支撑一下子解决问题.学生有搞不清楚的地方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和激励,让其明白肯定会遇到困难,不过千万不能放弃,认真思考一定会解决.学生在鼓励之下,就会深入研究,教师继续适度引导和启发,随着分析与思考的深入,思路会慢慢变得清晰和开阔,找出关键点,理清头绪.这样就能最终解开疑惑,在自我认知中获取完整的知识,各种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课堂参与感,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解决方案就是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在学生了解课本上的概念后,教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也可以将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道例题,每位同学都要参与讨论,研究例题中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下学习.学生在讨论中进行准备,将自己所负责的题目进行整理,以便能够在课堂上更加充分的讲授出来.讨论后由学生在黑板上将题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展示给同学们,整堂课都由学生负责,学生可以提问同学,也可以将知识点融入到题中布置给同学.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补充,将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评价学生的讲课情况,给学生提出建议.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不仅能够使教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也可以让学生在讲课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在讲题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培养其探究疑惑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器材也越来越智能,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已经基本普及了.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同学们代入到探究疑惑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疑惑热情.比如在进行“旋转”这一课题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图形旋转的演示,并且可以让同学们观察旋转过程.教师可以先将图形展示给同学们,向同学们提问旋转后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让同学们讨论研究,最后将正确答案展示给同学们.
数学相比于其他科目是比较抽象的,初中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大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会直接将理论知识告诉同学,让同学在题目中练习.但是,大部分同学难以完全理解知识,只是死记硬背了概念,导致解题时可能会出现知识点混淆,做题正确率不高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一些动手活动,比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在纸上利用三角板、量角器等画出多个三角形,让同学们自己发现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还可以向同学们布置任务,“在两个三角形中,怎样的条件才能使它们全等?”让同学们通过画、剪裁、对比,发现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是一个思考和接受的过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一节课最好是以完成一个问题为任务,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遇到了哪些问题,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前,向同学们提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同学将自己的问题分享出来,也可以分享学习方法,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可以进一步的了解知识,加深印象,达到探究疑惑的目的.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擅长的知识点,就可以对不同问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初中数学课中运用以惑教学法,首先要保证以学生为主体,在任何情况下,学生都应是解决问题的主角,使其在自我探究中消除困惑.学生在解惑中必定会遇到问题,教师指导和启发在所难免,但是需要掌握好度,做到适度和适当的点拨,避免干涉过多,导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出现.以惑教学法运用中,只有学生独立自主,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师有意为之中形成疑惑,然后在求知欲支配下积极探索,在思维活动中进行完整认知,实现各种能力发展,以惑教学法应用才具有更高价值.另外,这种教学法应用中创设疑惑环境和氛围是关键,其是疑惑形成的基础,应从多个视角出发.在此基础上,应确保提出的问题难易合理,既要勾起学生探究奥秘的兴趣,使其具有自信心,还要保证依照学生现在的水平,够一够就能解决,否则会打击其解惑积极性.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向生活靠近,这样能使其增强解惑和探究欲.以惑教学法应用中提出问题是重点,一个班上有几十名学生,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提问要在绝大多数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范围内.以惑教学法应用中要多激励,多鼓励学生积极分析,引导其拓展思维,不仅要解决问题,并且应在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以惑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激发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有更强的能动性,在积极探索中消除疑惑和解决问题,促进思维发展,并能深度和完整认知,以及促进各种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