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红
(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上海 201100)
保持健康的心态是个人从事或者专心于生活、学习、工作的必要前提,对学生而言,“无忧无虑”是其专心学习的基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备受重视。如何更好地为中职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作为中职校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种客观知识的传递,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健康心理状态的养成中,默会知识作为个人专属知识,架起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共鸣点,在心理教育实践中更多地引入默会知识,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融入默会知识的教学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或者养成良好的态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更需要通过默会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健康的心理是什么状态、正确看待遇到的心理问题、可以自行通过多种措施缓解或解决心理问题。这也对中职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的能力提出要求,教师纵然拥有比学生更加丰富的默会知识,但如何将其所具备的默会知识与学生直接或者间接经验得来的默会知识相结合,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提升自身专业本领的机遇。
默会知识这个术语首先是由波兰尼于1985年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提出来的,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所以默会知识是一种植根于实践,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生成的具有个体专属性的不可言喻的知识。教学实践中开设的各个科目的知识都是明面知识,即可以用语言文字明确表述的客观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授的是明面知识,但要理解这些知识将其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需要默会知识的参与,即需要教师基于自己所拥有的默会知识结合学生经验理解基础上的默会知识去吸收这些客观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直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或者让学生主导课堂的课的共同点是学生自身感兴趣且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基础,有了相关的不可言喻的经验,就很容易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这就是教学实践中所需的默会知识,即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经验及时理解书本上的客观知识,并将其内化存储在自己的知识库中。这就要求教师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解力,积淀丰富的默会知识。对于心理健康教师而言,积累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默会知识,才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认同或者理解,将心理健康课上成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课程。
中职校开设了众多科目,在坚持立德树人总基调中,有的科目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的自身本领有所提升。例如,在中职建筑专业开设的《土木工程识读》,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对土木工程相关知识的认知,掌握这些客观知识,并成功运用到实践。但中职校开设的课程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念或者健康的心态,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就属于这类课程。中职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等客观知识,而是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了解心理健康是什么,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明确的认识,如果心理状态不好,如何基于自己的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这就决定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借助现实中的案例或者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所获得的默会知识。
中职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工作,但在中职校这项工作却比教学工作更难,特别是现在中职生出现了更多的心理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学生感到惆怅,有的莫名感到非常苦恼,有学生出现长时间失眠等情况。当遇到这些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时,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指导,不仅需要中职校的心理健康老师的指导,也需要其班主任、可信任的相关老师的指导。当老师没有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时,基于经验理解基础上的默会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老师可能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但老师们肯定自己遇到过各种心理情况,也从其他人身上了解过心理健康的相关经验,通过这些经历形成了非系统化的默会知识。例如,当一个学生提出她的家庭矛盾让她长时间很痛苦时,教师就要基于以往遇到的类似问题的学生的情况,深入思考,调出潜在的默会知识,并借助更多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去解决或改善问题。
相对教育而言,中职校所有老师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笔者发现在中职校中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或指导的相关老师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心理辅导室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学生管理工作老师。在指导或者引导学生心理发展中,不管是具备专业心理健康知识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辅导室教师,还是没有专业心理健康知识的其他教师,要想真正去解决中职生的苦恼、烦恼或者心理问题,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具备足够的基于实践或者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默会知识。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是中职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授课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授心理教育的中职校的教师,往往是大学毕业就进校工作的教师,这个身份决定了其教学实践中所运用的默会知识源于其的书本知识及个人经验。特别是对新手老师而言,虽然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但教授心理健康这门课程,不仅需要客观的理论性知识,更需要的是基于经验或者实际案例形成的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是基于实践形成的个体知识,这就要求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具备丰富的默会知识,必须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多学习要求中职校心理教师要开拓视野,积极参加各种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通过优秀心理健康老师的分享或者同行其他老师的交流,及时了解中职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其他心理健康老师教育方式的学习,将其领悟转化成自我的默会知识;多实践要求心理健康教师要密切关注所授课或者所接触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通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指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心理状态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转化为默会知识;多思考要求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时总结中职生反映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总结自己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反思失败的案例,总结成功的案例,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知识体系,从而升华成利于教学的默会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或者学生心理指导过程中,及时调出这样知识。
想要走进学生的心理,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能感同身受得去体会学生的处境,当中职校的学生遇到心理健康状态不佳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班主任成为他们可以依赖的对象,与其关系较好的老师成了他们可以倾诉的对象,学校的心理辅导站成了他们的港湾。具备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也是对这部分老师的要求,而能力的养成需要该部分教师具备“感同身受”的能力,即教师要有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经验积累,也许是在处理其他中职生心理健康疑惑甚至问题时所积累的直接经验,也许是在学习交流或者闲谈中所知道的相关中职生心理健康状态、心理问题等间接经验。通过对直接或间接经验的思考,将其内化为自己处理相关问题的默会知识,当在处理中职生心理相关问题时,该部分教师就能够及时调动通过理解或者思考所形成的默会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