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2021年9月6日,北京四中课后服务模式正式开启。初一年级的学生在自主学习
北京小学生琦琦的妈妈上个学期有点焦虑。以往每天放学都是一场赶一场的培训,周末两天时间更是被培训班安排得满满当当,只剩中午留不到1小时在车里吃饭小憩。“双减”政策落地后,培训机构人去楼空,这个连家里厕所都安装了学习设备,连理发、见爷爷奶奶都得提前算好时间的“鸡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知所措。
和琦琦家一样,许多“鸡娃家庭”都感到:这次“双减”,国家动真格了。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坚定有序推进‘双减工作,全面加强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整治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1月,深化“双减”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两会期间,“双减”始终占据热门话题。作为一线城市代表,北京在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校内教育提质增效上稳步推进。
2021年9月到2022年1月是“双减”后的第一个学期,北京市中小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变化:学校课后服务丰富多彩,多种兴趣班、社团可供选择;体育课、体能训练时间增长;刷题型作业少了,学科作业变得更有针对性;老师上课效率提升,考试出题更灵活多样。与此同时,一些家长感受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高了”。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数学教师孙晓波这样理解“双减”:“减法中做加法,减负担,加效率;减数量,加质量;减压力,加能力。”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数学教师孙晓波这样理解“双减”:“减法中做加法, 减负担,加效率;减数量,加质量;减压力,加能力”。
2022年1月底,期末考結束后两天,北京市中小学期末试卷在家长群传开,家长纷纷感叹“题太活了”“原来孩子要知道这么多事”……
以语文卷为例,小学四年级语文卷的文字量,和“80后”家长初中时代的语文卷文字量差不多,如果没有较强阅读能力,根本来不及做完。甚至,连数学卷都考验着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不过关,题干都看不懂。
西城区和海淀区试卷中的冬奥会时事题就体现出中小学的考察趋势,如果还是曾经“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小镇做题家”,不了解中轴线、大运河等大语文时事点,考试就得不了高分。
数学的考察要求和高考改革方向一致,情景设计贯穿命题思路,重视基础概念,要求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准确、严谨地阐述解题思路,题型灵活且同样贯穿时事热点。
“期末考卷的变化,实际上是以不同形式回应了‘双减目标。”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海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国家建设不需要“小镇做题家”,需要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就要从小学开始抓起。
没有试卷考试的低年级学生,“双减”第一学期期末也体验了一次“乐考”:拼音对对碰、口算脱口秀、思维刮刮乐,各种闯关形式的“乐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检验学习成果。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双减”强调要减轻学生考试压力,但绝不意味着教育系统和学校降低教学标准。
朝阳区教委依托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骨干教师力量,通过75所学校267位教师、20余位教科研员,共同开发了27个以“冬奥”为情境、以学习成果为引领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课程资源。横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科学、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劳动等10余个学科,引导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跨学科学习、探究、实践冬奥情境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素养,助力“双减”政策落地。
不一样的期末考试之后,北京中小学生迎来不一样的寒假。
“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寒假,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华电附小的学生们拿到了一份“21+”养成计划表,涵盖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等多种内容,学生按照计划指南,将寒假任务拆解到每一天,做好自己的时间规划。具体任务体现了五育并举目的,包括我能为冬奥做什么、垃圾分类志愿者等公益实践活动。
“学生如按照指南一步步操作下来,一个寒假就能养成至少一个好习惯。”育新华电附小校长史雅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双减”第一学期,被重塑的不止是期末考试和寒假,最明显的改变其实是作业。
在《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中,北京市对统筹作业管理、控制作业总量和加强作业设计指导做了详细说明。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说,“双减”把抵消重复的“体力活”减下去了,但是教师的“脑力活”一定要增上去。考试命题与作业设计一样,也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维度上的考察,促动教师精进教学基本功,从源头上减少机械、重复、低效的考试和作业。”
改变首先发生在作业完成的时间和地点上,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带回家的作业变少甚至没有了,大部分作业在校内写完。
据教育部统计,落实“双减”政策的第一个学期,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在更高效的学习环境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能力,学会解决问题和难题。
“ 期末考卷的变化,实际上是以不同形式回应了‘ 双减 目标。”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海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国家建设不需要“小镇做题家”, 需要攻克“ 卡脖子”技术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就要从小学开始抓起。
“作业不求多,量减下来,但质不能下降,不用重复刷题,要的是有的放矢、攻克薄弱点。”首师大附属中学永定分校一级物理教师兼班主任孙建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孙建伟将物理作业设计出三个维度:一是巩固类,即基础知识,这是学生必须记住的知识概念,以填空题为主;二是检测类,难度增加一些,帮助学生辨析物理情景和知识的基本运用,以选择题为主;三是构建类,重视知识衔接的连贯性和拓展性,增加场景,铺垫后续内容,例如尝试一个家庭小实验,使用鸡蛋、食盐和一杯水探究物体浮沉并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
三类作业的组合根据授课内容具体落实。一学期下来,据孙建伟观察,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安于现状,只做第一类必修作业,但在老师不断鼓励下,大部分学生渐渐主动挑战第三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减反增。
“一学期的‘双减工作实践,我理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启发孩子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这是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长远过程,学习不能终止于高考。”孙建伟说。
北京各中小学校在涉及分层、融合性作业方面都在做各种创新与尝试。
首师大附中物理老师兼班主任孙建伟在课堂上(孙建伟供图)
育新华电附小在“双减”第一学期开始执行校本作业设计,要求教师根据学情设计一定比例的分层作业,并且作业以专题形式出现。据校长史雅萌介绍,下个学期作业再造工作还会继续,从分学科留作业升级到项目式学习。
灯市口小学现在的作业更讲究“融合”。比如,学校举行篮球赛季,美术老师会让孩子画海报,语文老师会让孩子写小型报道,舞蹈老师和音乐老师带着孩子们研究拉拉操和配乐,手工劳动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制作加油道具。学校还会推出“无作业日”,让孩子有机会自主安排时间,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作业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蕴含重要的育人价值。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淑玲表示:“系统、高效的作业管理机制应充分考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与学科因素,调动多方主体积极性,遵循学生的学习本质与特点,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切实达成作业的减量提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更加注重强化教学管理、教研备课、教学评价,精准分析学生情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回应要求,北京中小学教师都在重新思考上课模式。
物理课时变少了,怎么提高课堂效率是孙建伟首先考虑的问题。“老师必须少说‘废话;要让课堂丰富起来,多种形式激发孩子的听课兴趣。”孙建伟汲收疫情期间“北京中小学空中课堂”的灵感,把一些不在课堂演示的物理实验录成5分钟以内的小视频,在课堂上引入新课或激发学生思考的时候使用。并且还会不断分享给孩子们一些低成本的小实验,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例如自己制作水杯琴,制作照相机模型等。通过小视频和动手做,不仅让学生对课本内容实现举一反三,还能满足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拓展需求。
在课堂模式上,灯市口小学也改进了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自主学习探索。“基于一个话题,教师提前列出任务清单,学生预习后在课堂上讨论,课后基于讨论所产生的新问题再进行探究,形成课前课中课后问题链延伸的教学方式。”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说。
课内提质、课后丰富、课外减负……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多位北京中小学校长和老师认为,“双减”是一个整体性变革,其本质是构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育人体系。
家住海淀区的于瑶(化名)的儿子在北邮附小上五年级。“双减”缓解了这个双职工家庭的压力,学校每天3点半到4点半全校托管,4点半到5点半提供“可选托管”,参与学生数过半。托管时段,学校安排了合唱、乐器、软陶、剪纸、英语绘本剧、花样跳绳、围棋等20多种课后社团活动,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
社团课覆盖全校范围,学生们打破班级根据爱好聚在一起。于瑶的儿子选择了京剧和趣味数学。如果当天没有社团课,孩子们在托管班里就能完成全部课堂作业。
在“雙减”落地的第一学期,据教育部摸底调查,全国92.7%的中小学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效解决了困扰家长多年的“3点半接娃”的老大难问题。
大规模铺开课后服务,很多过去经常为语数老师让路、时不时“被病假”的音体美老师也开始加班了。在增加体育课、体能训练活动、课后托管丰富的课程设置背景下,音体美老师资源够不够,如何最大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对一些学校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海淀区通过“择优进校”方式引入校外资源,补充课后服务力量。
在中关村三小,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做起了“小木匠”。31岁的赵文钊来自校外机构,本学期他将定期进校教“木作与雕塑”。教室里,刨子、锉刀、砂纸一应俱全,“小木匠”们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动手搞创作。
“周群老师坚持每天写轮岗日记,到现在写了4本轮岗日记,14万字。”2022年1月6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景山学校党总支书记张斌平举起一摞厚厚的本子,现场的代表们一下子被吸引了目光。
“双减”前北京某中学学生中考后回到家里就开始收拾复习资料,打算卖废品(刘宇/ 摄)
2021年10月12日,北京景山学校
为推动“双减”落地,2021年8月25日,北京宣布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北京景山学校正高级语文教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周群,作为首批轮岗教师,自2021年9月1日起在前门外国语学校轮岗。
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引发社会关注和争议。顶尖学校的教师资源,真的要出去“扶贫”了?骨干教师轮岗,老师愿意吗?老师被“轮出去了”,本校家长有意见怎么办?轮岗能否发挥实际作用?
事实上,北京早就探索过把海淀、东城的教师“轮”到延庆、密云等远郊区县,但效果并不明显。
据李奕介绍,此次北京出台的教师校长轮岗新政策跟以前的显著区别之一是,参与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不强求调动组织关系、人事关系。
“新政策下,干部教师流动应该关注的是,要让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真正惠及到孩子身上,重点不是交流轮岗人数的多少、交流轮岗的层级高低,而是交流轮岗能够解决学区、学校教育供给中的哪些短板和弱项。比如,这次东城区交流轮岗的2000名教师中,虽然也不乏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但更多的是有优质教育服务属性的教师。”李奕说。
翻看周群的轮岗日记,2021年9月和10月,主要记录的她自己在前门外国语学校的工作情况。而到了当年11月和12月,她开始着手研究不同学校的教学差异、教材区别,开始着重思考自己的轮岗收获。
在新岗位,周群的任务不仅是教学,还包括带领一个学科组共同组织教研,建设高效课堂、精细化作业、高质量测试题目以及高质量课后学科辅导等。
张斌平说,“双减”的落实,取决于校内的提质增效,而教师交流轮岗正是撬动学校提质增效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一个进阶平台。
下学期,景山学校又有10名教师参与新一轮轮岗。“2022年,除了重视教师轮岗交流的速度和数量,更要关注轮岗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以此促进教育‘共同富裕。”张斌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