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勃
中西方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沿着不同的理念和轨迹各自发展,虽然各自独立但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过亲密的交融互鉴,中国艺术甚至成为现代西方艺术变革的灵感来源。
二者的不同来自很多方面。首先,中西方艺术所采用的媒介不同,中国运用毛笔,勾勒挥毫酣畅淋漓的线条。不同于古埃及较为刻板整齐的几何直线,二者出发点不同,互相无法模仿。另外,二者创作使用的材料也不同,西方采用硬质油料,有时掺入硬质材料造就立体感,和东方行云流水的水墨截然不同,效果不同。
东方艺术是线的艺术。中国古代淘汰呆板具象的表现形式,用自由灵动的方式来探寻表达绝对的精神层面。线条则最为自由、空灵。正是由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才创造出与西方固有艺术截然不同的现代艺术作品。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之下,走出“死胡同”,从团块走向线条,找到了新的艺术诠释方法,掌握了这一表达自我与世界关联的高妙手段。
19世纪末的艺术呈现出一种世纪末的颓废感,但又生机勃勃,流派竞相生发,随着照片的问世,绘画不再满足于追求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描绘,大家纷纷将目光投向其他地区的艺术,寻求新的养分。
尤其自印象派开始,艺术家对东方艺术产生了极大兴趣,开始用线条代替明暗变化,抓住了东方艺术的主要艺术特征。例如凡·高、高更、马蒂斯、劳特雷克、德加、莫迪里阿尼都做过这样的尝试,或用几何线条作为背景,或用多变的线条描绘事物。此后光影逐渐让位于线条这种表现形式。这种抽象化的趋势满足了绘画存续的理由,由写实转而注重概念和内心的表达。
马奈的作品《马奈夫人》中,虚化的灰蓝色背景中大胆使用了一些粗细不均的线条加深阴影效果;1891年,保罗·高更创作了版画《拿斧头的男人》,其中首次出现像蛇一样卷曲的水纹;马蒂斯擅长用线描绘女性的人体;劳特雷克通过灵活多变的线条刻画出梦幻舞者路易·福勒雀跃灵动的舞姿和活力;莫迪里阿尼也是通过简单的笔触和线条,将人物的身姿整体拉长,刻画出一个个优雅且略带忧郁的巴黎人形象。凡·高线的表现力就达到了这一点,线成为他情感的载体,生命的化迹。
蒙克、席勒继续探索用线来进行情感表达和自我抒发的方式,并且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呐喊》用流动的曲线制造出一种空间的扭曲,窒息和压抑感扑面而来,令人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绝望;埃贡·席勒的线条可以独立于物体之外进行艺术表达,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在这些夸张、拉长、扭曲的直线和曲线中,传递着一种强烈的不安,但透过表面的不安,又能感受到这放纵有力变化多端的线条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而康定斯基将线条艺术更加抽象化,纯粹的线条和色彩就形成了画面的生命力,并发布了自己对于点线面的理论观点,引领西方艺术逐步走上抽象主义的道路。
谈及新艺术运动的曲线线条,首先就要谈及象征主义艺术的渊源。象征主义艺术是一种以简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描绘现实的绘画主张。其精髓就是,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述现实事物。我们可以利用中国的甲骨文来理解象征主义,也是进化到草书的启蒙和根源,就如同后期进化到抽象表现主义一样,有一种内在的生发。
新艺术运动分为曲线和直线两大类别,曲线风格以法国和比利时为中心。保罗·高更创造的虫迹式的线条被凡·德·维尔德运用到《主日》《芳香》等设计的扉页画面中,成为新艺术运动优雅曲线的起源。
新艺术运动的曲线风格与自然紧密结合,认为自然中不存在直线,放弃传统意义上的装饰风格。这一点受到东方文化“师法自然”理念的影响。
1.建筑设计中的曲线:植物线条
建筑设计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比利时的维克多·霍尔塔和法国的埃米利·加莱。他们设计的作品充满自然主义的灵动和诗意。例如维克多·霍尔塔设计的塔塞尔公馆,墙面布满了蜿蜒的藤蔓,楼梯也是线条柔美的铁制框架,整个空间给人以优雅唯美精致华丽的感受;埃米利·加莱对玻璃艺术品有很深造诣,其中提现了许多东方美学。年轻时就曾在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看到过乾隆时期的琉璃,并被深深吸引,后来得以近距离接触日本文化,就在其作品中融合了许多东方元素。
2.平面设计中的曲线:比亚兹莱的莎乐美
虽然新艺术运动中的曲线传承自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中的C形、S形和涡卷形曲线,但同时也受到了东方韵味的影响,至少与东方饶有韵味的线条有异曲同工之妙。比亚兹莱的作品充满了东方那种无以言说的神秘感,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线本身所要表达的意向始终都是主题和核心,其中蕴含着悠远的哲理和神秘,不仅表现物象,更能够传递出作者的主观臆想和思想情感,将形、意、情三者结合起来,比亚兹莱理解并吸收了这一点,突破了西方传统的线条艺术写形刻画的概念,融入了极为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情感。
抽象主义中的东方美尚且是在形式上对于线条艺术的学习和借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于中国艺术有很大兴趣和较为深入的研究:
1.保罗·克利:诗画
保罗·克利自1916年开始对中国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后的一年对中国文学潜心研究,有了一定的造诣,并从中国文字的抽象趣味中获得了造型灵感,研究成果就是一系列文字画,或者叫“诗画”。他晚年创作的作品使用了很多粗犷的黑线,有些形似中国的书法,例如这幅名为《鼓手》的作品,从形式上看借鉴了中国的书法,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曾说:“笔迹最关键的是表现而不是工整。请考虑一下中国人的做法,我们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才能使笔迹变得更为细腻、更直观、更具神韵。”
2.米罗:米字作品
西班牙绘画大师胡安·米罗,毕生酷爱东方艺术。他的作品充满纯真和自由的气息,灵动而富于想象,运用诗意的表达方式呈现自然的美。他的创作理念同中国书画自由表达内心境界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他晚年的创作中,经常用“米”字来署名。采用表意符号和象形文字是其创作特色。《人投鸟——石子》这幅作品,以有力的线条刻画物体,画面中的鸟、星星、人都以象形文字的形式出现。
相较于前人在形式上对于东方艺术的模仿和尝试,抽象表现主义中的东方美,更加成熟和内化,探求东方哲学的内在神韵。
1.马克·托比深受中国艺术的影响,并且得到第一批旅美中国艺术家滕白也先生的指点。第一阶段:重视线条阶段;第二阶段:加强线条表现力——“白色书写”风格作品;第三阶段:解放线条阶段——“黑色墨绘”风格作品。他曾在亚洲旅居多年,深入研习了中国书法,并且与芬诺罗萨、冈仓天心等思想家和禅宗研究者密切交往,因此受到了东方文化的深远影响。他的“白色书写”及“黑色墨绘”系列作品构成了其线性抽象的绘画风格。马克·托比跟随中国书法家滕白也学习多年,从外在技法到思维方式都深受其影响,在创作媒介、材料及表达方式上都与西方传统风格相异。从创作初期的《百老汇大街》,到“白色书写”时期的《白夜》,到“黑色墨绘”时期的《空间仪式系列之一》,很明显可以看出马克·托比创作的风格演进,一次次否定和突破具象的形式。他曾有一段很明确的关于“反形式”的表述:“线条代替块面占了支配地位,但我仍极力使它渗透空间存在的感觉。”
2.弗朗克·克兰热衷于线性绘画,由于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作品均为黑白色的线性风格抽象画,超脱于纷繁的色彩,使注意力集中在线条本身传达的力量。他的代表作《马荷宁》笔触奔放,几笔粗犷的黑色线条相互交叠在白色的背景之上,既展现了艺术家的狂热内心又让人联想到现代城市建筑的钢筋结构,兼具现代感和暴力感。克兰的风格还对他的朋友保罗·倔内产生了影响,将书法和抽象表现主义相融合,简化了画面的色调和物象,专注于笔触背后的抽象本质。
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分析道:“中国的画……特别注意线,是一个线条的组织,中国的篆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重流动的线条……中国戏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行动,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在的意识对于外在物质的认知理念。西方艺术在经历了一系列摸索变革后,与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在某些程度上有共通之处。
符号指的是艺术媒介,也就是说符号是艺术的物质表现手段。抽象于现实物质之外,不拘泥于再现自然,是一种创作手段。书意性指的是书法家在创作时运用线条进行抒情表意。西方现代主义逐步走向抽象,运用线条独立成画,即表达了艺术家的画意,这一特征二者兼有。
线条是有形的音乐,音乐是有声的线条。二者同样具有韵律性,只不过需要不同的感官去感知。中国艺术中线条的音乐性体现在书法中,尤其是草书的笔法中,字与字相连,起承转合酣畅淋漓。如唐代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辗转回旋,极富韵律感。西方艺术中线条的音乐性体现在艺术家的绘画中,例如毕加索、马蒂斯的人体,运用灵活多变的线条进行勾勒,巧妙灵动地展现出婀娜多姿的女性体态。
西方古典艺术注重写实和细节,画面整体华丽繁重,热衷于用团块表现面和体。而中国艺术则化繁为简,用线条表现胸中天地。密斯凡德罗所言“Less is more”同中国传统哲学理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竟跨越地域和时空交汇在一点。
种种在艺术上的相互交融和创新,都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文明的伟大。艺术的兼容与再造不是偶然巧合,是人类为了绵延长存共同总结出来的法则和成果。只有融合创新,文化才会永续,人类文明才会有未来。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