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博
(吉林省长春北师大附属学校 130301)
在高中学习中,很多学生都认为有机化学的难度较大,这也成为化学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有机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提供了理念、方法上的指导,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思路.因此,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的方法,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有机化学的特点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是理解与掌握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由于高中阶段的课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教学上,注重学生做题能力的提升,而实验活动则比较少.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属于选修课程,所以有部分教师对相关知识的教学不够重视,没有投入充分的心思与精力,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课本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性,通常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理论概念,而较少采用举例说明、结合生活现象等方法,以至于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有限,学习过程也比较枯燥,认为有机化学只是抽象的理论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有机化学的内容依据螺旋上升的逻辑顺序排列,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学习.当前,为了更好地应对考试,很多教师将高考作为有机化学教学的标准,仅注重一些核心知识的讲授,要求学生记住知识点,能够正确应对考题即可,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讲解,也很少引入课外的教学资源,以至于有机化学的广度与深度不足,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掌握不牢固,难以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背离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初衷.
评价环节都是比较重要的,教师在上完一堂课之后,会在课堂上为学生展开具体的评价,当然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评价,可以了解自身学习的问题及优势,可以按照教师给的意见,便于去开展他们的学习,并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去促进自己的学习,但是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评价的深度还是不够的.他们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于学生知识的吸收以及整个思维的发展的评价,都是比较少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展开具体的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拓展自己评价的深度,要融入一些更多的评价.
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实验课所占的比重,不能仅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理论成果,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知识.在实验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有效地激发,实现操作能力的提高.同时,相比于理论学习,实验对于高中生来说有着更强的吸引力,有助于拓展其思维,提升他们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提高实验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他们在实验课堂中,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调动自己的动手能力,展开具体的操作.这样的话可以提高实验的操作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种类的实践操作.
具体来说,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指导分组,由于化学实验的过程比较复杂,涉及到多种器材、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学生独立完成的难度较高,特别是对于一些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在做实验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开展,依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划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带动作用.第二,要注重学生本身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接触实验,防止小组内出现“搭便车”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第三,在实验结束之后,还要对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过程进行总结,撰写报告,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苯酚的溶解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为他们提供苯酚晶体、试管、热水、煤油等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设计实验方案,并作出明确的任务分工和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进而总结出苯酚的性质.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集中地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提供机会,让他们可以完美地在实验课堂上多多进行操作的锻炼,并且可以从实验锻炼之后去积累一些经验,利用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化学知识的学习,在日后对于其他实验上也会有一定的互通性,帮助他们去理解,让他们明白化学知识学习的过程.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活动也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机物分子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难以凭借肉眼进行有效的观测,而仅凭教师的讲解也难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对于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有机物,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模型来辅助讲解,比如乙烯、苯、甲烷等,但有些有机物的结构比较复杂,原子数量较多,其中的连接方式也比较繁杂,很难运用模型来呈现,比如醛类、氨基酸、多元醇等等,模型的制作、使用和保存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对于这些有机物进行了解可以利用模型,让学生们参与观看,并且进一步去提升学生探索的兴趣,当学生拥有探索的兴趣之后,他们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对于这些有机物的理解,也会更加地扎实,这样的话,对日后的学习总是有所帮助的,还可以帮助他们奠定良好的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弥补模型教学上的不足.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图形软件,如Flash、3Dmax等,绘制出相应的有机物分子结构,制作出相应的二维图片或三维模型,比如葡萄糖分子、卤代烃分子等,在制作出相应的立体模型后,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旋转、放大等功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其结构,还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识各种类型的原子,将其以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从而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让化学学习过程变得灵活丰富,激发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兴趣.对有机化学产生兴趣之后,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会更加高涨,教师为学生展现模型之后,他们对这些有机物的理解也会更加的形象化,不再是抽象,对于他们整体的知识吸收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些信息技术手段.
有机化学反应的过程比较抽象复杂,大部分反应都涉及到了原子的断键、成键,教师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的讲解,结合大量的板书才能将其完整地表述出来.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则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将其反应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原子的变化,从而掌握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在掌握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之后,学生对于有机化合物的理解一定会更加的透彻,他们的学习问题也会更加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是需要做出一定的讲解,并且帮助他们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
很多学生认为有机化学的理论性、抽象性较高,与实际生活关系不大,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意义,所以缺乏学习的动力,对知识的理解效果也比较有限.事实上,有机化学知识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因此,教师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结合,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恰当地融入一些生活中的元素,以此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与理解,同时也能够打破教材的局限,引入更加丰富的资源,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现象引入到课堂当中,作为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的延伸,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有机化学学习视野.学习与生活是离不开的,教师在开展教育的时候,还是需要利用生活为学生展开具体的知识讲解,让知识融入生活,也让生活处处体现着知识,这样的话既可以帮助他们去理解知识,也能够让他们运用知识去服务生活,充分体现出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出不同材质的杯子,如玻璃杯、陶瓷杯、木杯、聚乙烯水壶、聚碳酸酯太空杯、聚苯乙烯水杯、聚丙烯奶瓶等等,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哪些水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2)不同材料的水杯各有哪些优缺点?(3)聚乙烯和聚苯乙烯材料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思考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还可以从常见的塑料制品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塑料的性质,介绍塑料物品的特点与使用方法.在这种方式的教学中,化学知识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以生活物品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到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问题的思考当中,结合生活经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在从常见的塑料制品讲解知识的时候,还可以利用一些视频让学生了解,通过视频将知识与生活连接起来.
综上所述,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明确有机化学的重要性,根据新课标相关要求,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地调整与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参与的机会,充分运用信息手段来打造现代课堂,借助生活中的物品、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以此来改善教学过程,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