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东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势,需要剧本、音乐、舞台、表演等多个要素有机结合,才能够保证最终的艺术效果。《茶花女》是一部著名传统歌剧,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也具有比较突出的艺术特色,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
《茶花女》是威尔第“中期三部曲”中的经典作品,除了首演失败以外,在后续时间里引发了非常显著的社会反响。很多歌剧作品都改编于文学名著,歌剧《茶花女》也不例外,由小仲马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来。这也使得歌剧《茶花女》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在歌剧艺术体系中取得了较高的地位。针对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分析,可以深层次挖掘歌剧艺术的内在元素,在演唱过程中更好把控歌剧艺术的情感走向。
西方歌剧艺术在产生之前,艺术领域中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直接充当歌剧的剧本,这也使得西方歌剧艺术在产生之初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歌剧《茶花女》也是由经典同名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歌剧家威尔第在观看《茶花女》以后就大受震撼,并且邀请好友修改剧本,并且在极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整部歌剧的谱曲工作,将其改编成为了歌剧作品。歌剧《茶花女》在1853年进行首演,但由于男女主演的现场演绎比较一般,导致歌剧的观看反响不高。两年后,这部歌剧更换主角以后重新上演,这一次则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歌剧《茶花女》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饮酒歌》《永别了往昔的美梦》等。这些歌曲也成为了很多声乐音乐会的必唱曲目。
歌剧《茶花女》描述了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利用戏剧冲突艺术化处理,并贴合民众的真实生活体验,使得剧目中的爱情故事可以真正走到观众心中,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歌剧主角维奥莉塔是社会底层人物,整部歌剧以“小人物”为视角,展示了“小人物”的人生轨迹和情感生活,更能够牵动人们的心灵。由于“小人物”的出身卑微,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较多磨难,因此歌剧的悲剧结尾也具有更高的接受度。相较于同名文学作品来说,歌剧《茶花女》通过生动的舞台布景、动情的声乐演唱、精美的服饰道具等元素,给观众带来了更加真实的观看体验,使得观众能够沉浸在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强化了戏剧冲突的力量。歌剧《茶花女》中的爱
情悲剧不同于传统“苦命鸳鸯”模式,在结尾的时候进行了艺术升华。在歌剧的前几幕中,主要描绘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萌芽、产生与发展,以及父亲强迫女主人公放弃幸福等桥段。在最后一幕的时候,女主人生命垂危离开了污浊的尘世,彻底点燃了整部歌剧,升华了爱情的主题。观众此时在接受爱情悲剧的时候,整体心情却是快乐与激动的。
威尔第的很多歌剧作品都存在歌唱性旋律特点,歌剧《茶花女》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咏叹调《沸腾的激动心灵》中,引子部分就使用了十六分音符下行模进、八分音符跳音等元素,给观众带来一种抒发激动心情的感受。在宣叙调开始的时候,整体旋律的朗诵性也比较显著,主要集中在同音的重复与递进,速度相对来说也比较慢,进一步凸显了音乐旋律的抒情性,表达了主人公之间的浓烈爱意。在咏叹调出现的时候,音乐节拍从4/4拍变成了3/4拍,同时也出现了大的连线。事实上,威尔第在很多歌剧作品的咏叹调中都进行了此类设计,使得乐段的歌唱性旋律更加显著,同时也能够表达更加浓郁的情感。
歌剧《茶花女》采用了全剧套曲化结构。事实上,套曲化形式在很多大中型器乐曲中都非常常见。对于歌剧作曲家来说,需要灵活处理音乐与戏剧的关系,并且使用分曲体制、连缀体制等方式进行艺术编排,并巧妙使用全剧和分幕结构,最终形成了套曲化音乐布局。歌剧《茶花女》不仅使用了常见的单一部、单二部、复二部等常见结构,同时还使用了分节歌曲式、回旋与变奏性等多部曲式。比如乐段《饮酒歌》就是典型的分节歌曲式结构,前两节使用了单二部曲式,第三节则使用了单三部曲式。这种曲式结构使得整个乐段的情感表述更具有层次感,推动音乐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些多变的曲式结构极大程度丰富了歌剧《茶花女》的音乐艺术内涵,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歌剧《茶花女》的重唱主要出现在关键人物的情
感交融和矛盾冲突中,具体分为抒情性和戏剧性。通过重唱艺术的表演方式,可以展示不同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进一步提高了歌剧表演的艺术效果,比如第一幕就出现了阿尔弗莱德与茶花女的重唱片段。合唱也是歌剧《茶花女》音乐表演的重要部分,相较于乐器演奏来说虽然显得单调,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组合方式提高合唱的变化,并且也具有较为独特的人声美感。在整部歌剧中,威尔第频繁使用重唱与合唱的烘托作用,推动歌剧《茶花女》剧情的发展,增强了音乐的内在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
威尔第在歌剧创作中一直都强调管弦乐是为声乐服务的,但是在歌剧艺术表演过程中,管弦乐也起到了非常显著的衬托作用。通过简约鲜明的配乐可以刻画不同人物的音乐形象,立足于音乐艺术来彰显剧中人物之间以及事件之间的戏剧冲突,使得歌剧表演引人入胜。比如在歌剧前奏曲的第一主题中,就是用小提琴分成几个声部进行演奏,能够给观众带来凄凉悲惨的情感体验。再比如说《永别了,过去的一切》中,使用了双簧管演奏咏叹调的前奏。这种管弦乐的音色非常适合茶花女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能够更加真切的表达茶花女此时的内心情感,显著增强了艺术烘托效果。
为了提高歌剧艺术的冲突性,使得剧情变得跌宕起伏,创作者需要灵活搭配力度与速度,在歌剧《茶花女》中也不例外。比如乐段《沸腾的激动心灵》中,引子速度为快板,并且力度从弱变强,最终呈现为f。这也使得乐段具有欲扬先抑的音乐情感表述特点,在前期不断压制与累积过程中得到了后期的全面爆发。在宣叙调部分,速度也为快板,但到了第25小节的时候逐步变慢[1],转变为行板,在第28小节的时候变为慢板,音乐力度也变得更加舒展,更好过度到后续的咏叹调。在咏叹调部分,演唱力度变化较大,先从p降到ppp,又上升到ff,接着又降低到ppp。这种力度上的巨大变化也显著增强了戏剧的冲突性,表现了男主人公阿尔弗莱德的激动心情。
在演唱歌剧《茶花女》的时候,演唱者应该深层次理解歌剧内容,加强自身对整个歌剧的认知水平。特别是《茶花女》本身是西方歌剧,在演唱的时候存在语言不同的问题,导致演唱者很难准确把握演唱情感传递。这里演唱者可以在积极学习意大利语言文化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歌剧内容,使得歌剧演唱更有韵味。如果使用中文演唱,也要结合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进行中文歌词标注[2],明确每一个乐句的重音位置,并在中文歌词上做好标记。这样以后,演唱者就可以更好演绎歌剧内容,提高歌剧演唱的情感效果。
1.宣叙调
在演唱歌剧《茶花女》宣叙调部分的时候,演唱者应该逐步控制好自身的演唱节奏。宣叙调的速度相对来说比较自由,需要演唱者维持朗诵性特点。在具体演唱的时候,应该注意歌词的语气和强弱控制,同时还要揣摩主人公情感变化,找到情感的爆发点。在演唱气息控制方面,则应该控制好节奏,并且提高气息的弹性。特别是在慢板之前,演唱者可以合理利用休止时间调整呼吸。此时演唱者口鼻一起呼吸,使得气息充满腰腹部和后背,借助于后背的压迫力将气息传达出来,避免出现声音挤卡等问题,提高声音的柔软性。
2.咏叹调
前文提及,歌剧《茶花女》的咏叹调中出现了大量的连线,这也是威尔第大部分歌剧的共同点。演唱者在处理这些乐句的时候,应该关注三拍子“强弱弱”韵律,切实提高演唱的连贯性与流畅性,不能出现声音断开等问题[3]。在咏叹调中还出现了很强和极弱的转变。此时演唱者的上腹部应该维持收紧状态,使用腹部的肌肉群来控制气息流量,使得力度变化更加流畅。在换气的时候,演唱者可以在休止时间里从容换气,同时还要注意演唱节奏,避免换气变得太多突兀,起到反效果。
演唱者在歌剧表演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歌剧作品的二次创作。同一部歌剧由不同表演者进行演绎,最终的效果也大不相同,这跟表演者的二次创作能力也有很大关系。在歌剧《茶花女》的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应该揣摩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并融入自己对歌剧作品的理解,立足于自身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环境展开二次创作,使得歌剧中人物具有鲜明的特色。通过高质量的二次创作,歌剧《茶花女》就能够取得更加突出的艺术效果。
综合来看,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比较显著,不仅在曲式结构和音乐旋律等方面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同时也升华了爱情悲剧主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歌剧《茶花女》依然在歌剧艺术中拥有一席之地。通过深层次研究歌剧《茶花女》,可以给当代歌剧艺术创作提供较好的参考与指引。在演唱歌剧《茶花女》的时候,演唱者也要充分把控这部歌剧的艺术的特色,同时还要在加强自身对于歌剧艺术理解水平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情感元素进行二次创作,最终取得歌剧表演的成功。
注释:
[1]张晓飞:《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二重唱钢琴伴奏的音乐分析——以父亲乔治和茶花女维奥列塔二重唱歌剧片段为例》,《音乐生活》2017年第2期,第78-81页。
[2]郭瑶池子:《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音乐生活》2018年第11期,第86-87页。
[3]凌风、牛小北:《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人民音乐》2021年第5期,第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