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奕菲
每年中秋,家里都会早早备上月饼。
从传统的杏花楼,到前些年流行的冰淇淋月饼,再到如今五花八门的新花样,应有尽有。有些甚至不像月饼——装饰精美华贵,口感甜腻,满满都是添加剂的味道。
听家中长辈聊起过,从前的中秋并不是这样的。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平日里总是饥一顿饱一顿,中秋节算是个改善生活的好日子,月饼也是那时难得吃上的好东西。外祖父是军人,母亲五岁时就跟着外祖母去延安陪伴外祖父了。母亲告诉我,她小时候每逢中秋,外祖母就会买来面粉、油、糖给她做月饼吃。外祖母带着母亲在土灶边忙碌:揉面,制馅,把冬瓜糖、干桂花等馅料包进小小的面团,印上传统的“福禄双全”“花好月圆”等字样后,便开始烘烤。
那时的母亲还只是个及灶台高的小姑娘,跟在外祖母身边,用期待的目光看她忙这一切。等外祖母把一盘烘烤好的月饼端上桌,她顾不上还没包油纸就抓起一个,咬一口,油酥扑啦啦掉了一地,甜蜜的味道充盈了她的整个童年。
后来她长大了,独自离开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遇见了我父亲,又生下我,拥有了自己的新居,日子逐渐红火起来,当然,也逐渐忙碌起来。月饼也早已不是稀罕物,无论什么时候想吃,各种口味应有尽有。但母亲似乎对月饼失去了童年的滤镜,各种口味的月饼买回来后就没见过她表露出分毫兴趣,常常是尝过一个后就以“月饼这东西太腻、容易发胖”为由不再吃。
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现在吃月饼时不再带着过去的情怀。就像母亲年幼时吃的月饼,那是一個母亲饱含着对女儿的爱精心烘制而成的。古人赏月吃月饼时,心中默念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咀嚼的是绵延不尽的乡愁和思念。而现在,我们嚷着物质充裕,又将精神家园遗落在了何处?看似一张车票在手就能奔赴目的地,事实上,有些美好,早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我们遗失在了时间的缝隙里,再也无法追回。
就如这一小块月饼,扪心自问,我们吃的到底是传统,是情怀,还是商业潮流?
【点评】
本文立足于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既饱含了对过去情怀的怀念,又饱含了对当下的思考。作者在时间线上从现在到过去再回到现在,由事及理,结构合理,层次转换灵活自然,富有匠心。第四段写得颇为精彩,“冬瓜糖、干桂花”“福禄双全”“花好月圆”“及灶台高的小姑娘”等细节描写,让那段回忆温馨、扎实、感人,为后文写“精神家园遗落”做了很好的铺垫。
208050170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