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手记——2022 年高考作文上海卷

2022-03-16 23:56张华中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童心结论成人

张华中

真题回放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析

小时候人们拥有的知识少,对外界较为好奇,获知的欲望更强烈,加之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往往很自然地把自己的疑惑表达出来。这种始于疑惑、出于好奇、勇于求知的发问,是非常难得、异常宝贵的,它往往是人们知识拓展、能力提升、自我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小时候有不少的发问,往往随口无心,天马行空,零碎杂乱,它们对于认知世界、成熟心智,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尽管如此,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的引导,营造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仍然至关重要。

长大后人们的知识更加丰富,个体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由于结论可能关涉事物的发展进程、影响着最终的成败,并且也是人们反思审视某些事物环节的重要依据,其对于个人成长、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也常常发挥重要功用,所以对于结论的重视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如果只单纯看重结论,忽视过程,轻视应遵循的原则、规律,对于人们的个性、尊严、牺牲都不能很好地尊重评估,那么即使获取了所谓理想的结论,它也可能是残酷的冷漠的,所以,我们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和省悟。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材料中的现象,有人感到担忧,有人感觉正常,其各自的缘由也就具有了颇为丰富的可能性。而考生需基于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充分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展开论证分析,并对人们的不同关切做出适当的回应。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切不可把喜欢发问和看重结论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对前者赞美有加,对后者完全批判,如此缺乏对两者更为细致深入的解剖开掘,必将导致思维的片面和偏激。

推荐素材

1.每当我见彩虹在天空照耀,

我的心就不禁为之欢跳 :

童年时代这已成为习惯 ;

如今成年了,也未改变 ;

但愿到老不失这童心,

否则不如离开人间!

儿童本是成人的父亲 ;

我希望我终此一生,

也能永葆这纯朴的天真。

——华兹华斯《虹》

2.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童心说》

素材点拨:

两则素材都倡导要保持童心,恰恰在于童心具有淳朴和天真的特质,其对自然、社会诸多事物有好奇心,保持着新鲜而浓烈的认知热情,对人对己多发自天性和本心,真诚朴素,不会虚与委蛇,巧诈饰伪。这就与成人世界的某些污浊——欺瞒横行、利欲熏心、粗暴凶残等现象有着云泥之别,而这也恰恰是华兹华斯和李贽标举童心的背景和原因。当然,他们的这种观点也存在着风险,把儿童过度美化,忽略其不成熟,甚至还存在顽劣的成分。

考场作文

以儿童之眼,怀成人之心

□褚天宇

人们在幼时喜欢发问,以儿童的新奇之眼探索、质疑世界的缤纷;长大后人们变得成熟,又往往注重事情的结论。这种解决、探寻问题方式方法的转变符合人的心灵发展规律,但需要警惕它的“非正常化”发展。

从“十万个为什么”到诉诸寻求“结论”,符合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感性到理性的普遍心灵发展历程。初临世界,懵懂无知,儿童的心灵宛如一张白纸,对眼前充满好奇,通过不断发问努力记载世间的色彩。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参与的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个体变得成熟、沉默,以求结果的方式解决问题,以提升效率和效果。这一转变恐怕就是冯友兰所谓的“自然境界”向“功利境界”的过渡。

然而,我们须关注这一过渡过程的“非正常化”,即完全倾向于后者的“唯结果论”。固然重视结论有着现实的考量,但对其偏执地追求也将贻害无穷。人们在生活、学习的過程中把被灌输的经验与概念,作为自己的“已知储备”,并理所当然地用其高效地解决问题。但当被问到这些概念的确切内涵时,又往往“哑口无言”,究其根本,就在于我们往往只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这肯定不是踏实的学风,也势必不利于未来长远的探索。此外,机械地注重结论结果往往忽视了问题的来源和探寻过程,缺少发问追思,这也终将极大束缚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正常的人生过渡不应是完全褪去儿童探索能力的“脱胎换骨”,而应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

这一从儿童式“新奇”到成人“结果论”偏重的本质危害还在于把我们变成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的人,即失去批判、超越与否定能力的人。一旦眼睛只盯结论,就往往会导致丧失对过程的审核考察,对前提条件的充分研判。尤其是在当下后工业时代,急功近利之风劲吹,人们更注重效率和答案,人们儿童式的发问与质疑天性近乎丧失。而只有坚守孩童般的“性灵”,葆有儿童之眼的清澈透明,我们才能在浑浊淆乱的世界找到正途。

当然,注重事情的结果并不必然代表对“性灵”的否定。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成熟、深沉起来,不轻易用言语表露,但把人生智慧与人性原色埋在心里,指引人生航向,形式上的沉默,并不代表主体意识的缺位。

在当下时代,我们更应以儿童之眼,怀成人之心,坚持纯真“性灵”,追求良好效果。

评点

立意深刻,中心突出。针对材料中的现象,作者开门见山,点出这种解决问题、探究问题方式的转变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但需警惕这种转变的“非正常化”,即唯结果论。在兼顾儿童和成人不同发展阶段各自合理性的基础上,作者集中笔墨着重阐发“唯结果论”将导致的危害:不良学风的形成,未来发展的困境,成为单向度的人。这就能使人们从习焉不察,甚至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更能醒悟到“唯结果论”将产生的重重弊病。

文章素材精当,语言凝练,无堆砌生涩之感。语言质朴凝练,缜密严实,带有思辨的张力,也不乏文采的跃动,这与论证的深入推进相得益彰。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童心结论成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成人不自在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