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良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指导方针,对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实践;是新时代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教育统一,挖掘不同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人才素养的主要渠道。[1]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把英语当作对外交流的工具,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助力国家富强。同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夯实对外交流基础,让世界了解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相关各方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持续推进。最为明显和有效的举措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增设汉译英模块,在题材选择上紧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主旨,涵盖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内容。涉及面广,题材丰富。此举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促使英语教育重新审视其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翻译技能培养过程中,提高汉译英学时占比,强化汉译英翻译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输出的意识,激发文化输出的热情,培养文化输出的能力。[2]
同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汉译英模块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英语教学践行课程思政的绝佳载体、阵地及抓手。首先,手段和目的高度和谐统一,通过汉译英模块教学,可以提升文化自觉,培养文化自信。表面层次上看,通过四、六级考试的现实需求促使教与学两方面必须认真对待汉译英模块,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翻译实践训练。而这一系列操作却悄然产生了我们所期待的效果,那就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中华文化,喜爱中华文化,油然而生出文化自豪感。通过精心挑选翻译实践素材,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领略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感、信仰等人文要素。回望历史、赓续传统、思索当下、展望未来的中国。提升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其次,培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切爱国行动的基础,自然也是传播中华文化主动性、能动性和责任感的源泉。通过相关素材的汉译英练习,学生们的乡土观念、公民意识、国家意识、爱国情怀都会得到提升,更加注重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再者,拓展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具有针对性的选材和汉译英练习,在理解和尊重其他异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破除对西方世界的盲目崇拜,认清中国崛起面临的外部压力,在对外交流中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人文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助力。
关于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和体会总结如下:第一、课程思政意识有待提高,实践主动性有待加强。有的老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老师工作态度有偏差,敷衍了事。第二、形式大于内容,为思政而思政。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原因很多,需要找出症结,精准解决。第三、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说教式、灌输式、强迫式等教学方法依然存在于课程思政实践中,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削弱了课程思政的效果。第四、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需要更加精准,与英语教学任务无缝衔接。有的课程思政内容与英语课程内容匹配度较低,生拉硬扯,生搬硬套,说服力不强。因此,需要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精挑细选,使思政主题素材与课程内容高度匹配,并巧妙地将两者合二为一,且毫无违和之感。第五、学生课程思政融入度需要提高。学生关注最多的无疑是学科知识的获得,因此,课程思政的开展必须张弛有度,适当适量,精致灵活,让学生欣然、自然地接受。第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英语学科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尚不健全,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讨,以全面改善和提高英语学科课程思政的效果。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汉译英模块的设置可谓是为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精确的载体和展现的平台。通过对包括英语学科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诸多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和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积累数据,汇集论据,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托,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性强、推广价值高、操作性强、实践效果好的研究结果,将英语学科课程思政推向更高层次,实现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品德高尚、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助力。
在英语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定思想教育目标。旗帜鲜明地将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设定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纲,统领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品质。
教学内容。紧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译汉模块的要求,根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精心挑选汇集教育素材。
包括培养文化自信的汉译英素材,如历史、典籍、文学、风俗等;如: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来自民间,文化属于大众。保护文化遗产、繁荣民族文化,关系到每个公民。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产生了以孔、孟(Confucius and Mencius)为代表的儒家学说(Confucianism)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Taoism),以及其他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和学派。
培养家国情怀的素材,如典故、人物、地理、史政、社哲、军事等;如:
清华大学被视为中国最著名和选拔人才最严格的大学之一。它坐落在清代皇家花园的旧址上,保留了一些中式的园林风格以及一些传统的建筑,但它的许多建筑物都是西式风格的,反映了西方文化对它的影响。它拥有中国最美丽校园之一,拥有中国最好的工程和应用科学课程,吸引了全国最有才华的学生,其地位和美国伯克利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相当。
培养国际视野的素材,如国际关系、国际合作等。如:
中国和欧洲是两大战略力量,肩负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的崇高使命,双方正在形成不断放大的战略交集。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最大”与“最大”交融、 一切都有可能,“新兴”与“发达”携手、优势就会倍增,中欧在新兴和发达经济体合作中可以成为典范。
以上述内容改革为基础上,采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和交际教学法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应该效果更佳。这样多法联动的方式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极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变被动学习为愿学乐学,加之教师的合理、精准、适时的指导,学生们对汉译英素材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对汉语素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英汉转化,通过翻译实践,提高翻译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融合的时代,课程思政手段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将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平台(包括云班课、腾讯课堂等)的作用,将与四六级汉译英素材网络化、可视化,为学生提供全时、即时的学习服务。
“可测即可得”,评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将确定评价目标、评价手段、评价方法和分析工具,得到真实结果,为课程思政提供合理、可靠的数据支撑。
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汉译英模块为载体,通过汉译英翻译实践,践行思政教育具有极高的可行性,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手段和目的高度统一,有效避免课程思政中存在的诸如内容突兀、方式简单枯燥等问题。能够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展其国际视野,增强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以致用,发挥跨文化交际能力,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