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认证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

2022-03-16 23:44:37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课师范生

吴 钒

(伊犁师范大学微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 伊宁 835000;伊犁师范大学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0 引言

微生物学是我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内容围绕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生化及生长繁殖特征、遗传变异与基因工程、生态群落、在传染免疫中的角色等为主要内容。是一门应用性强、受益面广的课程[1]。也为其他专业课如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师范认证的背景下,如何让微生物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具备教学、育人、发展的能力,即具备相应的学科素养、胜任育人工作、学会反思并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2016年9月,全国教育学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就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研讨,确立了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未来教学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2017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目的是“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育质量”,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2]。师范类专业认证需要邀请专业的教育评估机构根据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进行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目的是促进师范类专业着眼于内涵建设,重点在于培养师范生的能力及培养体制机制的改革,以产出为导向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和质量。其核心是为了保障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能力和素质达到毕业要求。

师范类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这要体现以师范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目的、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即社会发展中师范生对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的反思与重构)[3]。经过调查发现,我校师范专业生物科学的学生毕业后对生物教师的定位为高中生物教师。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文件,明确指出高中生物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4]。在此基础上,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方式更应注重以学会反思和育人的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其中。随着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深入开展,怎样打造师范生适应社会变化和教育发展的核心素养能力,成为当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围绕毕业要求对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的微生物学教学进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1 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目标不明确

微生物课程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其学习的目的不仅要达到学科素养的毕业要求,还要能够让毕业生成为学会育人的优秀教学工作者。目前在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课程目标不明确,无法契合的将专业课和毕业要求联系在一起,只是盲目的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敷衍了事,平时的学习不够认真,仅在临近考试时“临阵磨枪、死记硬背”,无法对不同章节的知识点做到全面的理解。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重点在于课本中的专业名词概念的讲解,学生也只关注本门课程考试过关的问题,因此忽略了毕业要求和专业课的关系,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教学体现的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只有“教”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显得极为弱化。一方面在理论课上,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只局限于课堂中,对于新学内容完全未知,只等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课后也不会主动复习,掌握程度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实验课中,学生对本节课要做的实验也完全不了解,需要任课教师详细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后才能顺利完成实验。因此,在实验报告中的结果分析和反思完成的也差强人意。以上的现象都很难达到高师院校毕业要求中的育人和发展的目的。

1.3 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完善

每一学期的专业课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其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平时成绩、中期考核、期末考试等方面。这只能体现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情况,对于师范生想要达到综合能力的评价还不够深入。面向就业方向的定位,作为合格的中学教师,既要有学科素养,又要有育人和反思的能力,在育人和反思能力的评价这一方面不能充分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往往也很容易忽略这一点。教师在对本科生教学中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专业课的目标达成度是否达到相应的要求,如果未能达到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如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反思,在改进反思后是否在课程目标达成度上有进步,这都需要在评价体系中要有所体现。

2 教学改革

2.1 教学目标的改进

作为高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这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过硬的学科素养,也要具备育人和发展的能力。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更要把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讲授理论概念知识,还要将课程目标明确化,将毕业要求渗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清楚学习专业课的目的,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毕业要求将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微生物学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学科素养目标,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内在关联性,具有用高观点理解中学生物学中具有微生物学相关知识的意识,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文化背景和历史概况。第二个层次为育人能力目标,能较好地整合微生物学知识和教育知识,并较好地转化和内化为中学教学中的教学知识。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第三个层次为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目标,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生物学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合理地制定自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关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养成从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教学、生物学学科理解等角度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习惯。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学会用批判的视角去分析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能够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活动中生物科学师范生理解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后,改变了学习态度和方式,将会很大程度增加教学的效果。

2.2 教学方式的改变

要让学生有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不能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要从“坐着学”转换角色变成“站着讲”,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将翻转课堂的模式引入教学方式中,改变教学中单一的“教”和“学”的过程,让学生也能感受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可以拉近学生和专业课的关系。比如在讲到传染与免疫这一章时,教师在对本章内容讲解完成后,用当下实例的传染和疫苗的接种与免疫,活学活用,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备课准备PPT,课上小组之间进行教学比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还能锻炼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师范生教学技能。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引导也很重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理解尊重学生,让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状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改善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微生物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微生物的色彩斑斓,吸引学生眼球,形成视觉冲击。不仅可以将平时肉眼不可见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直观化,还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一些大型真菌如蕈菌,其形态各异,色彩多样,通过图片的展示增加了学生平时日常野外出行的常识、生活的常识,还让学生理解了蕈菌的结构和繁殖,通过实践发现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兴趣也很强烈。

师生之间增加沟通交流的方式还可利用现在的新型网络载体如钉钉、QQ、微信等,打破时空限制。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后,课堂时间有限,难免会遇到无法理解或困惑的问题,教师无法逐一帮助每个学生答疑解惑。借助新型网络载体帮助学生解答专业课的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但在教学中利用网络平台时,教师也应加强管理和引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良思想和不正确的概念观点。在利用新的教学途径时,也应平衡好其中的关系,坚持以课堂为主、以新型网络教学载体为辅的基本原则,使新型网络载体更好的服务教学活动。

2.3 教学评价的完善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因此在教学评价中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密不可分的。理论课可以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课的表现更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情况。在师范认证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能够体现学科素养、学会反思、学会育人的课程目标。其中过程性评价要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考勤、作业完成情况。表现型评价要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结果分析情况,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会反思和育人的能力。结果性评价主要是对这门课程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情况的评价,一般以期末考试的形式体现,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考试体现了整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馈式评价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对教师的意见能够真实反映教学中教师无法自我意识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对所授课班级有必要进行教学问卷调查,反映自身的教学问题,并且要对本学期课程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反映教学效果,在下一次本门专业课的授课中得到提升和改善。通过以上的一些评价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能更好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优秀核心素养的生物科学师范毕业生。

3 结语

作为高师院校,想要培养出具有优秀核心素养的生物类师范毕业生任重而道远,也决定着中学生物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在当前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师范类院校更应以此为契机,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式,达到师范认证的标准,培养出一批具有高质量学科素养、育人能力、发展能力的中学生物教师。

猜你喜欢
师范类专业课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02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