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英,王鑫,刘学平
(福建工程学院 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s)是指在常温下沸点50℃~260℃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在我国,VOCs是指常温下饱和蒸汽压大于70 Pa、常压下沸点在260℃以下的有机化合物,或在20℃条件下蒸汽压大于或者等于10 Pa且具有挥发性的全部有机化合物。
臭氧(O3)是2020年福建省环境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质,占总污染物质的78%,是制约福建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因素[1]。本研究以VOCs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VOCs的污染特征、O3生成潜势(O3formation potential ,OFP)及来源特征,为制定环境污染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福建省某市,通过数据有效性核查、Excel数据筛选和统计、柱状图、饼状图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剔除因设备故障、调试、数据校准等产生的无效数据,共获得1 125组有效监测数据。剔除研究时间内浓度低于检测限的 VOCs 物种、无法确定污染源的物种及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中拟合效果较差的物种,最终以51种VOCs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烷烃27种、烯烃8种、芳香烃13种。
O3生成潜势(OFP)是衡量大气VOCs对O3贡献的重要指标[2],能反映O3在二次生成过程中各类VOCs的相对贡献程度,进而确定其关键污染源及首要物种[3],可用公式(1)计算:
OFPi=MIRi×[VOC]i
(1)
式中,MIRi是i种VOC在O3最大增量反应中的O3生成系数,[VOC]i是第i种VOC的环境浓度,MIR系数的VOCs各组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OFP贡献排名前十的物质
PMF是一种受体模型,目前广泛用于颗粒物与 VOCs 的源解析中,其计算公式为:
(2)
式中,xij为样品i中物种j的组分浓度,p为对样品有贡献的因子数量,gik为因子k对i样品的相对贡献值,fkj为物种j在因子k中的浓度含量,eij为第i个样品中物种j的残差。
PMF模型数据的不确定度是指对研究变量的真值缺乏认识和了解,用置信区间或概率密度函数进行描述,源解析数据的不确定度主要来自样品采集、数据分析及样品本身[4]。不确定度Unc的计算如公式(3)[5]:
(conc>MDL)
(3)
式中,EF为误差比例;MDL为仪器检测限。当浓度小于或等于MDL时,Unc可用公式(4)计算:
(4)
分析VOCs的组成特征如图1所示,其中,烷烃含量6.472×10-9、占总VOCs的60.3%;芳香烃含量3.467×10-9,占总VOCs的 32.3%;烯烃含量0.794×10-9,占总VOCs的7.4%。浓度较高的化合物包括正丁烷、异丁烷、异戊烷、甲苯、间/对-二甲苯等,其中正丁烷和甲苯的平均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1.569×10-9、1.450×10-9,如图2所示。
图1 VOCs组成特征
图2 浓度较高的化合物
VOCs的OFP平均体积分数为78.06×10-9。其中,总芳香烃对OFP贡献最大为45%;其次是烯烃和烷烃,分别为35.9%和19.1%;烷烃对VOCs贡献虽然最高,但其光化学活性低,对OFP的贡献最小;烯烃对VOCs贡献仅为12.4%,但对OFP贡献高达35.9%;丙烯对VOCs浓度贡献比仅为5.1%,但对OFP贡献高达15.1%,采用公式(1)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研究期间对OFP贡献排名前10的物种,分别是丙烯、1-丁烯、顺-2-丁烯、反-2-丁烯、异戊烷、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1,3,5-三甲苯、对乙基甲苯,总贡献达65%。因此除了控制污染浓度较高的一些物种外,还应重点关注一些反应活性较大的物种。
将PMF解析出的各个因子与各排放源进行对应,是PMF解析的关键环节。VOCs的排放源众多,但是不同来源所排放的VOCs 化学组成存在差异,这是利用受体模型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的前提。一般将因子数定为4~7之间,通过比较不同因子数下Qrobust/Qtrue的值,来确定最佳因子数。经过初算和多次优化调试,对PMF模型获得的因子谱图进行解读,通过多次模型运转,确定最佳因子数为5。各来源贡献占比如图3所示,解析结果中各因子的VOCs浓度与贡献率如图4所示。因子1中丙烷和正丁烷贡献率最大,分别为86.81%和75.07%,丙烷和正丁烷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主要产物[7],因此判定因子1为机动车尾气排放,占比55.07%,为主要来源。因子2里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乙苯是贡献最大的化合物,分别为85.55%、83.81%和80.51%,这些都是重要的有机溶剂[8],判定因子2为溶剂使用,占比9.37%。因子3中异戊二烯贡献最高,占比为93.42%,异戊二烯是植物源排放的示踪剂,因此判定因子3为植物源排放,源贡献占比最小为8.09%。因子4中氯甲烷贡献最大,氯甲烷通常是生物质燃烧的示踪剂[9],因此判定因子4为生物质燃烧,占比12.01%。因子5中甲苯占比最高,甲苯通常被当作工业原料,主要来自与汽油加工有关的排放,也来自于工业活动所造成的溶剂损失和排放[10],因此认为因子5为工业过程,占比15.47%。
图3 各来源贡献占比图
图4 各因子中VOCs浓度及贡献率
1)本研究针对福建省某城区VOCs监测数据,定量分析51种VOCs,包括烷烃、烯烃以及芳香烃。其中烷烃和芳香烃分别占总VOCs的60.3%和32.3%,烯烃含量最低,占总VOCs的7.4%。
2)VOCs组分占比表现为烷烃>芳香烃>烯烃, 浓度较高的化合物包括正丁烷、异丁烷、异戊烷、甲苯、间/对-二甲苯等。
3)VOCs组分中对O3贡献最高的是芳香烃,烷烃贡献最小。O3生成潜势最大的10种成分分别是丙烯、甲苯、间/对-二甲苯、1-丁烯、顺-2-丁烯、邻-二甲苯、反-2-丁烯、异戊烷、1,3,5-三甲苯、乙苯,总贡献达65.9%。
4)VOCs排放主要来自人为源排放,少部分来自天然源。人为源排放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溶剂使用、生物质燃烧和工业过程,天然源主要来自植物源排放。
5)建议加强机动车管理,加强柴油货车尤其是夜间进城的柴油货车监管抽查力度,组织柴油货车集中停放地的随机抽查,加强申请延期使用的营运性老旧车辆的更新与淘汰工作,加强冒黑烟车辆监管和处罚力度,实现对不达标车辆的严处,同时加强重点企业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