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研究
——以宋加洛陶瓷为例

2022-03-17 07:09李沥平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1期

◎李沥平

中国陶瓷在世界产生大范围的影响,首先是作为精致艺术品被收藏,其次是作为日用品被需求而转变成为市场量巨大的商品,再者是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和技巧,直接推动了世界上陶瓷使用国家陶瓷的欣赏水平,和陶瓷制造国家陶瓷制造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历史上中国陶瓷引领了世界陶瓷的风尚和审美,代表了世界陶瓷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技巧和工艺,也普及了世界上各国家的陶瓷使用率。东南亚国家因为地缘、政治方面的优势,是中国陶瓷外销最具规模的市场与销往西方国家途中的周转地。陶瓷作为易损物品,在运输上不具备优势,但是在市场上却占有巨大的份额。因此,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的促进之下,东南亚地区的本土陶瓷开始趋于中国化发展。

一、中国陶瓷文化

陶文化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大部分的史前遗迹都发现了陶。“瓷”是中国的发明,也是中国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因此,追溯中国的陶瓷文化,首先要区分陶和瓷。总结来说,两者所用材料不同、制作工艺不同、烧制温度不同、软硬程度不同、并且所追求的外表形状即艺术审美不同,另外瓷上釉,而陶的表面没有釉。正是因为有了瓷,中国的陶瓷文化才真正走向世界。中国瓷器是世界上最令人梦寐以求、技术最先进的陶瓷。它完美地结合了艺术和技术,美感和功用。成为世界各地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以及贸易中需求旺盛的商品。

中国的陶瓷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文化样式、窑口和艺术风格举不胜举,粗略的可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官窑代表了较高的技艺和艺术水准,但是流通性小。民窑则流通性高,传播范围广泛。8世纪末,中国陶瓷开始背负向外输出,传播文化的使命。9-11世纪唐宋时期出现第一个高潮,这个时期的陶瓷,主要以造型精致和色彩丰富的低温釉陶瓷为主。14世纪的元明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极大地带动了中国陶瓷文化向世界的传播,这个时期的陶瓷以青花瓷为代表,在技术和艺术审美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5-17世纪明代中晚期至清初是中国陶瓷外销的黄金时期,中国陶瓷从窑口到样式都比往常丰富,民间陶瓷大放异彩。发展到18世纪,中国的陶瓷已经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享誉世界。

二、宋加洛陶瓷

明朝时期,中国政府实施海禁,陶瓷禁止外销导致东南亚市场巨大的需求量得不到满足,促进了该地大批本土陶瓷的发展,在盛期甚至代替中国陶瓷销往世界各地,其中颇具规模和流行的就是宋加洛陶瓷。宋加洛陶瓷是古代泰国的传统陶瓷文化,源自素可泰王国时期。宋加洛窑是素可泰附近窑口和西萨查那莱附近窑口的总称,以生产装饰有传统图案的白底黑花釉下彩和青瓷为主,这些陶瓷器皿是用1150-128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而成的,包括盘、罐、茶壶、杯、碗、勺和陶瓷人物、动物。从素可泰城和西萨查那莱古城附近出土的古窑可以证明,宋加洛窑的制造和烧制技术可以追溯到素可泰王朝时期直至大城王朝结束(14世纪-16世纪)。

(一)素可泰窑场

素可泰窑场位于素可泰古城北墙外围,这些窑沿着古老护城河建造。其中的大部分窑炉被称为“Tao-Ta-Klub”(TH)或者上升式窑,这种窑的烧制温度只能达到900度,因此,只能用于生产简单的单色陶、褐陶。这些窑群所生产的陶瓷器皿的特点是以罐为主要造型。另外,在上釉和绘制图案之前,先在陶器的表面涂上一层厚厚的白色泥浆,以覆盖因为土壤纹理粗糙而造成的痕迹,以及遮盖部分颜色黑灰黯沉的黏土,以获得白净漂亮的底色。(NiratSoodsang.2017)

(二)西萨查那莱窑场

古代宋加洛陶瓷最大的遗址位于现在的西萨查那莱古城,围绕永河的两岸发现了两百多座窑址,其中大部分被称为“Tao-Pra-Toon”(TH)或者交叉送风窑,烧制温度可以达到1300度。使用这种窑烧制的陶瓷质量比其他的宋加洛陶瓷质量更高。能烧制出的瓷有青瓷、白瓷、褐瓷和双色瓷。西萨查那莱地区的陶瓷质量优于其他地方的宋加洛陶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该地生产的陶瓷黏土来自附近的考斯兰山,这里盛产的黏土质地细腻,可以生产出用于制作瓷器的高岭土和熟料。

西萨查那莱窑群最显著的发现,是其中第41号古窑洞出土的9层窑叠加在一起的窑群。其中最深处达到7米,在最深处的文化层发现了高棉风格的灰陶和无釉陶,在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上,相比较青瓷、白瓷出现明显的断层。

(三)宋加洛窑的制作与用途

宋加洛时期的陶瓷制作分两个步骤,第一步烧制成型之后,在素胚上进行花纹绘画和上釉,风干后进入第二步骤,即再次入窑烧制。陶瓷在窑洞中垂直叠放,每一件陶瓷都用垫饼隔开。为减少接触面积,垫饼通常有5-6个圆脚,因此导致这一时期的陶瓷内底部都留有5-6个斑点样的痕迹。这种支饼垫烧的烧装方法,在中国西南边陲地区的古窑中也多有发现。(马文斗,2001)

宋加洛陶瓷的生产有多种目的和用途,包括:第一、用于宗教仪式和信仰仪式,如向寺庙提供餐具、供奉物品和祈祷用具,或者是用作陪葬品等。第二、作为生活用品、家庭用具和出口商品,如餐具、茶具、罐、箱等。第三、装饰用,首先是家居装饰,包括一些花瓶、灯具等,其次是建筑装饰,用于屋檐、滴水、瓦当、瓦片、栏杆等。第四、其他用途,最为玩具,比如:渔网模型、蟋蟀笼、小动物。或者是一些纪念性的物品,比如:人物群像,其中母与子的陶瓷被认为是用来转移厄运的。

宋加洛窑除了满足泰国本地市场的需求外,也远销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与菲律宾都有发现宋加洛陶瓷的踪迹。虽然后期宋加洛陶瓷因为中国的贸易开放,重新接管陶瓷市场而受到冲击,加之又经历了缅甸的战争攻击,最后在西方国家主导的航海时代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但是,它的制作技法和工艺却被保存了下来。随着最大一批宋加洛古陶瓷的出土,在当地民众和艺术家的努力之下,宋加洛陶瓷在现代社会中发展起来,形成了艺术村落,开发出了“一村一品”等特色艺术特产。目前,宋加洛陶瓷是泰国重要的国家工艺美术之一。

三、宋加洛陶瓷和中国陶瓷的关系(陶工、技术、艺术风格)

素可泰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政权,也是泰国文化和艺术的开端。公元1292年,素可泰国王兰甘亨的文书“金册”经由广东转送大都(今北京),自此与中国建立联系。此后元朝派使者多次出访素可泰,具记载素可泰向元朝派出使节共9次,在这些使节中,《元史》记载1299年的来访人员中有来自暹罗国的王子。(宋濂、赵埙、王玮,1976)中国浙江人士周达观,曾随同元朝使节前往真腊(柬埔寨),写下《真腊风土记》,其中使用“暹罗”称呼泰国地区。

由于素可泰王朝和中国的友好外交关系,导致目前的研究中,对中国陶瓷和宋加洛陶瓷的关系有着众多猜测。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宋加洛的窑工是否来自中国,虽然部分学者认为这个论点没有任何古文献资料支撑,但是对宋加洛窑的考古发现,该地出土的陶瓷,特别是西萨查那莱附近的陶瓷,在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上存在明显的断层:从灰釉、无色釉直接到青瓷的跨越。早期的宋加洛陶瓷,明显受到高棉陶文化的影响,而从高棉陶到中国瓷,这种从制作工艺到艺术审美实现飞跃式的发展,是直接的,中间没有过渡时期。

早期的宋加洛窑分布在素可泰地区,因为素可泰王朝时期这里是国家的都城。直到宋加洛的工匠们发现了西萨查那莱地区考斯兰山的黏土更适合制作漂亮的陶瓷,才把宋加洛窑的重心从素可泰迁至西萨查那莱。在这里,宋加洛的陶瓷工人把黏土制作成高岭土,使用熟料增加韧性、排出空气。另外,在窑的选择上也从温度较低的上引式窑变成了温度较高,可以融化釉料的交叉送风窑。是什么让宋加洛地区的陶瓷工人一下子掌握了这些技术,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然而,无论是中国的陶瓷工人直接到达了这个地方,给这里的陶瓷文化带来了技术和革新,还是这里的人们学习了中国陶瓷的制作工艺,给本土的陶瓷技艺带来了变革,都足以证明,中国陶瓷文化对宋加洛陶瓷的深层次影响。

另外,宋加洛陶瓷的艺术风格受到中国陶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图案纹样上面。罐子、花瓶、盘、碗类圆形器皿的装饰中时常使用圆形黑白纹案,黑色的花纹代表阴-女性,白色的部分代表光亮-男性,正是受中国阴阳文化的影响。另外还有“龙纹”“凤纹”“牡丹纹”等中国特有的图案也在宋加洛陶瓷中非常常见。宋加洛陶瓷中最负盛名的陶瓷是黑纹彩绘陶和青瓷,其中的黑纹彩绘陶明显受到中国磁州窑的影响,而青瓷则和中国的龙泉窑青瓷异曲同工。(王建保,2014)虽然宋加洛青瓷相较龙泉窑青瓷更黄绿一些,但是也经常被收藏者们混淆。

宋加洛陶瓷是古老丝绸之路的产物,融合了中泰文化,见证了中国陶瓷的历史和兴衰,在历史洪流和巨变中绽放异彩,经历尘封又重见天日,是中国陶瓷文化在东南亚的重要亲证者和见证者。

四、中国陶瓷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一)中国陶瓷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基本概况

中国陶瓷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是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不断推进的。在唐宋时期,主要以陆上丝绸之路为媒介,沿中南半岛各地输出,这点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考古发现的汉唐风格的陶瓷器可以证明。元明时期,中国陶瓷文化的兴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畅通,极大的加速了陶瓷作为主要的贸易商品输出到东南亚各地。总结来说,中国陶瓷文化进入东南亚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是以官方为代表的贸易朝贡,第二是以民间为代表的商品贸易。另外,海外移民也是中国陶瓷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重要媒介。中国陶瓷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地域之广,包括了中南半岛各地区,并且传播的范围广泛,深受东南亚民众的喜爱。

(二)中国陶瓷文化影响下的东南亚本土陶瓷文化

中国陶瓷文化除了直接输出到东南亚外,还间接影响着东南亚地区的本土陶瓷文化。以宋加洛陶瓷为例,从其烧制工艺、造型纹样、釉彩到窑的样式都受到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和宋加洛陶瓷类似的还有泰国的五色陶瓷,五色陶瓷最初是由泰国政府向中国订制,后期直接派泰国的工匠到中国学习,把这种陶瓷的制作工艺带回泰国,目前是泰国陶瓷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受到影响的还有越南安南青花瓷。在14世纪世界上能够烧制青花瓷的国家仅有中国和越南,在中国海禁时期,越南的青花瓷为了能代替中国陶瓷销往世界,更是进一步改革以提高技术,可以说,中国青花瓷的兴衰直接影响了越南青花瓷的发展。另外还有缅甸青瓷、菲律宾陶瓷等都受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中国陶瓷文化在东南亚地区有着极高的地位,引领着东南亚陶瓷的烧制技术和艺术风格。

(三)陶瓷对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助力

中国陶瓷在东南亚地区的流行,同时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首先,陶瓷作为日用品,极大地改善了东南亚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其次,中国陶瓷特别是以青花瓷为代表,在东南亚广泛用于寺庙场所、宗教仪式。陶瓷极大地提高了东南亚民众的物质生活,同时满足了其精神需求。以陶瓷作为外交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形象,加深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印象。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概念,如果说陆地丝绸之路是以丝绸繁荣的,那么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陶瓷落地的。丝绸开篇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印象,陶瓷则奠定了这种形象。

五、结语

关于中国陶瓷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多着重研究中国陶瓷在东南亚的传播,而少有以东南亚本土陶瓷为例研究中国陶瓷对其深层次的影响。另外,其他关于宋加洛窑和中国陶瓷的关系的研究,都集中在对比其釉彩和装饰纹样。因此,本文着重以研究宋加洛陶瓷,从其历史背景、发展规模展开,重点研究它的窑的样式,烧制工艺,烧装技术,黏土的选择,制作工艺,烧制步骤,功能和用途,并对古宋加洛窑的考古进行梳理,探讨它与中国陶瓷深层次的关系。事实证明,中国陶瓷对东南亚本土陶瓷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停留于表面,而是对其从原材料选择,到窑的样式,烧装技术以及制作工艺都带来了影响和革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响不可能仅靠官方朝贡和商品交换就能做到,更多的只能是人员流动才能实现。(王光尧,2011)并且,中国陶瓷文化在世界主流文化圈中的流行,以及在世界各国商业版图中的大量流通,极大地鼓舞了东南亚各地制作陶瓷的热情,带动了东南亚陶瓷产业的发展。陶瓷作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也在潜移默化中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