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民
从广义层面看,中国歌唱家与国外歌唱家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狭义层面看,除了共同拥有精湛的演唱技艺和世人所罕见的艺术热情,拥有对艺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以外,中国歌唱家具有旗帜鲜明的政治信仰、社会责任、时代担当、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艺术精神。中国歌唱家具有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同时因为他(她)们具持了用歌声感染亿万大众,为社会大众创造精神动力的特殊技巧和能力。
中国歌唱家之所以与国外歌唱家存在明显区别,是因为中国歌唱家会带着鲜明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真情投入艺术创作,同时也会把社会、政治等因素融入了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因此,这样的艺术创作与自己的价值取向完全保持一致。当然,社会或公众平台不会无缘无故地给予一位歌者以崇高的歌唱家美誉(自封者除外)。作为一名歌者如果不能以抒发家国情怀为使命,以艺术性(精湛的技法)、观赏性(大众喜闻乐见)、时代性(为时代放歌)等综合审美表达为毕生追求。
换言之,中国歌唱家通过声乐与歌剧作品展现个性、体现时代特色、阐释文化内涵,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时代与生活予以热情关注,通过与大众的交流、对世界的观察获取更多的信息,让自己的精神更加丰富,艺术创作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摆脱文化定势的影响,努力超越时代,融入新时代、拥抱新时代、与时代同行。
值得注意的是,歌唱家艺术创造过程中,还会发现自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孤独感,觉得自己无法融入时代与现实之中,甚至发现文化与现实也是错位的。“在常人眼里,艺术家的思维并不正常,人人都认为是红色,他们却会从中看出青色,他们会从更深的层次分析事物,找到内在原因,甚至会为厄运而欢呼,对缺点予以赞扬,对罪行进行辩护。”[1]
歌唱家的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要把歌词、音乐、歌唱融为一体,“既要在艺术方面有突破,也要跨越文化形成主观经验,蕴含了无限的指导力量。在其引领下,艺术家们逐渐走进了世界中心,不仅能超越现有高度,也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散发出耀眼光芒。
艺术家的创作不能随心所欲,他们并不拥有真正的自由,要以艺术的方式达成自己的目的,把艺术当成媒介。艺术家也是平常人,有着自己的意志与情绪,也会为人生发展设定目标,但他既然是一名艺术家,就要做一个有深厚内涵的人,是一位能带领更多人走向光明的心灵生活者。”[2]
歌唱家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用自己充满了激情的歌声,点起中国大众的情感的燃烧点,通过这个燃烧点,又燃起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生活的热情,最终把这种热情由进一步集中和凝聚,转化成为一种为美好而努力奋斗的巨大精神感召力。
由此,研究者以为: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中国歌唱家不仅要对国家产生无限的崇敬,对党产生无限的热爱,也要把对生活的思考融入作品中,要以阳光的心态面对不同形态的生命,与时代发展保持同频共振,用激昂的热情放声高歌、歌颂幸福生活、唱响新时代,让演唱艺术回归社会与文化,真正体现出人性之美,真情阐释真、善、美,从历史与时代两个方面获取艺术真谛,感受到艺术的伟大与神奇。
中国歌唱家的艺术创造,源自对演唱艺术优美与崇高的卓越追求,源自美好心灵的飞跃,从艺术层面看,他(她)们的歌声带给中国大众的是一种视听审美,但是从深层分析,歌唱家演唱的歌连接着中国社会现实,连接着中华民族,连接着中国大众,他(她)们的抒情优美歌声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真情表达,他(她)们用优美和崇高引领中国大众向着无限、永恒,向着知识与无尽的爱升华。从精神共鸣层面,中国歌唱家以心灵飞跃为基点,把中国大众的精神、感情和心灵带得如此之远、带得如此沉醉、带得无限美好。中国歌唱家像蓝天里的阳光,春天里的清风,温润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
中国歌唱家的艺术使命是什么?一、为时代放歌;二、为时代画像;三、为时代立传;四、为时代明德;五、为社会立美。国家召唤的时候,歌唱家不辱使命,为了国家和民族,他(她)们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使命”一词对于老一辈歌唱家是沉甸甸的,前文提到,中国声乐艺术——老一辈歌唱家,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会用尽一生的努力和付出,去完成社会和历史赋予的艺术使命。
“使命”对于年轻一代声乐从业者意味着什么?绝不是想象的那样轻松、快乐、有趣。“使命”一词,需要深入理解和思考。只有真正理解了“使命”一词的深刻含义和沉甸甸的分量,才能够感悟到“使命”的责任并为之努力奋斗,只有体验到“使命”一词的精神内涵,才能够把学习老一辈歌唱家优秀传统,由表面浅层模仿转为深度挖掘。年轻一代声乐从业者只有肩负使命担当,才能够始终心系使命,才能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和国家以及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也许有人会不断地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歌唱家与外国歌唱家究竟有什么不同,中国歌唱家果然具有如此神奇和巨大的精神能量吗?
关于歌唱家,特别是中国歌唱家,当面临为什么人服务这个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时,在他(她)们的身上一定会带着深深的民族烙印。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有关文艺理论问题的丰富著述中,曾经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核心问题、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普及提高的问题、艺术家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以及从“实际”出发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观点等等,其理论指向是注重实践,把文艺、审美的反映理解为人民大众火热的现实生活和斗争,理解为历史的创造者自己的文化,理解为人的世界之所以存在并发展的能动的实践性。[3]
事实上,中国歌唱家的艺术创造与传统音乐文化存续着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传统音乐文化是哺育中国歌唱家成长的肥沃土壤。中国歌唱家与外国歌唱家之所以有所不同,就是因为他(她)的艺术情思、艺术创造紧紧连接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脉,那是中国歌唱家艺术生命之基础,艺术创作取之不尽之源泉。
经受了历史与时代考验的中国歌唱家与中国大众建立了极其深厚的感情,人民大众是中国歌唱家最忠实的“铁粉”和“钢粉”。
从20世纪40年代涌现的歌唱家王昆、孟于、郭兰英到20世纪50-60年代的王玉珍、楼乾贵、才旦卓玛、刘秉义、邓玉华、李光曦、胡松华、吴雁泽、杨洪基、李双江、朱蓬博、李谷一、郭颂、德德玛、蒋大为等一大批优秀歌唱家,到20世纪80年代涌现的彭丽媛、关牧村、阎维文、殷秀梅、方琼、刘辉、吕继宏,再到90年代涌现的王宏伟、雷佳、王丽达等等,他(她)们除了具备中国歌唱家所应具备的文化力量以外,他(她)们除了以中国声乐和歌剧作品为载体,以极富艺术魅力的歌声抒情达意,彰显中华民族风貌和中国精神以外,他(她)们还同时肩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艺术使命。
所谓鲜明的民族个性,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真”字,这个“真”字源自中国歌唱家以艺术“本真”的美学内核,以艺术情趣的生动表达为美学延展,为了更加完美地呈现中国声乐艺术演唱中的“真”字,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声乐演唱体系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中国歌唱家自觉地和心甘情愿地为此而付出一生心血。
从歌唱美学视角,中国声乐艺术所蕴含的“真”字,是以写意式的“韵味”呈现出来的。“韵味”是中国声乐艺术演唱体系之灵魂所在,可以说:中国声乐艺术如果缺少了“韵味”就无审美价值可言。就像明代的陆时雍对于“有韵”与“无韵”的区别做出了解释,提出了“韵则生、雅、响、远,无韵则死、俗、沉、局”的说法。那么“韵”是从何而来的呢?还是他说得好。他说:“‘物色在于点染,意志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矣,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这里所说的‘韵’,就正是植根于人和宇宙的生命律动状态。”[4]正如流传了千年的动人故事一样,中国古代歌唱家韩娥的歌声感情浓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因为听到她歌声的人都深深地被陶醉,所以,便有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历史典故,至今人们提起她仍然津津乐道。
“实际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歌者在演唱时的生命状态对于听众的生命状态而引发的塑造过程的深久的影响,三日过后依旧能感受到的一种状态,而不是物理声音所展现的那种三日不绝。所以,生命的律动依旧来源于余韵之韵。意韵萧然,得于声外,声音以外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生命,要深刻而全面地感受生命的律动,不仅要有所感受,还要将其展现出来,中国声乐艺术以此为本体,将这当成最高追求境界。”[5]
韵味作为中国声乐歌唱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铸就了中国声乐艺术独特的美学品格,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审美风貌。中国声乐与传统戏曲、民歌有着历史的、不解的艺术因缘,中国声乐演唱体系的构建,韵是灵魂,味是核心。
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诗文、民歌等)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哺育了中国戏曲,催生了韵味这一独特的美学品格的形成,同时也为中国歌唱家艺术创造提供了近距离的参照。中国声乐艺术正是在歌唱家创造的多种唱法、多样风格的相互碰撞、相互传承中,开拓并建构了独具民族特色、充满民族神韵的演唱体系。
中国歌唱家把对“韵味”的追求,作为歌唱艺术创造的至高审美目标,将“声、字、情、表、形、真、境、韵、味”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特色鲜明,中国歌唱家用他(她)们独具艺术魅力的歌声,定义和诠释了中国声乐艺术,从而,让西方人见证了中国声乐艺术的文化深邃,中国歌唱家创造的声腔润腔技巧及其韵味美学是对世界声乐艺术独特而伟大的贡献。
事实上,中国歌唱家创造的演唱风格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融入了多种音乐元素的融合体,也是时代与艺术之间最恰当、最完美的结合体。一以贯之,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的演唱民族个性鲜明,音乐风格迥然相异,各具特色。
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中论述:“世界的本原实际上就是精神,在真实世界中始终附着了一层薄薄的面纱,这就是物质,人们即使不揭开那层面纱,闪光的精神也会透射出来,艺术家具备这种才华,这是因为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用心完成的,但这种“心灵震荡”并不能让所有人觉察得到,这是一种潜藏于自然形式之中的特殊形态,情感是艺术作品的主要构成要素,离开了情感,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成为赝品,价值体现成为枉然。可见,艺术作品的形式是由内在要素决定的。
关于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情感之间形成了怎样的联系,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一致认为要以情感为纽带,让艺术家与观众向着共同的方向前进。如果只是固守旧有的形式,必定会陷入泥潭之中,只有宣泄情感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艺术作品的形式需要借助于物质得以体现,而情感则对精神进行追求,二者相结合才能创造新的形式。”[6]
中国声乐艺术领域,或许因为歌唱家在精神与情感方面要远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缘故(往往要付出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所以他(她)们比一般普通大众也更加清醒,要使演唱艺术的谆谆教导融入公众和人类与世界文化的血肉之中,不仅仅是某种演唱艺术表现或通过某一两首作品所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一生艰苦卓绝的努力、殚精竭虑的奉献、全身心的投入以及勇于探索实践与创造的执着精神。
事实上,从20世纪初的觉醒年代,红色中国革命,到新中国建设发展、改革开放,再到伟大中国梦,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歌唱家总是能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刻,以自己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同作曲家携手并肩,用美丽恢弘的声音和舞台形象,把中国大众的注意力和爱国、爱党之情聚焦在一起,并凝结成一股强大和不可战胜的民族力量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的歌唱家总是能够用他(她)们极富震撼力和艺术魅力的歌声,去唤醒和激活中国大众在追求幸福快乐生活、为实现人类生存理想伟大目标的斗志、信心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进入耄耋之年的郭兰英(92岁)带领雷佳、刘和刚、金婷婷、云朵、阿鲁卓玛;孟于(100岁)(第一代歌剧《白毛女》(B)扮演者)带领戴玉强;才旦卓玛(84岁)带领方琼;李光曦(92岁)、郭淑珍(94岁)带领王丽达、王莉;杨洪基(80岁)、朱蓬勃(84岁)带领廖昌永、胡松华(91岁)、蒋大为、邓玉华、德德玛、于淑珍等老、中、青三代歌唱家,他(她)不顾年迈体衰和疾病缠身,心系祖国,肩负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登台演唱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声乐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党啊,亲爱的妈妈》《我的祖国》和唱响新时代的《我和我的祖国》《不忘初心》。当激动人心的歌声响起的那一瞬间,大家的思绪仿佛又一次回眸红色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难忘历史瞬间。
阐述到这里,研究者猛然想起郭沫若说过的一句话:“当我们欣赏中国歌剧动人的故事和音乐的时候,听到的是时代的脉搏在跳动,听到的是革命战斗的坚定步伐。”不同时代的歌唱家,在同一个舞台上携手并肩,履行艺术使命——携手并肩,共同抒发家国情怀,他(她)们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他
(她)用歌声践行伟大艺术使命,用经典音乐作品,讲述中国故事,记录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歌唱家在长期艰苦奋斗和艺术实践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伟大的“中国精神。”[7]我们从中国声乐艺术——老一辈德艺双馨歌唱家的身上,看到了丰富多彩艺术人生的同时,捕捉到了闪烁在他(她)身上优美和崇高的艺术精神。
归纳起来,其一,中国歌唱家具有与红色中国革命及现代化建设与荣俱荣,同频共振的主人翁精神;其二,中国歌唱家具有上下求索、不懈追求的创新的艺术精神;其三,中国歌唱家具有严以律己、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其四,中国歌唱家面对苦难和挑战,具有不退缩、不气馁、不屈不挠的坚韧艺术精神;其五,中国歌唱家具有高标准、严要求,一生追求艺术事业的执着奉献精神;其六,中国歌唱家具有信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心系中国大众、服务中国大众止于至善、尽善尽美的艺术精神。
“对艺术传达效果进行分析,我国艺术文化拥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也蕴含着伟大的智慧,能给人们带来启迪,产生人生满足感,引导人们细细品味人生的和谐。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要体现出情感特色,这是展现智慧与精神的重要方式。”[8]中国的歌唱家们具备“柔中带刚的气质,励精图治的精神,始终如一的风骨,多情善感的胸襟”[9],这正是中国歌唱家艺术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艺术创造过程中,凸显出来的智慧和力量。
事实上,中国声乐与中国艺术精神完美地连接在一起,这种链接状态使中国歌唱家能够非常自觉地、生动地传达艺术的真谛,体悟艺术的真趣。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的思维模式、音乐表达,就是这样一种艺术的精神方式。
中国歌唱家更重视人的感悟,更重视时代的变化和现实生活,更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更关注人的心灵有所寄寓。中国歌唱家“把优秀传统文化美学境界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这种审美的境界,总是以一种愉悦的、积极乐观的态度,火一样的热情去歌颂现实、去眺望未来。”[10]
红色中国革命、新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步履,凝聚了中国歌唱家群体的艺术精神,为中国声乐演唱体系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歌唱家的艺术精神也成为推动中国声乐艺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声乐艺术——老一辈歌唱家,是中国大众心中的“偶像”,是年轻一代声乐从业者的楷模和精神导师。当研究者走进老一辈歌唱家丰富多彩的音乐人生和精神世界,并对其精湛的演唱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感动,有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绪,眼里含着晶莹的泪水,也许有人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歌唱家对中国声乐艺术事业和中国这片热土爱得太深,因为歌唱家用这种深沉的爱激活了艺术创作丰富的灵感,把这种纯真的爱化作了优美动人的歌声,把这种高尚的爱转化为中国声乐艺术奋斗一生的无穷动力。
榜样的力量传递着一种精神和信念。所谓榜样不是为自己做了什么,而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中国大众做出了什么贡献?中国声乐艺术——老一辈歌唱家,是后来者的楷模,是中国声乐艺术的精神资源,是中国声乐艺术精神丰厚的“数据库”。老一辈歌唱家用自己的歌声照亮了中国声乐艺术未来发展的道路,用自己辉煌灿烂的一生,殚精竭虑、培根铸魂,谱写了一曲中国歌唱家的精神赞歌,创造了中国歌唱家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谱系。
凡“国家大事,匹夫有责”,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不忘初心,履行职责时代担当,牢记艺术使命,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的艺术精神,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在中国声乐艺术建设发展历史上,声乐与歌剧作品是声乐艺术的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歌唱家参与艺术创造,完成艺术使命,彰显民族品貌和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国歌唱家从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中展现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歌唱家智慧的情理融合、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质。
与国外歌唱家相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歌唱家,像中国的歌唱家那样,以传统声乐艺术为文化根脉,以中国独有的声腔、润腔、表演体系,即“声、字、情、表、形、真、境、韵、味”为歌唱美学,以抒发家国情怀为己任,以彰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民族神韵为艺术使命,通过演唱中国声乐与歌剧作品,发挥出如此巨大的社会作用,产生如此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20世纪以来,中国歌唱家演唱的声乐与歌剧作品,极大地丰富和最大限度满足了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中国歌唱家以独具民族特色的演唱和委婉悠长的深厚韵味,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带来了快乐和愉悦,带来了对未来生活愿景美好遐想,歌唱家展现了智慧的情理融合、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质,优美动人的歌声,深刻阐扬了中国文化,充分彰显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艺术精神。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以娴熟精湛的演唱技艺,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伟大的艺术创造,以执着和进取之心,追求音乐极致,用优美歌声和崇高的艺术形象,带给中国大众幸福和美感。
“如果只是对声乐文学的隶属范围进行分析,中国声乐与歌剧作品以歌唱为体裁,而且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表现,包括古曲、民歌等,不管是典雅的歌剧,还是民间戏曲,所有的艺术唱词都是声乐文学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将其归总于音乐文学体系中,能体现出声乐文学的特征,也能展现出从属体的独特性。歌剧的唱词被称为‘剧词’,戏曲唱词则被称为‘曲词’,是戏剧性发展过程中只是选择了一种媒介,即作品中的人物,通过对白、唱腔、身段等为剧情发展起到有效助推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不同人物。所以,唱词要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要通过声情语态展现人物性格,要产生‘语求肖似’的效果。”[11]
就研究者的视野所及,中国歌唱家演唱的声乐与歌剧作品,集中显示出重真情、求自然、尚境界的综合艺术特征。
其一,中国的语言大多数是在诗的语言基础上,因此,一些理论文章不能兴盛。但是在文学艺术的道路上,却达到了另一种艺术高度。二十或二十八字的绝句,一般更能够体现人生当中的喜、怒、哀、乐、愁的情怀。这种艺术境界不论哪种方式都无法逾越的。”[12]这正体现了中国声乐与歌剧作品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催生出中国歌唱家有别于外国歌唱家的独特风格和精神境界。
其二,关于中国歌剧艺术的文化特征,音乐学家居其宏先生认为:“中国歌剧文学注重情节发展的连续性和有序性,注重戏剧展开的逻辑性,讲究人物性格和艺术形象的塑造,但它比较忽略歌剧文学的本性,缺乏艺术构思上的整体性和包容性,过分追求完满自足而使歌剧的综合美感受到削弱。而西洋歌剧文学却十分重视自身特征的整体性与包容性,自觉地把握住自己(歌剧文学)与歌剧综合体所形成的一与多、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因此,它特别彰显了歌剧文学的本性。”[13]
事实上,中国歌剧从产生与发展,尽管西方歌剧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也孜孜不倦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传统声乐文化对中国歌剧的影响要远远超出西方歌剧的影响。所以,中国歌剧在追求情节的简约性方面表现比较突出。以这种方式呈现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有更富裕的时间和篇幅来深化歌剧中人物的真性情,中国歌唱家正是把握住了这一点,从而在演唱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当中,能够准确地体现出歌剧的抒情性,能展现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也能对各种性格冲突进行层层分解,这是中国歌剧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其三,中国歌剧文学在艺术表现方面充分体现出综合性的特征,尤其是一些与历史、革命有关的内容,作品形成了鲜明的主旋律,这是其优势的直接体现,具有浓郁的政治文化色彩,这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呈现。与红色中国革命一荣俱荣、一路走来的歌唱家,矢志不渝、义无反顾地完成这一艺术使命。
总而言之,如果有人问,从20世纪初到今天,一百多年来,中国歌唱家为中国和世界声乐艺术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是:中国歌唱家为中国声乐艺术建设与发展毕生奋斗,成果卓著,中国歌唱家向世界乐坛呈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声音色彩,向世界乐坛展现了中华民族鲜明独异、自成一体的音乐形象,为世界声乐艺术做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
注释:
[1] 丁亚平:《巴尔扎克论文学》,选自《艺术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第11页。
[2]〔瑞士〕c.容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57页。
[3]李应龙:《审美研究的文化转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7页。
[4]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版,第93页。
[5]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版,第94页。
[6]〔俄〕瓦·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话中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蕴藏着创造历史的澎湃势能,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8]陆卫明、韩鹏杰、张蓉:《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9]陆卫明、韩鹏杰、张蓉:《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页。
[10]陆卫明、韩鹏杰、张蓉:《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1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6—98页。
[12]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岳鹿书社2003年版,第186页。
[13]居其宏:《歌剧艺术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