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郝鲁江 杨 真 兰文军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积极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与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当前,生物产业是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而生物技术作为生物学和技术工程的交叉学科,是生物学相关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桥梁[2]。其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精神,但是相对于人文课程,对生物技术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3],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在文献中报道较少[4]。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措施与取得的效果,对思政教育与生物技术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为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课程思政指的是在学科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科学概括和集中阐述。立德树人成为高校的立身之本,回归本科教育的出发点[3]。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对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培育具有扎实专业能力、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又要培育具有引领精神、有担当、有责任以及综合素养高的新型人才,使之能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6]。课堂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和阵地,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由于专业课教师与他们接触的最多、最广,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使专业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生物技术属于理工科范围,其大部分专业课理论逻辑性强,课程实践性强,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较为松散,蕴含的思政元素相对比较隐蔽。另外,理工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构成导致其理性思维活跃,而思政教育则侧重感性说理引起价值观的共鸣。这与文献报道的高校理工科专业普遍存在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失衡的现状相吻合[7]。因此生物技术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较有难度[8],思政教育与生物技术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尚未有效形成。而生物技术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朝阳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尤为关键。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服务型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人才。
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校层面应该依据国家政策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如齐鲁工业大学为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引导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构建起了“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1”即1个“德融课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德融课堂”工作的策划与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从制度上保障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2”为2个指导文件即《关于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开展“德融课堂”工作的意见》和《“德融课堂”实施方案》。“3”是3类德育课程,即学校积极构建“新六艺”课堂、传统文化课堂、“德融课堂”三者相互配合、互融互通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引导教师进行课程思政。
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9]。建立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模式首先需要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
2.2.1 提升专业课教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意识
生物技术作为专业课程,和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一样,教师都是理工科出身,潜意识里往往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我们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案例研讨以及观摩学习等方式,强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各个方面的理解,使专业课教师能够认识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专业教师应该肩负的责任。
此外,应注重老师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自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始终站在本学科发展前沿,用良好的文化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功底、突出的科研能力,把课程教好、教实、教活。
2.2.2 提升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
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专业课教师是否能挖掘到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和所蕴含的德育价值[10]。首先我们生物技术教研室定期组织教研会议,结合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以及专业知识等触发点,共同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设计。根据课程特点,从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总结三个环节,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课前环节,将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设计恰当的教学主题,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内在的德育需求,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热衷点,多以学科发展史、科学家轶事、俗语谚语、哲学内涵、科学伦理、优秀传统文化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在课后环节,对教学效果进行判断,对于不能有效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教学行为及时进行改正,进一步提升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11]。
2.2.3 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做好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设计还要立足生物技术专业和学生实际需求,根据挖掘出的课程所蕴含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价值观。专业课教师需要有效的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多方位地渗入到更加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比如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功能,来挖掘网络中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取多元化的师生互动,运用包括慕课MOOC、翻转课堂、AR+VR以及混合教学模式,结合多种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增加课程思政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思想价值上的升华。
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对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生物技术专业课教师在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合到课程知识点中。对生物技术专业中实施了课程思政班级的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师生认为协同育人模式教学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与引领作用。建立的生物技术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职业认同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充分挖掘和修订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合理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加深了学生对于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并且充分利用线上资源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思政学习材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学生反馈及试卷分析,学生对于融入思政元素的相关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这说明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本项研究围绕着解决思政元素融入生物技术类专业课程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而展开,将大学生自身品德的塑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服务型专业人才。但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且潜移默化的,后期我们需要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数据,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与生物技术类课程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创新。