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珊,张孟镇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1]
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是一种提升生命存在价值的教育理念。在生命教育活动中,生命是关注的始终,是研究对象,是教学内容,是教育目标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生命教育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关爱情怀、热爱生命和积极进取的、具有高生命品质的人。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深化并拓展课程思政建设,强化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2]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第一个提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在于让受教育者直接面对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以达到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国外生命教育包含浓厚的宗教色彩。欧美学界注重生命安全教育与死亡教育,如Moham通过对马来西亚孤儿院青少年生活技能干预措施的实验,提出改善孤儿院儿童情绪健康和自尊心的方法;Ravindra认为通过灌输生活技能教育并渗透生活技能培训,能帮助青少年迎接生活中的挑战。而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更加注重生命伦理教育。
中国港台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生命教育并开始实践。中国内地的生命教育通过学习港澳台地区的教育经验发展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不同课程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如金捷提出以体验式生命教育融入生物课程;第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进行探讨,如董志鸿提出了构建基于生命教育的“四导四生”教育体系。第三,通过具体案例或问题为矛盾点探讨提升方案,如王东莉通过分析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成因,呼吁在高校实施生命教育。近年来,张晶敏、王慧军发表的《基于“生命观”理念的旅游管理教育模式创新》,提出运用“生命观”作为理论指导,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与旅游管理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将教育理念与先进技术相结合。此研究侧重在信息化等技术层面上的探讨,并未深入研究课程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的有效衔接。
在实践层面上,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已形成比较完善课程教育体系与实践教育体系,但高校生命教育与中小学衔接有所脱节。本研究结合高校课程思政,探究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途径,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以及心理健康等内容有机融合,为强化高校生命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供路径。
旅游管理专业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边缘交叉学科知识,比如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等等,既有工学的实践操作性,也有理学的理论性、思维性,同时包含法学、经济学、艺术美学等内容,在学科中具有一定的黏合作用,且具有典型示范性。本文将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深入探讨高校创新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群体中发放问卷,回收问卷923份,有效问卷915份,问卷围绕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知、生命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程度、专业课程中生命教育的作用、疫情背景下的生命教育的感知现状等展开。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的结果为0.865,>0.8,说明调研问卷可信度很好。调查问卷效度分析:调查问卷检验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值为0.888,KMO在0.8-0.9之间,说明调研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有 89.8%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教育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与生命教育融合程度评价不高,只有31%的学生认为生命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有非常好的融合。同时,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深化自然伦理认识、了解历史与培养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另外,部分大学生对生命持消极态度,生命认知不全面、生命安全意识不足、生命价值意识缺失,他们单纯认为生命只属于自己,忽视生命的社会属性,不能系统全面的认识生命。[3]
各学历以及各个年级在生命教育意义认知中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生选择“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的比例明显高于专科生,表明学历及年龄对学生认知生命教育有重要影响作用。
同时调研显示,随着政治素养的提高,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作用认识更深刻。群众、共青团员、中共党员(预备党员),认为旅游管理课程中,生命教育对了解历史与培养家国情怀的作用依次提高。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高校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直观而严肃的素材。学生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生命教育的情况评价较高,接近三分之二学生选择“非常好”或“比较好”,高校有效将时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但从学生对“专业课程中教师运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素材进行生命教育的情况”来看,课程中时效性素材的运用没有达到生命教育的平均水平。
生命教育在教学准备与实施过程中有所体现,但学生的接受程度较低,授课效果有很大提升空间,如何抓住目标“制定”与“达成”的契合点,值得反思与提高。教学环节中,认为“教学资源与材料的选择”中可以体现生命教育内容的比例为31.75%,说明高校在选材方面更多运用公共卫生事件素材;教学运行过程与目标制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命教育。但是,在“教学反馈”环节体现生命教育占比不到10%,评教过程中学生对生命教育内容的理解不深或者学生认为课程教学中并未涉及生命教育。
从课程安排来看,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及其他选修课的生命教育实施程度最高,占比62.32%。生命教育与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融合空间很大,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比专业核心课程中更容易融入生命教育,所占比例高出31.26%。
从课程融合形式来看,学生认为更易融入生命教育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线上线下结合、模拟职业体验、课堂讲授得分依次降低。从开放问题来看,“活动形式太少”“有点枯燥”“没有跟上年轻人步伐”反映出生命教育仍有较大形式上创新与内容上丰富的空间。另有调研显示,新时代大学生认为,在高校开设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学科中渗透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4]
首先,生命教育话语体系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从生的角度来看,宏观层面上往往成为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颂扬;微观层面上更加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如挫折教育、生命安全教育。而从生的对立面—死亡角度加以解读,则是国人的一种思想忌讳,往往采用比较隐晦的方式表达甚至做淡化处理。
另外,从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视角来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思维意识薄弱。中小学阶段,课程体系以及中小学生的认知范围相对封闭,易于开展生命教育。进入高校后,大学生的认知范围大大扩展,但是生命教育并未全面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中,仅仅在思政课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有所涉及,因此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效果也远不及中小学。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更加追求新奇感、体验感。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大学生不喜欢思政课堂上空洞的说教,也对专业课程的单纯知识讲授无感,专业课程并未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更喜欢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性较强的教学方式。生命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局限在心理健康课程或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中,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融合度不高,存在着与专业课程同向不同行、同心不同力情形,生命教育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孤岛”。
当前的高校生命教育往往以专题课程形式开展,如安全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或者在思政课程中体现,如思修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课程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没有系统规划,重复交叉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专题课程没有精心打磨,没有合理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5]高校中开展生命教育缺乏统一范式,很多高校并未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专业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培养方案中。更多的是以思政课堂为载体穿插生命教育,课程反馈效果不明显,生命教育体系亟待梳理与完善,独有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整合。
本文在调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探究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生命教育实践路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生命认知,从而将习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生命自觉,体悟生命的意义,进而去关照社会与自然,实现与自我、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解与和谐。
高等教育要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生命教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链条的终端环节,肩负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使命。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感染生命。积极推进教学体系改革,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中,促进生命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提升生命教育的育人效果。同时,将生命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评价指标,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协同推进,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具全面性、切实性。在授课开始前对学生生命意识、人生价值观等内容进行调研,明确学生生命观现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细化,结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进度。
教学资源与材料选择更具时效性、思考性。利用如《觉醒年代》《流浪地球》等优秀影视作品,抗击公共卫生事件等时事新闻报道以及党史教育学习等生动材料,引导学生对当下问题进行思考,使生命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
教学运行过程更具思辨性、交互性。将深刻的意义问题、自然伦理问题、资源利用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以辩论比赛、路演等形式融入课堂,以深入思考为目的推动学生理清思路、拓宽思维。
教学反馈评估更具参考性、具体性。将生命教育成效赋予量化标准。在学期课程结束后再次对学生生命意识、人生价值等进行调查,将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作为学评教的重要指标,为持续完善生命教育内容提供借鉴意义。
丰富的课程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特点,也为旅游管理专业结合课程思政创新性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以及发展契机。如在课程实习过程中,可以将名胜古迹与名人大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典型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追随历史发展的脚步去探求人类历史的生命力量;在课程中设计导游人员、酒店餐厅服务人员、景区服务管理人员等职业的模拟体验,在生命的互动性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等等。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生命教育更加鲜活、有效。
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探究生命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与实践路径,构建生命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将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关爱情怀、热爱生命和积极进取的专业人才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