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开创者与领军人物——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70万字的皇皇巨著《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对生命美学的背景转换、研究对象、提问方式、理论谱系以及生命美学与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与环境美学的异同诸多层面,均做出了系统且深入的学理阐释,是对改革开放新时期较早诞生的美学新探索——生命美学——深度思考的一次集中展示。具体而言,该著的学术创新与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潘知常教授看来,美学对审美活动的关注既不同于文艺学对文学问题的关注,亦不同于艺术学对艺术问题的关注。换言之,它是借花献佛、借船出海,是借助于对审美活动的关注去关注“人”本身。因为,美学的奥秘在人—人的奥秘在生命—生命的奥秘在“生成为人”—“生成为人”的奥秘在“生成为”审美的人。或者说,自然界的奇迹是“生成为人”—人的奇迹是“生成为”生命—生命的奇迹是“生成为”精神生命—精神生命的奇迹是“生成为”审美生命。再或者说是,应遵循“人是人”—“作为人”—“成为人”—“审美人”的思考逻辑。
其二,该著提出,生命美学对审美生命的阐释其实也就是对人的阐释。它立足于 “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哲学,将生命视为一个由宇宙大生命的“不自觉”(“创演”“生生之美”)与人类小生命的“自觉”(“创生”“生命之美”)组成的向美而生、亦为美而在的自组织、自鼓励与自协调的自控系统,以“自然界生成为人”区别于实践美学的“自然的人化”,提出美学应走出“自然的人化”这一误区,向“自然界向人生成”转换;以“美者优存”区别于实践美学的“适者生存”,提出美学应走出“适者生存”的误区,向“爱者优存”转换;以“我审美故我在”区别于实践美学的“我实践故我在”,提出美学还要走出“我实践故我在”的误区,向“我审美故我在”转换;以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区别于实践美学的以审美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附属品、奢侈品。这其中又包涵了两层意蕴:审美活动是生命的享受(因生命而审美、生命活动必然走向审美活动、生命活动为何需要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也是生命的提升(因审美而生命、审美活动必然走向生命活动、审美活动为何能够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其三,该著还从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做出了探讨。首先是纵向层面,该书认为,生命美学可依次拓展为“生命视界”“情感为本”“境界取向”,这也正是潘知常教授生命美学学说的三个关键词。所以潘知常教授所提倡的生命美学也可以被称为情本境界论生命美学或情本境界生命论美学。而在横向层面,该著提出,生命美学可拓展为后美学时代的审美哲学、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审美形而上学与后宗教时代的审美救赎诗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潘知常教授以自己数十年的学术理论积累,以极富领悟力的生命洞见,以稳健成熟的学术思考心态,为中国美学界的学术图谱又增添了厚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