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银芝
(1.吉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南·吉首 416000;2.吉首市己略学校 湖南·吉首 416000)
笔者对湖南省吉首市某农村学校的德育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包括三至六年级学生及学校老师。共发放问卷 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0.8%,在调查过程中与任课教师、班主任进行了相关交流,以便多方位了解农村学校德育的状况。
1.1.1 道德认知模糊,舆论影响日趋严重
低年级的农村儿童由于缺乏引导,道德认识普遍较为模糊,道德判断能力有待提高,而高年级学生的道德选择存在困难,价值观念易受负面讯息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社会信息网络的发达,农村原有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受到冲击,使得农村儿童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受到的负面干扰日趋严重。调查发现,有些许学生最崇拜的人是明星和富翁,参与调查的学生平时都会观看抖音、快手等软件上的短视频,其中35%的学生会模仿视屏中的一些搞笑语句和做法。
1.1.2 道德情感两极分化明显,个性心理问题突出
随着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多数村民进入城区务工生活,因此留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多数。此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8%为留守儿童,他们跟随着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因此,在农村学校这个大团体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关怀程度两极分化严重。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家庭道德情感关怀,与学校群体关系不够融洽,导致个体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在调查中有22%的学生认为自己自卑、胆小,当他们心情不好时,35%的学生会选择憋在心里,不向任何人倾诉。而另有一部分学生积极乐观,乐于向教师和学生交流。
1.1.3 道德意志缺乏锤炼,道德失范行为较多
经访谈得知,该学校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两个或性格孤僻、自闭或行为失控的儿童,单亲、孤儿不乏其人。对这些特殊个体而言,他们的道德行为调控能力差,改正不良行为的意志薄弱,行为矫正也较为困难。而在整个农村学校儿童群体中,道德失范行为较多,他们对优良品德的认同度较低。从调查中得知,48%的学生经常在学校中看到乱丢垃圾的现象,58%的同学经常看到有学生未经允许乱拿他人物品,48%的同学经常听到有人说脏话,52%的学生经常看到有同学浪费水或粮食,而55%的学生不会主动向老师问好。
1.1.4 专职德育师资缺乏,德育活动形式化严重
在农村学校,德育地位极其低下,“德智并重”止于口号,德育应试化严重。农村学校德育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育师资力量薄弱。笔者调查的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德育教师,从对学校老师的访谈中得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历来都是“领导”才能任教的。而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得知,26%的学生表示德育课程上课时很无聊,老师经常让他们经常自习或者写其他科目作业,期末就是背书。可见,农村学校的德育理念仍旧落后,德育内容仅限于教材,德育方法陈旧单一,失德行为矫正方法无科学性、针对性、持续性,养成教育监管不力,但是由于缺相应的德育制度,难以调动教师的德育热情。此外,在农村学校虽然也举办过主题班会、志愿者活动、少先队入队仪式等德育活动,但是受场所、资金的限制,德育活动迎检应试倾向严重。从调查中得知,有约54.8%的学生表示,在开展班会时老师只会随意讲几句话,有时干脆不讲,直接在黑板上写上几个字,拍几张照片。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想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发展好乡村教育事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使得农村环境、经济、教育资源和条件得到了改善,也为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1.2.1 教育振兴完善了农村学校德育的条件
教育振兴主要包括教育设施的改善与提高、教育体制机制的优化与变革、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升级,以及乡村教师振兴与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此影响下,所调查学校的教育设施得到了改善,例如每个教室都接通了网络、安装了希沃白板,这为德育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相关部门组织了有关德育内容的国培、教师工作坊等在职培训活动,促进了农村教师德育理念的提升。
1.2.2 产业振兴促进了农村家校德育的协作
“产业振兴”背景下,国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颁布了诸多政策鼓励农村人返乡就业创业,在此影响下,调研学校所在的地区开发了娃娃鱼养殖、黄金茶的等地方产业,也开办了茶厂、养猪场等乡镇企业的等。这些变化使得多数农民工意识到,留在家乡同样可以养家立业,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为家校德育合作革除了距离障碍。这将由利于学校构建“家校”联动的德育机制,促进家校合作交流,从而形成德育合力。
1.2.3 文化振兴丰富了农村学校德育的形式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了公共文化建设及文明乡风的形成,推进了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及乡土文化的传播,也拓宽了农村学校德育的途径。调查得知,71%的学生所在村镇每年都会举办打苗鼓、跳舞、舞龙等文化活动,调研学校也举办了“苗族文化进校园”,“苗鼓传承”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有一些乡镇甚至建立了文化机构。
1.2.4 生态振兴优化了农村学校德育的环境
乡村振兴指出,农村的发展要与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各个乡镇开始建设“美丽乡村”,而农村学校也争创“美丽校园”。吉首市成立了“美丽办”着手该项工作。在访谈中得知,学校协同地方政府部门整顿周边违法摊点与店铺,拆除了有存在危险、影响美观的建筑,修缮了校园设施,设立了校园文化宣传窗口等,为农村学校德育创建了适宜的环境。
1.2.5 组织振兴支持了农村学校德育的实施
组织振兴意在要培养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在此影响下,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更容易得到村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支持与保障,而组织的优化必将带来社会风气及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
基于农村学校德育现状的分析,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维度着手,探索农村学校德育的实践对策,以期有效促进农村儿童道德良性发展。
首先,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将“考试”作为唯一的指挥棒,意识到德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从而提升德育地位。其次,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要合理配置师资,设立专职教师,只有让专人管专事,才能把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做精、做细。其三,变革学校德育机制体制。如完善管理制度、考评制度,激发教师德育热情,确保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有获得感,促进教师产生提高德育水平的热情和克服德育困难的决心。完善班级管理制度、行为监管制度,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
首先,落实德育课程的实施及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抓准道德成长发展的三个阶段。在低年级阶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其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进行初步的道德判断,知道哪些行为值得称颂,哪些行为应当避免,从而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在中年级阶段,教师要注重开展个别化心理疏导,重点落实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抓住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冲突,巧妙引导,从而纠正失德行为,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高年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思维及坚韧的道德意志,提高道德选择能力和抵抗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及道德认同感,促进道德品质内化。
其次,丰富德育的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教师可以挖掘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地区自然、产业和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资源,开展生活化的道德成长实践。例如,调研学校所在地区大量种植了黄金茶,学校周边便是茶叶种植基地,因此可开展采摘黄金茶活动,或者可以研发“茶艺文化”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茶艺文化的同时懂得劳动的光荣。走出课堂,参与锤炼道德成长的课外活动,体验滋养道德成长的实践活动,这将进一步促使农村儿童成长为新时代道德健全的合格人才。
良好的德育环境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文化建设既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更包括精神文化的建设,三种文化样式交互影响[1]。在教育振兴的影响下,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从宏观上得到了改善,如修缮了教育设施,增设了宣传栏、横幅、标语,甚至在慈善机构的捐赠下完成了校服定制。但是,相比于城区学校,细节之处还有许多不足,如教学楼走廊、教室的设计较为欠缺,可增添名言、标语、图画等。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就近就业,学校应当秉承着“以部分带动整体,以个别影响群体”的理念,设立家校联结制度,弥补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中家校合作的空白。首先,密切家校联系,传达先进的德育理念,帮助父母意识到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建议改善家庭风貌,形成良好家风,为学生创设适宜道德成长的家庭环境。其次,重视道德情感关怀。教师要及时向家长传达学生的状态,增强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意识,增加亲子沟通的频率,引导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学习情况,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状况,积极给予鼓励、引导。其三,家校要步调统一,加强行为监管与指导,只有双管齐下,道德失范行为的矫正成效才能得到保持,德育效力才能最大化。特别是在假期,家长要严格要求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较少网络负面消息的影响,父母要严以待己,正确发挥引导作用、榜样作用。如此,唯有家校协作形成德育合力,才能夯实家庭德育的奠基作用,确保学校德育主导作用的发挥。
德育一直是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以吉首市某农村学校德育现状分析为出发点,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农村学校德育实施对策。研究结论实用性突出、针对性明显,将促进本地区农村儿童德育工作的开展,为新形势下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参考借鉴,研究结果的应用也将有效促进农村儿童道德发展及健康成长,助力乡村教育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