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渌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在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有上市公司以及民营上市公司出现在资本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并集中于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后果、手段以及相关的投资行为等各个方面。文章将以ST上市公司A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实际情况,分析A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提出改进对策。A企业的做法在资本市场已经不是个例,目的是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但是实际经营情况还有待提升。为此,希望文章的研究能够为广大ST上市正确做好盈余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ST上市公司
当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现象,或者是经营不善导致各类异常情况的出现,且连续亏损两年,那么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代码前将会标识“ST”,目的是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也是督促企业能够改善经营状况。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ST公司为了保住当前的上市资格会采取盈余管理,但是大部分都是粉饰财务报告,而未真正改善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将会带来巨大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对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探讨,以期望让上市企业正确认识盈余管理的价值,并结合自身问题进行改进。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一)避免企业被退市
国内企业上市的程序非常复杂,而且审核条件也非常严格,所以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讲,能够上市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当成功上市之后,公司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大量融资,非常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市场占有率。同时,在政府补贴以及人才招聘等方面上市公司也有一定的优势。如果企业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亏损,如果第三年继续亏损,将会面临退市的困境,这就意味着企业之前所付出的心血将付诸东流,其相关优势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对于已经标识ST的大多数企业来讲,难以通过有效手段改善当前经营情况来讲上市资格真正保住,而通常的做法是借助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让企业从财务数据上实现了“扭亏为盈”,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在高管薪酬契约动机的激励下实施盈余管理
两权分离制度是大部分上市公司应用的制度,也就是上市公司的所有者会聘请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职业经理人来负责公司的相关业务。为了能够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公司会制定激励机制,主要目的是让管理者能够全身心投入经营,同时,也是为了将两者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以及冲突消除,往往会将公司经营业绩与管理者挂钩。所以,从管理者角度来讲,为了获得更多回报往往也会通过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融资动机
当上市公司被标识“ST”之后,投资者已经投资的资金将存在极大的风险,同时,准备投资于该公司的资金也会有退缩的情况。对于ST上市公司来讲,当企业连续两年亏损之后,投资者将很难对其进行投资,加之企业自身没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以及财务指标,若要从银行获得贷款难度更大。如果企业没有资金保障,那么生产经营将会止步,甚至影响其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为了满足融资需求,所有有着非常强烈的摘帽动机,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案例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以下称之为A企业)的前身涉及到软件研发与销售、餐饮、办公、购物、宾馆等各项业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现阶段,其业务主要集中在药物研发。2014~2015年,A企业净利润为负,意味着2016年如果继续亏损将会面临退市的问题,从而引发的风险与损失将无可估量。因此,对于企业来讲2016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从实际情况来看,A企业在2016年通过盈余管理对财务报表进行了粉饰,让投资者看到了企业良好发展的一面;同时,通过引进医药研发服务业务以及出售不良资产,使其在2016年的净利润达到了1.39亿元,所以在2017年实现了成功摘帽。
(二)A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经营业绩不佳
A企业2012~2016年的企业利润率(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表1可以发现,由于自身盈利能力不足,整个经营成果并未得到提升。如果营业利润率比较高,意味着因为销售产品而获取的利润就会比较多,这也可以说明A企业有着较强的盈利能力。从2012~2015年,A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在逐步降低,其中2014年与2015年连续两年为负值,由此可见,此时A企业的盈利能力已经到了很差的地步。
同时,通过分析A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可以明确其现金流水平,有关A企业近几年的现金流量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分析来看,2012~2015年A企业经营活動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下降,特别是2014~2015年的经营活动,其现金流量净额为-9.86百万元与-5.82百万元。当现金流开始不断下降,也就说明企业的经营水平已经不断降低。2012年,在政府补助的支持下,A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大幅度的提升,2013~2015通过政府补助、减少酌量性费用等手段调节盈余,2016年通过出售大量不良资产以及资金重组对盈余进行调节,最后扭亏为盈,成功避免退市。但是整体来讲,在通过盈余管理之后,A企业的相关指标应当实现提升,但是可以从表2中看出,在2017年明显是大幅度下降,这就说明A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很差。虽然盈余管理帮助企业保住上市资格,但最终却难以持续创造价值。
2. 监管与处罚力度不足
从我国证监会实施的监管与处罚手段来分析,主要问题是:第一,监管处于被动状态,通常是事后监管,也就是当上市公司出现异常现象之后才开始进行监管,这种事后监管、被动调查的模式,将会为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留下漏洞。第二,处罚力度有待提升。处罚通常都是在经过各方面调查甚至几年之后再进行处罚,这样的处罚周期必然影响到惩戒的效果。同时,在对违规公司进行处罚的过程中,通常受处罚的是企业,而对于责任人以及管理层的处罚并不明显,相比通过盈余管理获得巨额利润来讲,这类惩罚并没有产生实质性作用。
3. 市场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投资者之所以投资,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获取应有的回报,在投资之前需要了解投资对象的信息,从而选择风险更低的对象进行投资。但是投资者所了解到的信息,仅仅只是上市公司想给投资者看到的信息,很多真正的信息并未公布。投资者主要是从财务报表、董事会公告、控股说明书等途径掌握投资公司的信息。因此,投资者如果所了解的信息不准确,意味着无法正确判断投资,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失误,并出现巨大的损失。
基于高管薪酬契约动机的原因,管理者与所有者成为合同双方。但是管理者对企业盈利能力、主要财务指标等关键事务并没有为所有者做全面、深入的解释,甚至可能会有意模糊一些项目。同时,会基于信号传递理论,让企业之外的一些投资者与利益者等无法对企业真实信息进行掌握,那么这就会导致投资者很难辨识企业调节利润的具体方法,最终也就无法对企业的价值做出精准评估。
三、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改进建议
(一)企业自身解决措施
对于ST上市公司来讲,唯有从自身入手找到解决方法,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建议企业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A企业来看,现阶段的利润就是医药研发服务业所创造的利润,而其他子公司,例如,部分宾馆、购物、办公等业务已经逐渐停产。面对这样的经营现状,目前需要做的是合理分配好企业的资金,也就是将资金全面集中到拥有一定发展空间子公司,或者是一些已经停产有发展空间的公司,从而形成企业旗下子公司相辅相成的运作模式,有利于对盈利风险进行分散。同时,建议企业多积累优质客户,目的是将利润来源增加,从而将销售收益提升起来,可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其保持稳定。整体来讲,合理分配资源将是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关键手段。第二,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A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为了避免退市采取了盈余管理,虽然当年相关指标有上升的趋势,但是第二年又迅速下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A企业将通过国内医药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契机,着力夯实仿制药CRO业务,抓住这个机遇,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具有专利、政府特许,通过具有差异化的医药产品与技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二)加大监管以及惩罚力度
第一,改善监管方式。从证监会的角度来讲,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自身的盈利质量指标等关键信息。例如,财务报告,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每股经营活动具体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进行披露,同时加以指标的诠释,其中一些重大行为更应该充分披露,例如,并购、资产重组、政策变化、资产交易等,因为这些行为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进行披露。第二,提升惩罚力度,例如,会计信息失真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审计造假行为,必须严惩不贷。此外,对于上市公司不合理的变更事务需要进行处罚,而针对因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而遭到解聘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予鼓励,这样才能让妄图收买审计意见的上市不能得逞。
(三)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信息披露
第一,坚持从最大限度保护投资合法权益的角度入手,促使上市公司充分披露相关信息,并接受社会公众、媒体、证券市场的全面监督。尤其是对于ST上市公司来讲,更要严格审视其信息披露质量,其中审核的重点应该是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第二,加强《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的完善,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进行适时修订,还要对《股票上市规则》等其他条款进行不断完善,这样做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我国大部分ST公司摘帽经历来看,当经营、财务等问题日益严重之后,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会通过财政补贴、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盈余管理方式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大部分ST公司只是粉饰了自己的财务报表,而生产经营能力没有得到改善。仅仅粉饰财务报表,严格来讲就是属于欺骗投资者的行为,也只是管理层或者是所有者为了获取巨额利润的方式,但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依然可能会陷入困境。从监管层面来讲,重点是提升监管与惩罚力度,让广大上市公司不敢有非法行为,从而促进我国企业以及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洪一,王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24):107-109.
[2]程海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究[J].会计师,2020(18):29-30.
[3]杨露.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9):71-72.
[4]朱丽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案例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20):94-95.
[5]李平.ST上市公司“摘帽”成功概率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20(14):88-91+103.
(作者單位:河北大学)
28765017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