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艳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尿毒症患者首次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方法:2020年6月到2021年7月,选取50例尿毒症且首次进行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汇总患者的个人信息与血管通路信息,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血管通路类型,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率大于动静脉内瘘(P<0.05);原发性疾病,慢性肾小球疾病百分比大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其他(P<0.05);年龄,60岁以上患者百分比与60岁及以下患者百分比比较无差异(P>0.05)。50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均随访成功,患者均存活,存活率100%;4例以动静脉内瘘做血管通路患者未发生变化,40例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转变成自体动静脉内瘘,1例患者转变为腹膜透析,1例患者进行肾移植手术,4例患者以中心静脉导管做血管通路。结论:尿毒症患者首次进行血液透析时,多以中心静脉导管为血管通路,但在应用一段时间后多会转变为动静脉内瘘,继续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关键词:血液透析;尿毒症;血管通路;存活率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2107-2306(2022)03--01
尿毒症是因肾功能衰竭等多种原因导致肾脏功能大部分丧失,难以维持正常代谢[1]。在这种情况下,需及时提供血液透析代替肾脏功能,辅助人体进行代谢,帮助人体将多余水分及毒素清除[2]。但想要顺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首先要创建血管通路,让患者能够定时、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但从血液透析治疗角度看,血管通路类型、置入部位等直接影响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与治疗安全性,具有较高的影响。从临床应用可发现,中心静脉导管以及自体动静脉内瘘属于常用血管通路,但后者的应用价值更理想。本文以2020年6月-2021年7月收治的首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血管通路情况,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起始时间2020年6月,终止时间2021年7月,选取50例尿毒症且首次进行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有30例(百分比60.00%)、女性有20例(百分比40.00);年龄最小32岁,年龄最大81岁,平均数(56.74±4.29)岁。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尿毒症,完善院内相关检查,有检查结果为诊断结果提供支撑;(2)患者均满足血液透析适应症,且愿意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3)患者均首次创建血管通路,配合要求进行术前准备与术后维护。排除标准:(1)属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无需终身性血液透析治疗;(2)同时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且病情反复患者;(3)患者有血液透析治疗经验。
1.2方法
经患者同意后,将患者各项信息一一录入信息化管理软件中,并结合分类将相关信息汇总统计,整理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性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等。同时记录患者的首次应用血管通路类型、半年内血管通路转归情况、血液透析治疗情况等。
1.3观察指标
(1)血管通路类型:包含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2)原发性疾病:包含慢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其他;(3)年龄:包含60岁以上、60岁及以下;(4)病情转归及预后情况,包含随访成功率、患者存活率、血管通路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所获取计数资料录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
2.结果
2.1患者临床信息汇总分析
血管通路类型,动静脉内瘘8.00%、中心静脉导管92.00%;发性疾病,包含慢性肾小球疾病78.00%、糖尿病肾病6.00%、高血压肾病6.00%、多囊肾4.00%、其他6.00%;年龄,60岁以上42.00%、60岁及以下58.00%。详见表一。
2.2病情转归及预后情况分析
本次纳入研究的50例患者均在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表明无患者死亡或失访,随访成功率是100.00%。血管通路是中心静脉导管的46例患者中,有40例转变为自体动静脉内瘘,转变率86.96%;有1例转变为腹膜透析,转变率2.17%;有1例进行肾移植手术,转变率2.17%;有4例依然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做血管通路,维持率8.70%。以动静脉内瘘做血管通路的4例患者,并未发生转变,维持率100.00%。
3.讨论
伴随着我国尿毒症发病率的升高,血液透析应用率日益升高。《临床实践指南》明确指出,首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应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首选血管通路[3]。但从实际应用可发现,多数尿毒症患者首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以中心静脉导管为首选血管通路。伴随着临床对动静脉内瘘认识的加深,动静脉内瘘应用率日益升高,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率逐步下降。但考虑到患者入院确诊尿毒症时,已经丧失肾脏功能,而动静脉内瘘需手术创建,内瘘成熟需要大约3个月左右,所以患者内瘘未成熟、但急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还是以中心静脉导管为首选血管通路。但在患者情况稳定,可进行手术创建内瘘后,需及时进行手术完成内瘘创建,并在术后做好维护,待内瘘成熟后将内瘘作为长期透析血管通路,从而保证血液透析效果,提高尿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综上可知,首次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多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为血管通路,但在之后会转变为动静脉内瘘。
参考文献:
[1] 党彦龙,徐玉祥,李江.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TM、CD62P、PAF表达水平与血管通路功能的关系[J]. 海南医学,2021,32(17):2193-2196.
[2] 乔蕾,吴甫民,雷京红,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性反应状态与血管通路失功的相关研究[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0,6(3):250-254.
[3] 杨东参,黄色润. 防城港市血液净化治疗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的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4):148-149.
170350078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