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之生态教育影响研究

2022-03-16 20:03刘仕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价值观核心

刘仕奇

(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特点,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促进其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等都具有深刻意义。那么在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影响应该着眼于大学生自身成长以及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等方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1 要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经过改革开放时期以来的不断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高校是社会思潮的集散地,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和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是极具活力的代表,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或多或少会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引导要符合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协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应该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层层渗透,使大学生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与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便成为新时代青年的核心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应从国家层面来深入影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若不积极引导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很可能受西方的各种思潮所影响,甚至还会滋生享乐主义等一些负面的观念,进而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学期间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就更加重要和迫切。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和栋梁,因此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育和影响他们。

从社会层面来讲,“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通力合作[2]。”社会层面的要求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其本身的含义来讲这些要求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社会的自由可以促进社会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平等是给每个人以平等的权利,使每个人都感到有尊严,公正是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的氛围,法治给社会带来安全感。因此,高校教师应身体力行,注重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从个人层面来看,大学生在高校教师的影响下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识,对其本身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站在大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只有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弄懂、悟透、入心、入行,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影响其他人,影响后代。

2 顺应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3]。那么同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具备社会属性,人与社会的关系无疑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人发自内心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我们人类才会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大学时期青年人树立了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当其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其内心的信念会趋势自己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因此这种信念就要基于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才能外化为对社会有利的行,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满足顺应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从最开始的无限向大自然索取来换取利益,直到现在因为受到了自然的惩罚而必须去偿还大自然。同样人与社会也应该协调好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提到“和谐”这一要求,人类作为自然界同时也是社会中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与社会共同发展。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教育是多渠道、多途径的,高校教师不仅是要通过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影响,而且要拓展一些影响其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使大学生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发展迅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步走”战略,明确了国家层面的要求和目标,高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理论教育,增加适当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拥抱自然,从所见所闻中感受自然,从而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动态关系平衡。

高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方式、更新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就当前来说,高校教师应该将生态教育融入教育内容,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教育机制中,把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每个人的心中并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向着美丽中国的美好目标大踏步迈进。

3 要符合生态伦理道德观

在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应该立足于符合生态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培育和影响。“所谓生态伦理道德,是指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生态伦理道德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构建和弘扬生态伦理道德并使用其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3]对于青年一代,身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的一代,要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是需要在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发展,那么就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念,符合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要求。

生态文明意识意味着一个人的文明和教养,人作为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而不是主人,应该尊重自然社会其他一切形态的生命体,这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尊重自然的具体表现。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这也是高校教师将生态教育融入教育中去的意义所在。生态教育是一种新型道德教育观念,是新的德育观,是集成、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全新的教育范式,这种新型的德育观重点在于重视生与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的教学观念,它是从新的思路、新的方式以及新的视野来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质的人。

从生态价值观念出发,应看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利用科技的进步,将破坏降到最大限度,同时倡导一种有利于物质良性循环的消费方式,即适可而止、持续、健康的观念。这也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内容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的重要理念,因此,高校教师通过构建与弘扬生态伦理道德观,从而唤起大学生的生态良知、生态自觉,增强大学生对生态的伦理责任感,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命运共同体。

4 生态信仰教育

环境是我们生存的根基,小到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大到影响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其中包括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要求和部署,那么站在时代的高度,受当下这个时代洪流的冲刷,大学生身为其中一员,应该增强生态意识,把生态观念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行,树立生态信仰。

在工业文明下有科学信仰,在生态文明时代就要有生态信仰。没有生态信仰就没有生态文明,那么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影响下,应该注重培育大学生树立生态信仰,否则生态教育毫无意义。生态危机也就是信仰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应该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高校教师应对大学生的整体观念和集体主义道德进行教育,增强责任感和道德自律。

上述四个方面就是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之生态教育影响的浅析。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从学校抓起,为国家繁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坚实后备力量。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