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中冷漠的“小伙计”与温情的“我”

2022-03-17 21:57卿浪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咸亨小伙计掌柜

卿浪

《孔乙己》中二十年后的“我”是整个事件的叙述者,“我”通过回忆孔乙己的同时也将当年的身为小伙计的“我”摆在世人面前,让读者进行评判。二十年前“我”因受环境的影响而嫌弃孔乙己,二十年后的“我”反思自身,以更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迂腐但可怜善良的孔乙己。从“我”不同时期对孔乙己的两种不同的态度中我们看到的是鲁迅寄希望于人性的美好和对民族未来新生的憧憬。

《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也是本文的叙述者。在传统的解读中“我”被赋予两面形象,一是“我”最终的精神境界、地位都逐渐向“酒客”靠拢,最终不免被同化;二是认为“我”是“没吃过人的孩子”,是“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因此,在笔者看来文中的“我”是二十年前的旁观者,也是二十年后的反思者。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认知,隐含着鲁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寄托。

一、基于二十年前环境的冷漠

二十年前,“我”在咸亨酒店做伙计,孔乙己是经常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客人,因此,两人便产生了交集。在咸亨酒店,小伙计是底层的被雇佣者,孔乙己是底层的读书人,两者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同在社会底层,两人的命运有着相似的悲哀,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未来。

文中引出孔乙己的原因,是因为二十年前“我”在咸亨酒店做工的日子“单调”且“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只有当孔乙己到店之后,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脸上的皱纹还有“伤痕”,穿的是又脏又破的长衫。在语言方面,孔乙己爱说“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让人听不懂。孔乙己遇事“之乎者也”之类的语言便会呼之即来。文中他一共出场五次,可“之乎者也”类的语言只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别人嘲笑“窃书”而添“新伤”,孔乙己便说出众人难懂的“君子固穷”“者乎”之类的语言为自己辩护;第二次出场别人嘲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这次孔乙己,没有直接反驳,继续将“之乎者也”搬出来为自己辩护;第三次便是孔乙己教“我”写字,这次出场,孔乙己的教字行为继续碰壁,“我”不耐烦且“努着嘴走远”;第四次出场是孔乙己给孩子们送豆,豆不多时用语言强调两遍“不多”之后还引用了《论语·子罕》中的“多乎哉?不多也”,仅仅是为了表示豆不多的意思。第三和第四次的出场,是孔乙己比较“舒心”的时候,没有他人当面的语言嘲笑,更没有直达内心脆弱世界的硬伤。全文孔乙己话语中的“之乎者也”就终止于“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的第五次也是最悲惨的一次,别人依旧在嘲笑他“但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孔乙己再也没有力气,更没底气将专属读书人的“之乎者也”搬出来为自己辩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之乎者也”类难懂的话,并没有让“我”觉得孔乙己是个读过书、有学识的长者,而是认为孔乙己在为自己强行辩护。

作者利用“我”的观察对孔乙己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得十分细致。刚出场时孔乙己的九文钱需一一“排出”,结尾转变为“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从“排”到“摸”的变化透露出孤芳自赏的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的不同之处便在于神态描写一直在展现孔乙己的悲惨现状。文中一共有三处典型的神态描写:被人嘲笑偷书时“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被人揭露秀才都未能考上就“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用“眼色”去恳求掌柜不要提及自己被打折了腿。除了以上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观察外,“我”还两次利用酒客的谈话来了解孔乙己。第一次了解到孔乙己以前的生活状况;第二次是掌柜因“十九个钱”和酒客对话,了解到孔乙己被“打折了腿”,但大家并不清楚他的生死。

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就这样在“我”的回忆中变得生动起来。“我”参加过嘲笑孔乙己的队伍,“我”也在与孔乙己的两次交流中表现出冷漠与疏远:一次是孔乙己教“我”写字。孔乙己得知“我”会写字,想考“我”,但“我”的内心世界是“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我”心里是在嘲笑比“我”年长的孔乙己,认为孔乙己没有资格考“我”,觉得“好笑”且“不耐烦”。孔乙己继续考“我”“回”字的四种写法时,“我”更不耐烦,直接“努着嘴走远”。这些种种迹象表明同处社会底层的“我”并没有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尊重,反之是鄙夷与冷漠,并不愿意与之有太多的语言交流。另一次发生在结尾,这时的孔乙己被人打折了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用手爬着来到了咸亨酒店“见了我,说道:‘温一碗酒。’”文中后面写“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我”直接将酒“放”在了门槛上,并没有递到行动不便的孔乙己手里,也没有搀扶孔乙己这位客人进来喝,而是直接“放”在门槛上。孔乙己这次也没有再“排”钱,而是将四文钱一起“放在我手里”,四文钱与酒放置的位置不同透露着双方的态度差异,“我”对伤痕累累、众人嘲笑的孔乙己依旧保持距离,而孔乙己对年纪尚小的“我”却显示了应有的尊重。

二、基于二十年后“我”的忏悔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我”跟着众人嘲笑过孔乙己,对他极其不耐烦,刻意保持距离,不愿与之产生过多交集。正是这样的“我”又窥探出孔乙己的另一面。孔乙己被人嘲笑,偶尔还做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十二岁的“我”与孔乙己保持着距离,可是又细心观察到孔乙己“品行比别人好,从不拖欠”。

孔乙己教“我”写字之时,“我”也并非一被询问便远离他,刚开始还是“略略点一点头”。十二岁的“我”没有完全不理面前的这位长者,只是稍做交流后,内心排斥,便“努着嘴走远了”。不难发现的是“我”的确跟着大家笑过孔乙己,但孔乙己并没有因此去欺负和贬低“我”,相反,他教“我”写字,且认可“我”将来会有机会做掌柜。文中还特意用两个“极”来向读者表达孔乙己的反应,一是孔乙己在得知“我”会写“茴”字之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二是看到“我”毫不热心之时,又“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孔乙己是一名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他想向“我”无偿地传授自己的知识,所以教会“我”写字时“极高兴”,想继续传授更多知识给“我”,可“我”并不理睬,他无可奈何“又叹一口气”,所以“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这两个“極”也可理解为孔乙己对一个孩子的叹气和惋惜。文中“我”年仅十二岁就去做小伙计,虽然读过书,但由于一些未知原因,最终放弃学业,去谋求生计。孔乙己的“叹气”和“极惋惜”透露的是捍卫知识的读书人看到人们对文化知识冷漠的态度,尤其是看到以“我”为代表的新生一代对文化知识的冷淡而反映出来了失望与无奈,这种“失望与无奈”都被“我”尽收眼底。

孔乙己和孩子的交流不仅仅只有“我”,在文中还写道:“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我”都知道孩子们是来看热闹的,孔乙己清楚孩子们是听见众人嘲笑声跑来,但孔乙己并没有用大人的做法将孩子们赶走,而是给孩子们茴香豆吃,且分配均匀,一人一颗。人们眼中好吃懒做只会偷窃的孔乙己出现分豆行为,且这种行为还不止一次,段落开头就交代是“有几回”。孔乙己和孩子的交流足以看出他心腸不坏、十分善良。这样,“我”对孔乙己就存在两面态度,一面是嫌弃且保持距离,另一面则是细心观察到孔乙己的善良。可是,这两面的态度看起来不是很矛盾吗?实则不然,文中的“我”在二十年前观察到这些行为,但可能只是留心看到了,而二十年后的“我”却是在反思这些行为。可为何二十年前的“我”反应却是如此冷漠?答案就在于那时候的“我”还只是个“孩子”。

二十多年前,“我”的样子太傻,在咸亨酒店中想活泼大笑几声都很难,除非孔乙己到店。孔乙己一到,气氛活跃,凶脸孔的掌柜也会笑笑,对于年幼且想活泼的“我”来说这是个难得释放天性的时候,心智尚未成熟的“我”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跟着成年人的笑或来自自己不清状况的傻笑都是对孔乙己莫大的伤害与侮辱。

孔乙己教“我”写字,“我”在听得孔乙己想考“我”时才“回过脸去,不再理会”。读过一点书的十二岁孩子正是心性正高的时候,孔乙己又是一个被众人嘲笑,读了一辈子书却“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讨饭一样”的人。一个大家眼中无用可笑的人去考“我”,年轻气盛的“我”当然不会在意,当孔乙己要教“我”时,“我”更是心生抵触直言“谁要你教”,且神气说道:“不是草字头下面一个来回的回字吗?”当从孔乙己那得知“回”还有四种写法时,“我”明显不清楚,可不好意思透露自己不会,便更加不耐烦,“努着嘴走远”。虽说如此,“我”却一直观察着孔乙己的一举一动,听别人议论孔乙己的内容,直到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咸亨酒店。

这一次的孔乙己现状极其悲惨,被人打折了腿,用手爬着来到咸亨酒店。掌柜和短衣帮依旧嘲笑地上的孔乙己。此处特意交代“笑”是指“旁人的说笑”,这足以表明“我”并没有跟着掌柜和短衣帮笑,而是将酒端到行动不便的孔乙己身边,还观察着他喝完酒之后慢慢离去。

“我”这一系列的细致观察来自十二岁时善良的童心,“我”跟着掌柜和短衣帮的“笑”,刻意与孔乙己疏远,不将酒递到孔乙己手里的行为都受到了“看客”们对孔乙己态度的影响。“我”作为一个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不敢做出与掌柜和短衣帮相反的行径。“我”只敢默默观察、细细旁听,那份善良的观察直到二十年后才被记录了下来,二十年后的“我”作为整篇文章的叙述者,带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去审视当年的孔乙己和作为小伙计的“我”。“我”记录着二十年前的善良观察,同时也记得儿时的懵懂对孔乙己造成的伤害。二十年后的“我”明确了心中的孔乙己品行比别人好,教“我”写字,给孩子们分豆,愿意尊重“我”,不会嘲讽“我”。正是这种独立意识的反思,让当初作为小伙计的“我”深深忏悔自己曾经也对关心自己的孔乙己冷漠无视过。

三、基于作者对未来的期盼

孔乙己是咸亨酒店的一个被众人嘲笑的酒客,“我”对孔乙己的态度经历了从认识到疏远再到可怜的过程,最终很同情孔乙己的遭遇,但是作为孩子,“我”终究没有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二十年后的“我”,重新认识孔乙己,反思自身。

此篇文章是鲁迅作于1918年冬天,鲁迅笔下的小伙计恰好32岁,风华正茂。二十年后,“我”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人生世相的理解变得完全不同。过去的“我”不等于今天的“我”,读者可以在“我”不动声色但又包含倾向性的叙述中,领悟过去的“我”认识的局限。二十年后回忆起孔乙己对自己的关心、尊重,“我”心存感激的同时又对孔乙己心存愧疚,最突出的莫过于文章前半部身为小伙计的“我”还与掌柜、短衣帮一同“观赏”孔乙己,孔乙己教“我”写字之时“我”更是毫不热心且十分嫌弃。

鲁迅让笔下的“我”以忏悔的态度进行反思,用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给予孔乙己同情与怜悯。孔乙己作为一名读书人,他没有钱,但他始终努力捍卫自己的尊严,亦未变得趋炎附势,可他逃不掉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从而变得迂腐愚昧。“我”这种前后态度的转变以及思想深度的认识,正是鲁迅对青年一代的寄托。从《孔乙己》中我们感受到,鲁迅期望青年人要有独立的人格,不能像儿时的“我”一样,盲目跟从。鲁迅笔下除《孔乙己》外还有《阿Q正传》《药》《伤逝》等,都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传达出鲁迅企盼看到民族重获新生的心愿。

2043501186210

猜你喜欢
咸亨小伙计掌柜
第一次做“小掌柜”
《孔乙己》中小伙计的形象再解读
元宇宙大爆炸
《孔乙己》中小伙计的形象再解读
曾四斤:一年卖出2000万的旗袍『掌柜』
咸亨酒店寻鲁迅遗踪
一只蛐蛐一张犁
2017,孔乙己再回咸亨2
赖掌柜传奇
创造社小伙计若干问题的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