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涛,杨美媛,侯金亮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
把党史教育融入现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经之路。充分发挥现代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将党史学习教育知识融入其中,有利于帮助学生领悟中国精神,继承革命精神,牢记党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进而推动我国党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行之有效的融合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党史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内重要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是“70后” “80后” “90后”还是“00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对党史教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现在是和平年代,是互联网科技时代,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党史教育有了新的认知。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长环境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受社会发展影响,他们追求卓越,自我需求感、自尊心极强。因其受到现实生活的磨砺较少,导致他们的承受能力和自控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伤害和诱导,这样的现状在网络和现代教育模式统一的影响下,给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1]。
互联网促进了信息共享,促进了党史知识更快的传播。现在只需打开电脑、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便可以轻松搜索到想要了解的党史知识,但是很少有学生自觉的、主动地去学习。加之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想要大学生能够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党史知识,不受网络影响,对党史知识产生曲解、误解,就需要不断加强引导,深化党史教育。虽然现代高校思政课的课本内容融合了一定的党史知识,但是很多都是以案例的方式存在,正常情况下,教师在思政课堂上不会把党史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导致党史知识的内容与教学模式无法深入融合,缺乏协调性和逻辑性。
对于新一代大学生来说,党史教育是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生活的主要途径。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党史教育可以让他们在社会发展中坚定自己的信仰,强化自己力量,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理念、执政方式的详细了解,有助于大学生在党的政策、纲领、制度中选择正确的职业,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把自己的热情在党史教育中释放出来,激发个人爱国主义精神。把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当中,不仅有助于党史教育的改革,同时有利于我国党史发扬光大。毕竟中国能有如今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史教育的影响,它记载了中国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从富到强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大量党史素材极具教育意义,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其继承先人的民族精神[2]。
现代大学生对中国党史并没有一个深入了解,对于部分深入人心的党史知识也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通过一些高水平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可以在情感上让他们产生共鸣,但是很难形成自己深刻的理解。面对党史知识的融入,只要党史知识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就会自觉地结合实际资料进行详细的研究,对中国的成立与发展的理解将会更加立体,也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策和制度更加认可。党史教育中不仅含有我国历年来的发展历程,同时含有无数有名或者无名的先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付出的努力,甚至是生命,他们的光辉形象、民族大义为现代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榜样,感染大学生学习他们无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通过党史教育我们会发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不再单一,在多媒体教室的辅助下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课本内容一种教学资源,多媒体资源应用较少,课堂氛围很难活跃起来,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兴趣索然。现在利用多媒体资源,同一个历史题材的党史知识,可以由多种方式来呈现,影视作品、动画作品、小说、短视频等等。比如《长津湖》,利用科学技术将历史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抗美援朝”期间艰苦的环境下,人们坚持抗战的精神,他们不畏严寒、不畏饥饿、不畏生死,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历史。创新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红色精神,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和平年代传承革命精神,成为我国正直、勇敢、向上的接班人。
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可以帮助现代思政教师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党史教育+思政课”协同教育模式。在二者融合的工作中,高校需要对党史教育和思政课展开一系列的分析,提炼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围绕爱国、爱党、育人这一要点进行完善和丰富,提升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利用率。实现高效融合,有助于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党史教育价值传授和知识传授双促进、共提高。
高校在开展党史教育的工作中,应该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效用,利用好学生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与思政课的交流互动。学校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搭建平台、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党史教育中去,从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虽然没有教师的陪伴,但是有时候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思政教师可以适当革新教学模式,把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探索网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结合中国党史、时代大潮、国际形势、社会发展趋势等分析演变机理,把握历史演变规律,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3]。
思政课属于大学生综合教育的重要部分,要想提高思政课堂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提升的就是教师。当前,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思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只是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至于教学结果如何,并不关注、在意。这样的现状直接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兴致索然,提不起半点兴趣,教师整体质量的提升迫在眉睫。只有教师端正了教学态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做好思政教师的培训教育工作,提升思政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模式,针对本校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可行性强的教学目标,是党史教育完美地融入思政教学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缺乏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实践学习也十分必要,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下功夫,通过社会实践延伸思政课堂教育。把学校现有的党史资料集中起来,安排学生有组织、有纪律、有目标地去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学习革命遗址、烈士墓纪念碑、地方历史英雄事迹等等。通过参观学习,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历史。大学生的外出时间相对自由,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游览一些革命旅游胜地,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力量,感受中国的富强,从而自觉地挖掘党史知识,达到实践教育的目的。
现在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党史教学模式,创新设计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让大学生有机会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认识、了解党的历史[4]。教师还应该注意教学题材的质量,确保党史知识的真实性,不能简简单单在网络上直接选择,毕竟网络上的党史事件五花八门,很多都已经失真,特别是相关的影视作品,尽管画面震撼人心,但是相同的作品是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的。所以在展开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度把握尺度,不能照本宣科,要参考真实历史事件,防止产生反面影响。
更何况现在的国际形势非常复杂,相关热点和焦点话题不断涌现,并且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关注新闻时事,了解国家现在的发展趋势,明白党的发展目标,发现党的引领作用。学习可以借助国庆节、劳动节、周年纪念日等等,举办一些与党史有关的文娱活动,比如歌剧表演、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党史知识竞赛等,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党史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与党史有关的研学活动,进一步丰富党史教育模式。
高校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教师通过深入学习党史,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党性修养持续提升。因此,作为榜样的教师更应该正确看待党史教育,特别是抗战时期的党史事件,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引导学生学以报国。党史教育不仅仅包含近代史,还有现代史,因此思政教师不能像其他学科的教师那样片面学习,要破除固有思维的局限性,通过系统学、认真学、深入学,在熟练掌握党史知识的同时,也要对一些新的政策和理论加强学习研究,以党史教育的丰富内涵不断充实教学案例,以便更好地为大学生答疑解惑、解决问题。
党史知识是有与其相对应的时代背景的,并非所有历史经验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甚至存在个别理论知识与其是相互矛盾的、相违背的,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向学生阐明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所有的党史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使用条件。我们要客观地评价党史事件,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不能否定它的存在。汲取积极党史事件的养分,激励我们勇毅前行;吸取消极党史事件中经验教训,警示我们避开弯路、岔路。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个阶段党史的质疑,要采取平和态度与应对措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探究,不能简单地把现代思想强加于党史事件中去。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教师党史教育,提升党性修养,使其成为合格的领路人。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这是党史教育的目标,也是新一代大学生未来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5]。处在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直面牺牲和鲜血,但是先烈留下的革命精神不能忘却,这种精神适用于任何时代,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开创美好未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党史教育工作中,让党史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以党史教育促进成长、成才。通过党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激励我们把党史知识真正的应用到爱国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使党史精神真正刻在骨子里,永垂不朽。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认识往往存在着片面性,和平时代很难让他们把种种革命精神融入现实生活中。面对生存的压力,大学生考虑更多的是工作和国家的扶持及优惠政策,公务员、教师、自主创业等,这些热门话题始终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最终还是要步入社会,走上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的具体岗位。思政课的党史教育为其打牢思想根基、树立正确三观,具体到该怎么做、要怎么做,最终还是要投身到社会的“大熔炉”中去,所以社会实践才是最终目标,毕竟“实践出真理”。推进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程充分融合,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党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汲取党史营养,感悟党的力量,让党史教育成为他们工作、生活的助力,真正体现出党史教育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在开展党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工作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党史知识,提升党性修养,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精神,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落实到底,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党史教育的现状与实际,充分发挥各层级党史教育作用,使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有效对接,丰富党史知识,带动高校学生踊跃参与到党史教育工作中,将社会实践与思政课堂连接起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提升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