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洪花
(临沂大学,山东 临沂 276000)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出“要在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1]《电视节目类型学》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既有引领作用,更有实践训练职能。因此,课程思政在《电视节目类型学》的教学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1年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广播电视播音和节目主持、节目制作能力以及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机构和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其他语言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对《电视节目类型学》课程思政方向和目标进行了设置。
课程《电视节目类型学》培养学生坚持电视节目正确的创作道路,坚定创作主体要“站在无产阶级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遵循节目创作的党性原则,增强学生对时事政策的了解,把握党的宣传方针,充分发挥电视节目舆论引导的功能。
课程《电视节目类型学》培养学生在电视节目内容创作过程中把握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将视线投向国内国际,将关注点放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接受时代精神的熏陶,增强责任感和新闻敏感度,创作契合时代脉搏的电视节目,通过节目内容传播社会正能量。
课程《电视节目类型学》在实践训练环节,通过不同类型节目的观摩评析以及实践训练,提高思想觉悟和政策把握水平,做一名坚持党性原则的主持人,更好地发挥“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
在《电视节目类型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发现挖掘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契合点,通过巧妙设计,自然融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环节,将思政元素和课程无缝链接,可以更好地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目标。
具体来看,《电视节目类型学》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通过融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电视节目样式的理解、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节目风格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训练学生初步的节目结构和主持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能创作契合时代脉搏的主持作品,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持人。
课程《电视节目类型学》不仅培养学生在分析与创作电视节目过程中的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而且培养具备不同节目类型的主持创作能力的政治过硬的播音员与主持人。
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培养学生成为政治素质过硬的新闻播音员,发挥播音员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在培养节目主持能力时,思政元素融合课程实践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传播社会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主持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电视节目类型学》授课过程中充分融入代表中国时事动态、政策形势和正能量等节目视频素材,提高学生对节目类型正确的认知能力。教学内容中既要梳理中外电视节目的产生、发展历史,也要厘清概念,准确把握电视节目类型的划分,还要进行节目的创作和主持的实践训练。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过程中,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的契合点。
课程在教授“中外电视诞生历史”时,思政内容结合点为培养学生善于借鉴学习、培养文化自信的能力。在这部分教学中,一方面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全方位观察现象,理性思考,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让学生立足中国国情,注意到中国电视起步较晚这一事实,也让学生观察到电视节目发展的迅猛态势,清晰梳理中国电视节目60多年的发展演变。通过这部分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树立电视史方面的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课程在讲授“电视旅游节目类型”时,思政内容切合点在于服务受众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创作此类型节目过程中,不仅能够树立宣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而且提升为受众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电视节目类型学》有了思政元素的融入,就可以使本来只是单纯关注专业教学的课程,变成既注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又注重思想启发、思想升华的重要阵地。
课程《电视节目类型学》思政内容的融入点,会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灵活的评价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论文撰写、节目文本创作、节目视频录制达到教育教学目的。通过思政教学融入点的设计和实施,使得教学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学习和训练,更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学生政治立场的引导、思想情感的升华。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思政教学的融入,使得教学内容不断获得挖掘和补充,在原来专业内容的基础上,延伸了更加鲜活灵动的思政教学内容,使得整个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而饱满。第二,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得教学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方法,使得学生不仅坐在课堂里获取知识,更是走进校园、走进社会,走近普通大众身边,不仅完成了专业作品,更弘扬了正能量,唱响了主旋律,受到思想的熏陶洗礼,对自己的职业角色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第三,考核评价更加全面:思政教学的融入,使得方式必须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除了用严格的标准评判学生的专业水准,还要考量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出的内涵内蕴、人文关怀、思想境界、价值观念等。这样就从全方位完成对一个合格专业人才的评价。
课程《电视节目类型学》在思政建设方面,完善课程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建设电视经典节目的视频资料库,成立已走上播音主持工作岗位优秀毕业生的现主持节目的视频网站,完善并细化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具体细目,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提升课程教学团队在思政教学方面的能力。
第一,课程与主持行业融合进一步推进,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开发。邀请已走上主持人岗位的优秀毕业生走进课堂,以他们的主持亲身经历和节目创作经验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和良好的示范,起到较好的熏陶和引导作用,挖掘丰富课程教学实践资源,形成长效机制。第二,课程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角度全方位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课程将线上学习资源、线下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和课外实践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内容的思政隐形化、理论实践化、知识体验化、互动参与化,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探索《电视节目类型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将教学理论内容与思政点进行有机融合,而且在技能训练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进一步强化播音主持的政治立场,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电视节目发展,进而确立更加鲜明的新时代电视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3]课程《电视节目类型学》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其他核心课程,共同肩负起培养具有正确政治立场、深厚家国情怀和坚定文化自信的传媒类人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