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虚构性问题探究

2022-03-17 21:57姚娜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虚构性抒情虚构

姚娜

虚构性作为文学的基本特性,在小说和剧本中的表现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形态,也是被学界普遍接受的,而关于诗歌的虚构问题却很少被提及。笔者认为:在诗歌中是存在虚构性的,只是诗歌中的虚构往往以一种非典型的方式呈现。本文通过对虚构的含义及表现形态的厘定,选取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几首诗歌进行分析,对诗歌在抒情主体和抒情情境两个方面呈现出来的非典型形态进行探究,让我们对文学的虚构表现形态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通常情况下,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心灵化的一种能动性反映,而这种能动性的创造就是黑格尔所谓的“心灵化”。黑格尔认为:“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來,艺术作品才成为其艺术作品。”黑格尔的这句话足以体现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心灵化”的重要性。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心灵化贯穿于作家创作的选材、立意以及随后的布局和修辞的整个反映过程当中,但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虚构这一环节。

一、虚构的含义及表现形态

(一)虚构的含义

读者之所以对文学作品产生关注,原因就是文学作品的言辞表述与世界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构”。所谓的虚构既包括事理逻辑的虚构,又包括情理逻辑的虚构。

事理逻辑的虚构,写的是社会生活中不实际有,但是按照事理认为可能有,甚至必然有的人和事,即我们所说的“杜撰”之作,比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年龄的设计。据史料记载,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34岁,诸葛亮27岁,但是罗贯中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老成持重和神机妙算,硬是把周瑜写成了翩翩少年,人称“周郎”,为了映衬周瑜的心浮气躁和血气方刚,而把诸葛亮写成了须发苍苍的长者。罗贯中的这一设计,就是根据人们在阅历、年龄和思想上的成熟程度等认识的规律而进行的事理化的虚构。罗贯中这一做法虽然有违于事实,但是这样却更符合事理逻辑。而所谓情理逻辑的虚构,写的是社会生活中不实际有,也不可能有,但按照情理认为应该有或者必然有的人和事,比如《西游记》中吴承恩所塑造的孙悟空的形象。像孙悟空这样一位能够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七十二变的人物形象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也不可能有。然而,吴承恩为了表达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让孙悟空大闹三界,搅得天昏地暗。这一切出乎事理之外,但却符合作家的情理逻辑。在文学的创作中,不管作家采用何种逻辑进行虚构,都是作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社会生活进行的一种心灵化的创造,只是深浅层次不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基本上都是作家虚构的。

(二)虚构的表现形态

虚构作为文学的基本特性,在各种文体形式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目前学界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在小说和剧本的创作中,虚构是无处不在的,而关于文学的虚构性这一特性,国内外不少学者都针对此问题进行过论述。

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认为:“虚构性是文学的基本特性。”苏联作家费定说,他的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非真人真事的比例占到了98%,而这里的非真人真事即是作家根据事理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一种虚构。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托多洛夫认为:“文学是虚构,这是文学的第一种结构定义。”在国内,关于文学虚构性的讨论也大多是集中在小说和剧本的创作上,在小说和剧本的创作中,人物以及围绕人物展开的事件和场景等,往往也都是虚构的。对于小说和剧本的虚构性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关于诗歌中的虚构问题却是被忽视的。因为诗歌历来被认为是诗人对周围人、事、物所思所想的如实书写,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大家误认为是与文学的虚构没有任何关系的,包括认为文学的第一种结构定义是虚构的托多洛夫,他也认为“虚构,这一特定术语不适用于诗歌”。托多洛夫的这一论断即表明,诗歌中是不广泛地具备虚构性这一特质的。那虚构性是否真的与诗歌毫不相关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二、诗歌中抒情情境的虚构

诗作为抒情文学的代表,专职在于抒情,即诗的内容在情感和形象中,侧重于以情感为主,而这种情感亦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状态及其所拥有的可供读者沉思、回味的审美空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在这里虽说的是词,但是对诗同样适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是讲究境界的艺术,而诗中境界的构建与诗中抒情情境的虚构是密不可分的。纵观整个诗歌领域,不管是我国的古典诗词,抑或是外国诗,大量的诗向我们呈现的也基本上是抒情情境的虚构。

李商隐有一首非常有名的七绝《夜雨寄北》,这首诗是诗人身处巴山给自己远方妻子回复的一封信。这首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作为诗人对妻子来信的回答,看不出这首诗有虚构的成分:你问我何时能回家,目前日子还不确定,因为这个季节,巴山这一带的天气是秋雨连绵,池水涨得很高,把许多的路都隔断了。诗人想念妻子,却回不了家肯定心里是不快的。诗人为了安慰妻子,同时也为了安慰自己,使得内心的精神得以平衡,诗人在接下来的两句中,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由眼前的不能回家的情景,而设想到以后定能回家的情景。在后两句中,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虚构出了从巴山夜雨到西窗之烛的一种时空的跳转:将来什么时候等我回家了,我们一起在夜晚的“西窗”之下剪着烛花,然后再一起回头说说当时那段由于“巴山夜雨”不能回家而两地分隔时的情景。这首诗后两句,剪烛夜话的场景,就是诗人由此时此地的眼前之景而虚构出的与妻子彼时彼地的场景,既有诗人和妻子的时间和空间跳转,亦有诗人自己的跳转。在这首诗中,第一个“巴山夜雨”是现实的时空,而后一个“巴山夜雨”则是想象虚构的时空。所以,笔者认为,后两句中的剪烛夜话就是诗人在写信时抒情情境的虚构。

上面选取了一首我国的诗歌进行分析,为了避免成孤证,笔者再选取一首西方诗歌加以分析。

爱尔兰国宝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巴勒特·叶芝有一首写给他的至爱茅德·冈的情诗《当你老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29岁,茅德·冈27岁,在这样的青春年华里,诗人却一反常态,在诗的开头虚构出了自己所爱之人暮年之时的情景。“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他们过去的浓重的阴影。”(袁可嘉译)诗人用明白晓畅、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已经苍老,头发白了,爬满皱纹的老人形象。诗人在这里跨越时空,虚构出了所爱之人茅德·冈垂垂老矣时的姿态,同时使诗人内心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也跃然纸上。在这里诗人虚构的是几十年后的情境,但是对于读者来说,仿佛可以看到。而在诗篇的末尾,诗人又写道:“垂头下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袁可嘉译)在这里诗人同样虚构出了韶华已逝的茅德·冈在群星闪现之中踱着步子追忆当年青春的场景。

其实,对于诗歌而言,不止抒情情境可以虚构,抒情的主体也可以是虚构的。

三、诗歌中抒情主体的虚构

关于诗歌中抒情主体的虚构在中西方诗歌中都有体现,只是在我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中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诸多的“代言体”诗歌,诗人为了讲述故事的需要,常常会在诗歌中给我们虚构出诸多讲述故事的抒情主体,而在西方的抒情诗中,抒情主体多表现为“我”这样的一种说者身份。

李白有一首《长干行》。在这首诗的开头李白写道:“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这首诗里李白所写的“妾”其实就是诗人自己所虚构出来的抒情主体。而在这首诗里诗人之所以让那个“妾”在诗的开头就出现,主要是诗人想通过“妾”这一抒情主体的口吻,来向后面的“郎”表达其悠长绵密的愛意。诗中的“妾”这一女性抒情主体,和以她为主角的“青梅竹马”的故事,这些都是李白虚构出来的。

在西方的抒情诗中,“我”这一说者身份就是诗人为了表达抒情人的思想状态或者是思考和感知的过程而虚构出来的抒情主体。当然,关于“我”这一说者身份的讨论在西方也是有诸多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诗歌中的说者就是诗人本人在表现他或她独特而隐秘的情感和感受。但是大多数的学者认为诗歌中的“我”这一说者并非诗人本人,他们的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抒情诗而不是真实言语行为的记录,是一种貌似言说的虚构表现的认识。甚至有学者认为“诗歌中的说者就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人”。抒情诗中的世界是个虚构世界而并非诗人的真实世界。正因为这个世界的虚构,所以“我”这一说者在抒情诗中也是虚构出来的,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人”,所以也就不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诗人,特别是在新批评派看来诗歌中的说者并非诗人本人。他们认为所有诗歌中倾诉自己感情的见解,其实都在否认“诗人能够想象并写下他们不曾有过的经历,且可能是为了这首诗的特定目的而杜撰出来不同于诗人的说者”。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华兹华斯有一首《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在这首诗中,诗人写道:“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诗人让“我”这一抒情主体出现就是为了表达诗人的一种孤独意识,让读者看到“我”内心的世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平静的回忆以往所看到的景色进行遐想,并将这种遐想与自己的内心孤独形成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不只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是一个时代的孤独,一个无处安放的自我的孤独,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读者的主观心理联想,从而突出话语时间,即当下的说话时间。“我”这一抒情主体的出现,既可以让我们看到诗人无处安放的自我孤独,又可以深切感受到诗人在孤独中寻求心灵解放的想法,同时又可以拉近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虚构性作为文学的基本特性,在小说和剧本中的表现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形态,也是被学界所普遍接受的,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尝试,以上对中西方诗歌中虚构问题的讨论难免有不妥或不恰当的地方,而在这里之所以对诗歌的虚构性问题进行专门探究,主要原因就在于诗歌中抒情情境和抒情主体的虚构问题是文学虚构表现形态的一种非典型方式,而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文学的虚构表现形态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2132501186245

猜你喜欢
虚构性抒情虚构
春 日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会抒情的灰绿
虚构的犹太民族?
简论抒情体
试论《殷芸小说》的内容与特色
《史记》的虚构性与传奇性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元小说叙事策略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